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腔艺术的感悟

2019-12-17 23:08:20杨智慧秦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发中心
艺术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秦腔剧目戏曲

□杨智慧 秦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发中心

秦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剧目之一,它贯穿于大西北省市(西北五省),是“母亲黄河”东西南北中的宝贵遗产。在其自身发生、发展演变的漫漫历史岁月中,秦腔不断地吸纳着古代农耕文明,采撷着周秦汉唐时期的文化精髓,一个个剧目在大浪淘沙般的波涛中不停地翻滚和冲刷,经受了社会演变的筛选和历代观众审美趣味的磨砺,在悠悠的历史过程中,一次次地沉没、一次次地浮现、一次次地变裂、又一次次地创精出新。

它生于苦寒而又成于艰难。反映在剧目上常令人感慨系之,百看不厌。岁月的漫湮,使许多受世人欢迎的作品失传了,没有文字抄录在卷和记载的,被前辈们装在头脑中带走了;在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戏改中有一部分剧本被淘汰了,甚至蒙受过十年浩劫的摧残,饱受过文化禁锢的屈辱。然而,它不仅有顽强的存活力,更有复苏的再生力,遭遇折磨而经典犹存,足可永葆芳华而不衰谢。因此,它扎根于广阔的生活土壤,深入于永远挚爱它的百姓大众之中。

笔者从事秦腔30 多年,对秦腔事业的感悟之深。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剧目是基础,行当是载体,天赋是资本,如果说演戏的最终目的是演文化,那么通过剧目入手去领悟秦腔文化才是最好的途径。戏曲艺术是跟人最接近的一种感觉艺术,台上台下相互配合,当戏曲情节在舞台上发展到高潮时,戏曲演员的演技发挥到极致,台下的观众马上就情绪活跃,为他们拍手叫好,台上的演员马上就感到精神为之振奋,特功技巧就立刻发挥出来,毫不保留地展现在舞台上,给观众一个崭新的效果。特别是秦腔演员施展多种特技时,如帽翅功、抖须功、喷火功、水袖功、翎子功、搓步、拥步、一甩、一喷、一展、一竖,台下的广大观众立即拍手呐喊,这时不辞一身汗水的劳累,更认真起劲了。这样台上台下相互配合,很容易使舞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产生一种密切的感情,无形中得到最直接的艺术享受,这样就密切了观众与演员的思想联系。

可是有些演员由于缺乏锻炼,基础功底薄弱,在表演过程中,戏路受到了限制。其虽然也想在艺术上有所发挥和创新,可在实际演出中却很难全面完成剧情、人物、情景的创作与发挥。问题还得靠从传统剧目的认识和实践上去解决。对于传统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继承和挖掘,就很难去改革更新。真正有一些艺术性、技巧性的往往是传统折子戏。因为其集中了戏曲的相当一部分精华,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很好地将其继承下来,深刻理解其内涵,然后应用于剧目上,进行创新。因为艺术创新不能没有基础,有了基础,表现手段就有了依据,照此发挥实学真练,必将受益匪浅。

秦腔是秦人、秦地、秦风、秦韵、秦乐、秦声诸多元素的综合结晶,它承载着历史与现实中西北五省人民的精神诉求,是秦人个性的张扬与心灵的呐喊,不仅是西北人共同的文化符号,甚至影响着、引领着其他艺术形式的走向趋势。

秦腔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流有很多,事实上很多已成为不同时期举旗呼号的领军人物,表现在声腔艺术上便是流派的传承人。这些对后来的秦腔演员来说,无疑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更是学生拜师的榜样。在多年的演唱过程中,随着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人物、唱腔中汲取不同的名家流派,演唱者就有不同的爱好与选择。无论专业还是业余、年老还是年幼;也无论男女,男唱女声、女唱男腔,都是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把须生的刚毅豁畅、老生的沉郁苍凉、红生的浑厚雄健、小生的高亢明亮、小旦的柔媚清丽、闺阁旦的典雅端庄、青衣的幽咽婉转、老旦的稳练爽朗、花脸的威猛豪放、丑角的诙谐张扬等,唱得有滋有味,意蕴悠长,令观众拍手叫好,赞不绝口。

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向往经济社会的热潮也日益增长,大量的艺术人才流入社会,迈向经济时代,而秦腔事业却不断走向低谷,学秦腔、当演员的艺术人才寥寥无几。我们只有具备像老一辈艺术家那样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情系事业、刻苦磨砺地对艺术事业的追求和唯有艺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才能攀登艺术高峰。在焦灼、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挡不住物欲诱惑很难执着于文艺事业。

艺术文化的形式繁华多样,有歌唱、舞蹈、话剧、小品、戏曲、相声、杂技、电影、电视剧、地方剧,以及现在的广场舞、健身操等,且各有各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舞台屏幕下观众由于文化水平不同、所好不同、欣赏不同、思想认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地方特色不同、爱好和接受层次不同等,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总之,对于秦腔发展的人才战略而言,其专业队伍要精、业余队伍要广,以专业带动业余、以业余促进专业,两翼齐飞、互帮互依、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演出的剧目能否震撼人心,剧目能否具有时代感,归根结底,就是秦腔能否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能否赶上新时代、超越新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抓好培养人才剧目建设,这必将会为秦腔文化事业建设拓宽道路,从而让秦腔艺术乘着春风吹暖西北大地,掀起“古韵新声”的高潮,使每个秦腔人的精神焕发起来,有力促进秦腔文化事业大繁荣、大振兴、大发展。

猜你喜欢
秦腔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8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戏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0:54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02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0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