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祉祎 王义彬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畲族是生活于中国东南沿海,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且多居住于山林之中,因此畲族人民自称为“山哈”。畲歌是畲族民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着畲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畲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随时随地的歌唱,咏唱出许多动人的歌曲。因为畲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而歌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叙述和记载,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成为畲族人民观念、行为的一种艺术载体。然而,在不断的文化变迁中,畲族音乐的所隐含的价值情怀越来越处于边缘位置,畲族民歌的生存面临新的挑战。
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整个人类社会的自然生态、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伴随着中国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畲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与周边汉族的交流愈加频繁,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都发生较大的改变,我们要正视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与渗透,研究畲族音乐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传统畲族人民多居住于深山峻岭之中,地理环境封闭,交通极为不便,而如今畲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变高,交通建设也已经较为发达,拉近了与周边地区的距离。但这种地理空间的变迁也深刻影响到了畲族的传统文化。“二月二”会亲节之所以得到畲族人民的重视是因为散落在其他地区的畲族同胞因为交通交流的不便,难得在这一天可以相聚在一起,所以非常珍惜,愿意走上几天的山路,将一年的思念寄托于这个盛大的节日,借以畲歌抒发情感,现在交流交通的便利使得一切都变的简单快捷,对于唾手可得的事物人们常常容易忽略它的价值,到现在“二月二会亲节”已渐渐成为畲族文化宣传的一个符号,而在畲族人民心中的位置已不如从前。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畲歌随着畲语代代相传,以手抄本和个介个素传承为主。根据畲歌传承人李圣回讲述畲歌的学习:“畲歌从老一辈的亲人或者村子里年龄最大的人那里传承下来,不知道畲歌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唱,反正它就在那里了。”这是一种自然的传承。随着年轻人口大量去往城镇,畲民中能唱能编的歌手已经很少,且多是年老体弱的年长者,文化的传承也出现危机。年轻一代的畲民不再生长于山间田野,而是在钢精水泥的高楼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接受学校的教育,说普通话,接收通识教育,甚至很大一部分年轻的畲族儿女从小生长于城镇,鲜少有年轻人具有民族文化危机感,对畲族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学习畲歌。虽然政府在畲族聚居地的学校设立畲族文化传承点,但是效果不佳。
文化生态学有两个重要的观点是“文化生态适应”和“文化核心”,[2]对畲族民歌而言,它的文化核心除了音乐本身的格律以及音调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取材的创编能力,这是评判一个畲族歌手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笔者在采访时,馆长说到从前在对歌比赛中,如果歌手不能对出合适的词就败下阵来,甚至金盆洗手,不再演唱,由此可见这种创编能力对畲族歌手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在的畲族社会中,人们不再成长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传统社会中的生活知识,缺乏对歌言韵律的训练以及畲族文化的积累。
新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交流平台和软件为畲歌的发展和推广带来契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普及与共享化的今天,畲族音乐文化在地方、国家、国际的空间里相互关照,互为影响,互联网将世界带进畲族聚集地,也将畲族的生活和文化展示给外部世界。
科学技术的革新作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额不断发展,使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生产、娱乐、社交、观念等等方面。随着媒体进入到畲族地区的生活当中,畲歌的传承从过去依赖于口传心授的单一形式向多媒体转变。
手机作为基本通讯方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资讯与人们取得联系。而今,手机通讯也成为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方式。在笔者前往调研期间,无意间发现畲歌歌手在手机微信用语音功能对唱畲歌,这也是畲歌在当下存在的一种新方式。
畲歌在手机微信上的互动模式与面对面交流的差别在于:实时与间隔、在场与不在场、直接互动与间接互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是直接互动,任何表情和情绪反应即时性的。而微信作为具有文字和语音两种信息传递方式,这是一种带有“时差性”的你来我往的交流方式,是一种单向互动模式,并且微信能够保存信息。这样的交流方式更加快速、便捷,不再具有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十分有利于畲歌爱好者进行交流。
传统文化是一个活物,永远处于变化当中,在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不仅要考察传统音乐文化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内部的个人、群体之间以怎样的方式做出选择,如何将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