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建设要全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气质要求。城市发展建设会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城市空间属性与结构设计中,我们不能片面地以单一化经济建设为核心,而要从物质、文化等各个角度对艺术进行考量,突出地域文化符号发展趋同性,使人们有更多的文化享受。
环境美学属于环境哲学,其比正常的环境哲学要更为具体,在现实指导方面具有多项意义。环境美学比环境艺术学、园林学、园艺学更为抽象,对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环境美学的主体性质是人们家园感的确立,主要表现在环境对人的生活性、亲和性、文化性等方面。环境美学从时代发展角度来看,是现代化城市文化环境发展建设的长远发展理念。其中多元化、实践性、整体性特征较为突出,同时包含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状态。
在现代化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实现物质与精神环境发展的相互统一具有重要作用。从宏观角度来看,城市环境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就是良好的自然条件,在时间推移中,诸多区域自然风貌、地貌开始转变传统形象与构造设计,人们开始建立更为完整的人造世界。在城市环境中另一层面的有效构成是通过精神环境全面组建公共艺术文化,此类文化构建中主要有视觉与物质合成文化要素,通过综合化的艺术措施对各类空间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全面突出城市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城市环境是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在为人类社会发展输出较多功能的同时,也突出人们对空间美感的有效追求。在环境建造过程中,设计者要注重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注重提升环境审美价值,提升环境文化建设成效。
公共艺术在社会环境文化建设中是由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体系组成的,公共艺术在初期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简单化的物质陈列或是极具艺术风格的各类设施与应用家具方式呈现,对表现城市文化视觉气息极具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多领域发展建设速度的逐步加快,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升,物质空间同质化观点与环境文化内容缺失成为精神文化组成的重要矛盾,因此,公共艺术行为成为目前诸多艺术家对各类社会化问题进行关注的艺术措施。通过深入基层,感受民生,基于公众视角,人们能感受到更多艺术内涵[1]。在各类公共艺术活动中,广大民众要全面参与其中,从公共艺术本体方面保障艺术文化思维能跨领域应用。广大群众在公共艺术参与中,不仅是鉴赏人员,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是各类艺术家独立思维之外的思考行为[2]。
在新时期,公共艺术主要象征着生活与艺术、城市与艺术、公众与艺术、公共环境与艺术的全新价值追求,是艺术全面实现公众化发展的体现。设计者要在环境中融入公共艺术,在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展示中要从内外方面分析艺术神韵,全面创造更多极具生命力与生机的审美主体;在公共艺术本质创造过程中要强化自然环境和艺术之间的互动。新时期公共艺术并不是在传统保护状态中的装饰性艺术,从观念意识角度来看,其主要是可活动性与吸附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有诸多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开始主动放弃对艺术客体的追求与控制,并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3]。社会发展新时期,公共艺术要想与城市文化环境同步发展,就要明确城市文化建设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基本走向,确定创作基本方向,促进现实与传统文化同步发展。在地域性特色中,文化在自然人文环境中与其他各类文化不同,要求艺术创造者能深入剖析地域过去发展状况与今后发展情况,在公共艺术形势与内容中全面展示地域历史特色。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环境建设过程中,更多人在追求精神食粮。通过再造性文化体验,创作者要在城市文化发展环境中突出文化发展意蕴,借助文化艺术体验感实现文化、心灵、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在创造中建立更为广阔的生态场域和生存发展空间。
人居环境视觉体系中融入了城市生态环境、气质品格、文化韵味、价值导向等精神组成要素。公共艺术视觉形象系统在建设中是对文化进行重新塑造的行为,对于各类行为、文化历史、文字符号等都要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全面创作表达。从广义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雕塑、绘画、壁画、光电艺术、大地艺术、景观园林等造型艺术与各类非造型艺术的有效体现。在物质性展示形态中,其是通过各类公共空间进行展示的,并基于物质化表达方式促使空间维和,此类物质性展示过程中能划分为可移动策划展示与固定展示。在固定艺术展示过程中,公共空间各个立面都能当作公共艺术进行创作的场域。此类公共艺术形式能作为永久保护的艺术生命,在历史文化中被更多人进行欣赏。在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者要全面解除原有公共空间封闭的特征,在公众性和艺术性交流过程中建立公共艺术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具体形象。
在行为直觉塑造的空间意识公共艺术中,基于当前繁杂的社会活动及视觉活动,诸多群众在感受环境创造的体会时,人们会失去感觉。因此,公共艺术体验在环境文化建设初期便要融入现实生活中,在社会行为公众化展示中突出原有境界。在临时性公共艺术与各类艺术活动中,其会被转入具有商业发展价值的空间。当前相关公共艺术家要明确自身职责,对文化建设环境进行补充,在形式上设定较多可移动雕塑、装置艺术、实验艺术、绘画艺术等,促使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能得到有效调控,确保公共艺术成为公众文化介入手段,能对自然、文明、社会、人类的行为进行充分创造。
艺术要从内容与色彩方面赋予人们更多表现力,但不能忽视艺术基本的意义。在城市空间建设中,创作者既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要求,又要分析城市文化环境对人类精神内涵的影响;同时,还要从物质环境与文化角度对艺术应用进行分析,提升人们的视觉审美与精神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