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祥
在教育国际化倾向不断深入的今天,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与学生渐行渐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弘扬本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田,使之熟悉、知晓、热爱本土传统文化,将来能以一己之力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是当前教育值得关注的话题。
学生可通过过历史及风情故事来体验和探究历史和现在、民风和乡俗、战争和英雄、勤劳与发展、风土和建筑、饮食和习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艺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趣内容,可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本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发芽。
在中小学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所谓“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可以说它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黄河之滨——兰州,可是很多人却对兰州知之甚少。所以,要让学生热爱兰州及兰州本土文化,就首先要了解兰州。
第一,兰州有悠久的历史。
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15000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后,兰州的远古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
第二,本土文化独特而丰富。
兰州在有文字记载的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和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隋唐时为著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宋代的“茶马互市”市场;明代兰州人段续发明创造的水车;兰州握桥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代表;永登鲁土司衙门是西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土司政权建筑群,丰富了兰州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文化。
自秦代有行政建制以来,兰州逐步形成以汉文化为主,融合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兰州文化。
第三,自然地貌独特的城市
兰州是全国唯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有着独特而又多样化的自然景观。东南部的马山、兴隆山和西北部的奖俊埠岭、连城吐鲁沟,有雪山、草原、森林的复合景观。中部的黄河在境内流程152公里,将兰州分为南北两部分,沿河分布着大小峡谷、河谷川地和山间盆地,其中黄河两岸的九州台、西津坪有中国黄土高原最厚的黄土堆积层。黄河北岸的丹霞地貌——“天斧沙宫”十分独特,为兰州一景。
为了传承兰州历史文化传统,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的精华,争做文明的金城人,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与校园,有必要开发本课程,这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形成认识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为构建和谐兰州献策出力显得重要而迫切。
我们在美术课上设计兰州民俗建筑之研究。我们让学生去游览鲁土司衙门建筑群,让他们对这些古代建筑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再比如,让学生参观兰州水车园,以便更好地研究它的原理。在参观完那些神奇美丽的水车之后,学生一定会被古人的智慧折服。回到学校,至少学生会对相关的学科感兴趣。当然,如果时间和条件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找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逐步设置相关的校本课程。
我们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理念:民俗的即是民族的,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校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校本课程开发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要,其开发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渗透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发挥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独特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发展,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以有效地发挥。
通过开发“本土文化”校本课程,推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能够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从多角度着眼,比如地理区位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独特的民俗风情等,找到自己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就很有可能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本土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应该在新课改形势下,不断推出适合校情的校本课程,达到传承本地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