姚秀鹏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田家炳中学,广东 梅州 514000)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一生中的关键时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社会经验比较浅薄,对于事物的判断还是不足。同时这也使得学生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形成不同的观念与思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级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提高班级管理海量,带动起班级的良好风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与思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班集体中,不许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集体本身的行为。就目前来看,虽然不少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设立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过于传统,也使得规章制度在落实上存在问题。比如说某些班级班规存在相互干扰,有的班级班规过于严苛等,这些都是阻碍班级管理的主要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必须摒弃传统的班级班规,并引入先进的班级管理规定,来重新制定规章制度。
笔者认为,班级班规首要重视的就是人性化。班规是一个班级发展的重要核心,而班规主要起到的是警示与约束的作用,班主任想要实现人性化,就必须重视制度本身是否能够起到既能约束学生,又不伤害学生心灵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班级制度是否得到学生认同,是否得到学生支持。所以在班级班规的制定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常规规定的制定,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看法。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在制定规章制度后,让班集体共同进行商议,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班主任还可以将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规章制度交给学生来制定,这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人性化的制度。由于制度是学生自己共同商议所作出的决定,学生们也能够更加认同这项决定,并任职实行。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本身是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的,面对同样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以理解与包容的姿态进入到学生群体中,认同学生的差异,理解学生在管理中表现出的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班主任还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动态,尽可能的以朋友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够认同班主任。
当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批评,而是从学生实际的认知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深刻的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在什么心理的作用下出现问题,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管理。另外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包容,教师还要掌握好其中的“度”。班主任不能够因为有的学生学习出色,而对学生减弱批评。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包容,并不是一种主观上的态度,而是一种客观上的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班主任不能过于否认学生的短处,而是在理解与包容上,以学生的长处来调动学生的短处,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注,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客服困难。
初中阶段的学生极易受他人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很容易学习一些身边人的言行举止和习惯,思想也极为丰富。班主任作为在学校中学生接触得最多的人,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不要全都安排给学生,能自己做的事亲力亲为,交给学生的任务也要时刻提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爱好带给学生,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的习惯和态度,学生自然而然更容易服从班级的管理,让班主任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班级管理。
班级看似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小团体,但实际上班级也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班级管理看似简单,但也是一门学问,也是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考核。能否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决定了班主任能否管理好一个班级,能否带领学生有效地学习,让班级内的氛围更加融洽。只有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事务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以身作则,制定明确的班规,并与学生意识、目的一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班级管理目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