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九团小)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以前又称“品德与生活”或“思想品德”,经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这些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名字有所改变,侧重点也随之而变,新的道德与法治课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让新时代的孩子们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之一。此文正是围绕现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展开,着重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详细阐述现阶段课堂的问题及未来可以参考借鉴的方法。
21世纪是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人们的沟通方式更加便捷和及时。这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它缩短了人们沟通的时间,节约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可是它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对中小学生不益的视频与图片,可是学生们不懂得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反而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除此之外,电视,电脑等多媒体也在侵蚀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代代相传,由上一辈的人教导下代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可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曾经的“老师”面对网络面对智能手机不知所措,而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已经十分熟悉手机操作,他们不必问家长不必问老师,就能接触到大量信息。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不会对这些信息加以辨别,因此,网络对道德与法治的冲击就体现在道德观的树立,体现在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他们会以网上最盛行的行为作为参考,不会考虑该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而且会认为自己很时尚。其次,除了对价值观产生影响,也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经常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们不会考虑生活中的一丝一线,甚至经常沉迷游戏的会难以分清虚拟和现实,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1]。
教育改革已经在中国实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停留在改革以前,仍然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在课上仍然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本末倒置。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就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更不会主动参与到该教学中,更不要提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缺乏自身的认识和感悟,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事倍功半,老师越是讲解学生越是觉得枯燥无味;另外,老师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一般也都是照本宣科,讲解的内容基本上也是来自课本,离学生生活很远,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限制,理解有限,对于讲到的知识也不能举一反三,这就使得该课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最后,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影响其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们看来,道德与法治课等同于讲道理,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也会严重影响对该课的预期效果[2]。
小学生由于还处在对事物辨别能力较低的阶段,思维发展也处于初期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应该运用更直接更生动的方式来讲解与展示,而老师运用绘本教学会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会增强他们的真情实感和参与度,会更加容易地转化成自己的认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只有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才能达到规范学生的效果,才能实现课堂目标。比如在二年级课程中,有一课是《挑战第一次》,老师完全就可以引入语文课文《小马过河》,一个原因是他们熟悉,再一个利用小故事或绘本会增加学生趣味性。利用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学生同一条河流对于老牛来说很浅,对于小松鼠来说很深,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下才知道原来河流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最后引出,你们(学生)就是那匹小马,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更要多多实践,多去体验。
网络虽然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因为学生还达不到自主辨别信息的阶段。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完全可以把网络当做一种新型手段辅助教学,从网上筛选积极的合适的材料,以弥补学生不能分辨信息的弊端;其次,积极营造更加优质的网络环境。学生在上网的时候避免不了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但是学校可以采取手段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规避了不良信息,还能获取知识[3]。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不能只有道理没有实例,如果实例又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生活,那么就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因此在选材上一定是生动鲜活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觉得道德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这样学生也会对课堂产生兴趣,并且学以致用,让冷冰冰的文字和道理变得鲜活。课本只是参照,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标准,生搬硬套[4]。
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策略的问题中,本文首先针对该课堂的一个现状,从外因和内因分别进行阐述,反应了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存在的主要问题。虽有问题,但是也能从问题中转化成有效手段。网络在影响教学的同时,也能成为辅助教学的方法和工具,除了硬件,还有软件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课堂上最大化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一味地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取有趣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而绘本就是其中一个选择。光有外在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对学生教学来说并无益处,内容才是根本。因此在选材上就要贴近学生生活,使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