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河北省安新县芦庄学校,河北 安新 071600)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敢问,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一切学问都始于疑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胆质疑问难,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疑难,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有的学生就问:“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教师就巧妙引导:“是啊,老师也不知道,可是闰土就知道,可见闰土的社会知识非常丰富。同学们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做一个像闰土那样知识丰富的人。”再如学习《草原》第一段后,有的学生提问:“‘高歌一曲’和‘低吟小诗’能颠倒一下位置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作者从拥挤的都市来到草原,眼前豁然开朗,所以想高歌。而在欣赏了草原美景后,陶醉了,所以用低吟。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和生活实际质疑、解疑,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延伸拓展,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欲。
语文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它通过课文给学生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没有纯语文的语文。因此,语文学科与思想品德、自然、社会、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如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把解题思路、解题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自然学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准备、实验中的现象、实验结果等;再如,学习介绍风景名胜类的课文,让实际游览过景点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讲讲出发前是怎样确定旅游路线的(涉及地理知识),路途中需要多长时间(涉及数学知识),景点的文化知识(涉及语文)等等,这样教学既直接从语文文字中欣赏了风景名胜的美景,又从同学的讲述中感受了游览的乐趣。
引导学生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如蜜蜂一般广采百花,才能酿的佳蜜。我们在每个班的黑板上辟出一角,称为“智慧角”。专门收集摘抄有趣的对联、谚语、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奇问妙答,学生最爱看这个栏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的源头,要鼓励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时代内容。如学生从电视、报纸上知道北京出现沙尘暴天气,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写出调查报告,在班级举行一次报告会,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引导学生做有心人观察社会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写作文,给学生自主运用表达的空间。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把视线投向火热的生活之中,每个孩子都感到有话说,有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