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河北省蔚县西合营中学,河北 蔚县 075700)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介绍了诸如讨论、辩论、故事会、调查、参观、考察、采访、编演历史剧、仿制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板报、举办展览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无疑给中学历史老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路径。近年来,我听过不少公开课,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家公认的好课。但这些课上大都或课本剧、或小品、或讨论、或辩论,形式多样,于是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浅薄乏味的表白,看似华丽多彩,实则障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那么,有效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呢?我觉得一堂好的常态性历史课,是扎实、充实、平实、真实;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特色,也有待完善,归根结底并不在于其花哨的形式。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积极”就是好课。概言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在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得到锻炼、提升和拓展。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句话:讲究哲理智慧,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创新。
考试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日趋明朗,如创新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毋须多言,如此的命题趋势,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不应该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压力,而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动力。但在现行高考制度模式下,考试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检验学生每个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总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话今天看来也不无道理。老师恰当地用好这一“法宝”,使平时的训练、考试都能发挥其有效作用,那就能使学生在未来的高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利用考试,怎样发挥考试应有的作用,使考试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快乐过程,就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一,考试要有合理的计划。在保证平时的练习的情况下,结合学校的工作安排,高三考试分为周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通常的周练是检测上周的教学成果,但还要滚动复习,即在复习新知识点的同时不能停止旧知识点的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则是参加大市组织的调研考试。第二,试卷的命制要认真打磨。因周练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行滚动复习,故周练试卷范围不在广,每周两个专题即可;题目量不在多,保证学生60分钟之内做完即可;难度不在高,以基础知识为主即可。月考则考查在自高三以来到本次考试之前的所有复习内容,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检测。研制既适应高考考试要求,又能促使掌握学生知识、提高能力的试卷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的命题原则是: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探索、注重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等,使我们的考试不仅仅只是有巩固、诊断、检测和区分的功能,而且还要具有充实、提高、生成和发展的功能。第三,考试后要精心讲评。考试结束后讲评要及时,离考试结束时间越近越好。要做到精心讲评就要求对试卷做精心分析。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统计相关数据,为精心讲评提供依据。每次考试后,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每条题目、每个问号都要做详细的分析。如客观题部分,我们统计的项目有每小题的正确率、每小题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主观题则对每小题的每个小问的典型错误进行记录、分析。试卷讲评不是简单对答案,不仅要对每条题目进行透彻的分析,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讲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着改变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总之,用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的教学,就是“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