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晖 鲁迅美术学院
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艺术领域提倡的“泛”这一新型概念及玻璃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本文对玻璃艺术作品与综合材料的结合创新制作程序展开分析。笔者以多次查阅资料及实验为基础,分析了玻璃艺术作品与综合材料结合的可能性及其中产生气泡的原因,力求为玻璃艺术品探索多种新的表现语言,保证其尽可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玻璃艺术一直以玻璃独特的材料特性成为设计师们的宠儿。现当代,我们不仅可以在生活器皿中看到玻璃制品的身影,而且能在家具、饰品等其他领域见到玻璃制品。在经济和人文思想不断发展的今天,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玻璃艺术逐渐摆脱了单一化,转而不断与其他材料结合,产生出更独特的造型或视觉效果。因此,现当代玻璃艺术在不断创新,力求做到艺术、科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玻璃的可塑性决定了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是固态的,在界定温度下也可以从固态转换为黏稠的液态,从而实现设计师的造型设计要求。运用这一特性最多的是吹制玻璃厂,其中许多作品及产品都依靠玻璃材料这一特殊性质决定的。
玻璃材质的表面是光滑的,且具有一定厚度,加上其反射性和折射性很强,因此,玻璃在光线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特性是玻璃材料与其他工艺材料间最大的区别。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玻璃与光学相结合,创造出一些独特的玻璃装置艺术品。
由于玻璃材料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可以在高温下通过加工形成人们期望的形态,也可以按照绘制的形态,通过冷加工方法将所需的形态切割出来,达到所需效果。木材干涩不透明的质感与玻璃冰冷透明的质感形成了“一动一静”相呼应的效果,这种结合经常被运用到家具、家居用品或装饰艺术设计中。
玻璃材质的“脆”与金属材质的“硬”给人以严肃与冷静的感觉。例如,Philippi 这一品牌,运用简约、细致的设计语言及实用性的设计理念,用玻璃与金属赋予冰冷的器具温暖和炙热的情感。
玻璃大体可以分为窑铸玻璃、镶嵌玻璃、热熔玻璃等,其中窑铸玻璃被很多艺术家选择用来创作,其体现出的价值与分量感是其他制作方法不能比拟的。窑铸玻璃这一特殊的制作方式使玻璃原料经过由固态到液态,再由液态到固态的变化过程,使得作品在此期间发生如碎裂、产生气泡等不可控因素。对此,笔者列举了以下几点看法。
玻璃的特殊性使其从制作到成形的每一步都需要艺术家进行准确的预判。例如,在烧窑前艺术家需要预设窑的温度,保证在退火时玻璃不会因为降温速度过快或过慢而碎裂。窑铸玻璃进窑时有模具承载,如果玻璃在液态时所产生的气泡不能及时排出模具,就会存留在模具中,从而影响玻璃艺术作品效果。玻璃料的摆放位置和方法也决定了最终的呈现效果。
玻璃料在由冷变热再到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产生水汽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产生的水汽是解决气泡问题的重点。水汽在转化成气体的过程中,制作者要提前控制好温度,避免因处理不当或模具使用不当而形成气泡。
如何完美控制窑炉的温度是制作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窑炉快速升温和温度剧烈变化的过程中,玻璃承受的热能是不一样的,在窑铸玻璃中,不同温度下玻璃的流淌效果不同,最终形成的肌理纹样也有所不同,所产生的艺术价值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无论怎么发展创新,当代玻璃艺术必须以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设计者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门类。当代玻璃艺术重视提高艺术品位,追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张扬,单纯考虑玻璃艺术的使用功能是没有意义的,玻璃艺术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与观者交流,以对观者产生视觉冲击和震撼感,继而达到与心灵的沟通,这是一种不需要语言的交流。如果设计者能在玻璃艺术设计中更多地挖掘自然形态语言的新意,就能够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承,为玻璃艺术开辟新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玻璃材料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设计思路和方向。玻璃工艺的创新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领域或一种材料,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玻璃工艺越来越需要材料与形式上的创新。因此,在充分掌握玻璃材料的属性和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相关工作者更需要学习科学和新观念,让设计不只具有实用性,而是成为设计感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有温度的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