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园
音乐以其跌宕起伏的旋律、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感染着每一位聆听者。作为舞台剧的辅助手段,舞台音乐以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效调节了剧场气氛,完美升华了舞台上表演者的表演。所以,在戏剧创作中,舞台音乐是完善作品的有效手段。
在舞台表演中,很多细节表演是无法通过演员的表情、情绪和肢体动作充分表达出来的,这就需要用到舞台音乐的配合。比如两个角色的台词互动完成后,转而表现演员的内心世界,这时就需要配上合理的音乐进行情景转换,配合演员完成内心独白。这种音乐与表演的完美配合,完美实现了情境的转换,多层次、立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演效果要比演员单一、平直的台词表述更丰富、更具感染力。
舞台音乐可以通过特有的旋律和音色,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人物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外,合理的音乐设置还有推动情节发展、呼应主题的作用。
以歌剧《图兰朵》为例。这是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该剧是普契尼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该歌剧收录了中国江南民族歌曲《茉莉花》作为插曲,为该剧注入了一股浓浓的东方韵味。剧中多次用到《茉莉花》的旋律,通过对旋律的响度和声色的细微调整,烘托了不同场景所需的氛围。《茉莉花》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卡拉夫亲吻了图兰朵以后,图兰朵第一次流下了泪水,并喃喃自语道“天亮了,图兰朵完了”,此时《茉莉花》的旋律响起,音乐忽高忽低、似有似无,与图兰朵的一生相互辉映。
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选用具有一定时代代表性的音乐或者音效来揭示时代背景,让观众有更强烈的带入感。
话剧《茶馆》创作中就充分应用了诸多巧妙的音响设计,交代出话剧情景所处的时代。剧中巧妙利用了不同交通工具的声音和形象,来展示年代的更迭变化。第一幕中,戊戌变法刚刚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庞太监来茶馆是坐的马拉车。而第二幕中,声效给出的是人力车的声音和喇叭的声音,以此来映射时代的变迁。第三幕,美国兵入侵北京城,导演焦菊隐先生通过汽车的喇叭声和急速、刺耳的刹车声来表现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该话剧就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设置特定的音效,来反映时代变迁和时代背景。
序曲是舞台剧的开端,通过合理的序曲设置可以为观众先预设出该戏剧的演出风格和基本矛盾冲突。幕间曲穿插在整个舞台剧的中间,它的作用一般是用来进行场景的转换,通过音乐对两个场景进行有效衔接,让观众有自然的过渡感。结束曲是对整个剧作情感和主题的升华,通过结束曲的播放,让观众对观赏内容进行回顾,深化对剧情的认识和记忆,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剧情的理解。
主导性音乐是整个舞台音乐的核心,通常会反复多次出现在舞台剧的关键情节。导演会反复运用主导性音乐,来进行揭示戏剧的主题和反映特定人物的性格特点。
前一段时间,幼儿们耳熟能详的动画《汪汪队立大功》改编成了音乐舞台剧,故事讲述了七只救援狗狗与队长莱德的救援故事。舞台剧中美国制作方以日本木偶为主要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把狗狗们呈现在了舞台上。在整个舞台剧中多处穿插着动画版《汪汪队立大功》的主题曲,而且还通过人物传唱的形式进行了表现。该主题曲本就是根据狗狗们救援的主题内容改编的,主导性音乐的不断出现,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该剧的主题。
主题音乐特指某种类型的音乐表达特定的情绪或创设特定氛围。例如导演会利用某一种音乐来表达某种特定情绪,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对于类似情绪表达,都会用到这种音乐,这样的巧妙设计可以让情节因为音乐的链接做到合理过渡,从而提高观众对情节发展的感知力。
换言之,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采用不同音乐展示,可以更加立体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本质,也可以增强表演的层次性。
舞台音乐是戏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表演过程中,对于人物刻画、情节转换以及主题升华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展现更好的舞台效果。良好的舞台音乐设置可以提升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力与感知力,辅助演员将表演发挥到极致,从而让观众有更好的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