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敏
(广东省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9)
0-6岁是聋幼儿学习语言最佳时期,特别是在0-3岁这个阶段,儿童大脑发育最快,是学习语言的最关键期。然而,很多聋儿家长对聋儿康复工作有误区:有的认为聋儿长大了自然会说话,有的一味求医,有的推托工作忙,有的过分依赖老师的康复训练等。所有这些,不仅影响聋儿康复教育的质量,还耽误了聋儿一生中最宝贵的早期康复黄金时期。因此,在家庭中重视聋儿的康复训练势在必行。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聋儿家庭康复训练是现代聋儿康复工作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聋儿家庭康复训练与学校康复训练同等重要。首先,它有利于聋儿更好、更快地获取听力语言康复素材。由于聋儿大部分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许多知识是从家人那里获得的。再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地取材,训练刺激量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聋儿“听”和“说”的潜能。如家长利用吃饭、购物、逛公园、走亲访友等机会,看到什么教什么,想到什么讲什么,置学语言于现实生活中,聋儿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其次是家庭中更能满足聋儿的心理需要和学习需要,能灵活选择康复训练的环境和方法,还能依靠亲属、邻居或社区的力量帮助聋儿习得语言,形成“一对一”、“二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最优的康复训练方式,从而形成学校康复、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的最佳整合。
聋儿康复教育讲究“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实践证实,若聋儿家长做不到“三早”,聋儿康复就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孩子出生后,新生儿听力筛查若不通过,家长要在42天再次带孩子去医院重复筛查。42天仍未通过,应在3月-6月龄期间到上级医院进行听力学相关检查和诊断。【2】还需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可能是出生后因病致聋,家长若发现孩子对声音不敏感,可用击掌、敲击声、呼叫等声响进行测试。若无反应,要及早到医院诊断。如确定有听力障碍,要及早给聋儿配戴助听器或植入耳蜗,及早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同时,家长要协同康复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案,明确康复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措施,才能保证聋儿全面康复。
科学的聋儿康复训练是聋儿康复质量的保证。家长要充分发挥周围环境的作用,进行以发展智力为主线的听觉训练和言语语言训练,坚持在动中学语和用中学语,进一步提高聋儿的沟通交往能力,使聋儿能全面康复。【3】
1.创设聆听环境。如引导聋儿聆听家里的空调、电视机、音响等东西所发出的声响,聆听切肉声、炒菜声、洗碗声、门铃声等;通过电脑或手机,经常播放各种声响、儿歌和故事,促使聋儿反复辩听声音,学会留意生活中的声响,理解生活环境中有意义的声音。
2.创设家庭 “图书室”。一是与聋儿一起给家里的家具物品贴上名字、写上词句,如“电视机—一台电视机—我家有一台电视机”等。二是根据聋儿的年龄、喜爱购置一些书籍,或亲子合作自制图书,如“我家的物品、我的家人、我的画册”等。三是与孩子一起布置“家庭图书室”,让孩子随处可以看见书,并拥有自己的书架,甚至书房。图书应分类放置、定期更换,电脑、学习机、画笔等相关学习用品也要放在聋儿随时可用的地方。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丰富和发展聋儿语言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有了家庭小图书室,家人一定要陪孩子一起阅读,还要以身作则,不能在亲子共读时有其他干扰,例如不要在旁边放置好吃的零食、新奇的玩具,更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说故事给孩子听。因为,这些会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1.接纳孩子。家长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聋儿的身心发展和康复效果。因此,家长要迅速地调整好情绪,正确地面对现实,把他当作特殊的正常孩子一样去抚养、去教育。
2.鼓励孩子多交往。如送孩子上学时,教孩子与家人、邻居或路人打招呼,让孩子邀请老师、同学到家里做客;接孩子回家时,教孩子主动与老师、同学说再见;回到家里,主动与孩子沟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时还可以带孩子到邻居家,鼓励孩子用口语与人交流等。
3.保护与激励孩子学说话的兴趣。聋儿学会说话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学和训练,因此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在聋儿康复过程中,要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如经常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千方百计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学话兴趣。
日常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也是自然学说话的一种康复方法。平时,家长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和机会,因势利导,教聋儿学说话。如吃饭时,让聋儿认识饭桌上的餐具、菜名,叫家人吃饭;睡觉前后,让聋儿认识床上用品、衣物,理解和学说“脱衣服、穿衣服、叠好被子”等生活用语;洗漱时,学说“洗脸”、“刷牙”;洗澡时,学说“洗澡”、“用热水洗澡”,还有散步时、逛街时......这样经常性的生活语言训练,不仅便于聋儿学习和巩固语言,对培养聋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也非常有用。
影响聋儿康复成败的因素很多,包括聋儿的本身条件,耳蜗或助听器补偿效果,老师训练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家庭参与的程度等。其中,家庭参与作用很大,特别是家庭成员人人参与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