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璐彦
前不久,杭州日报在头版推出“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栏目,连续7天刊发系列报道,从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保、民生共享、旅游共推等角度,全面展示杭州与兄弟城市携手,全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核心增长极的积极举措、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成就。其中头版头条3篇。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于一份城市党报而言,一直以来相对边缘的“本土”外新闻,迎来了“高光时刻”。这是杭州日报第一次以如此高密度、大篇幅在最重要版面推出区域合作新闻。
而“高光”之外,这份报纸坚守了16年的区域合作报道阵地——“杭州湾新闻”,如何在日常报道中,宣传“做深大融合”,彰显新闻推动区域合作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正是我们的工作指引。而共性的新闻“四力”之外,做好长三角一体化报道,还要求我们学会抱团合作、借势借力,形成合力。
杭州都市圈是杭州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盘,也是杭州日报报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如何让普通读者感受到在这个无形的圈推动下的同城化带来的幸福感?坐在办公室里介绍民生工程的进度、报道合作项目的情况,肯定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脚力”,去一线,下基层。
而体验式报道的形式,则使记者变成群众,从群众的视角,切身感受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一体化红利,让宏观的区域合作报道有了可感的温度,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我们推出“都市圈杭州辐利”系列报道,选取国内首条跨区域公交588作为样本,在早高峰体验这趟公交接驳杭州地铁2号线;以杭州都市圈通勤高铁首创地诸暨为样本,乘坐“西施号”来往杭州、诸暨两地感受同城化;坐一趟“娃哈哈”的员工班车,体验海宁与下沙“断头路”打通后的便捷;选取省妇保全面托管海宁妇幼保健院为样本,体验在“家门口“挂省城专家号的便利等。
《早高峰80分钟到达武林门》《诸暨人包高铁到杭州上班》等报道,记者不仅记录了体验过程,还写了体验感悟、记者手记,以及服务贴士。公交换乘地铁是否真的方便?通勤高铁哪些细节需要改进?通过体验,记者以真切的感受,报道“同城化”带来的百姓福祉,提升民生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展现杭州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周边地区带来的溢出效应与辐射红利。
作为城市党报跨区域报道的部门,我们没有本地媒体的线口资源,也没有省级媒体的报道组资源。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是主动寻找,而不是被动等待新闻选题,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眼力,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不仅要辨别新闻价值,还需一双政治慧眼。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全会报道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这些报告是当地新的一年以及一段时间内中心工作的总结。研读这些报告需要我们有一定业务素质积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才能有眼力破解蕴含在报告中的“密码”——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我们推出的“读两会报告,看融杭新篇”系列报道,正是在杭州都市圈各地召开两会之际,从政府工作报告里提炼出来的新思路,并以此为契机,采访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营企业代表,重点报道德清、安吉、海宁等地的融杭新篇,展示新的一年中各地区域融合发展的基调。这是一份2019杭州都市圈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的“公众版指南”,受到各地党委政府与业内人士的肯定与好评。
区域一体化发展天然地涉及利益博弈。我们不仅要报道经济、民生、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更要探究每一次进步的背后,在协调利益冲突、完善利益分配与补偿等机制方面迈出的一大步。这就考验着我们的脑力,需要我们延展思维、综合研判,而长三角一体化报道的深度,也正是在分析现象背后蕴藏的复杂性中得以呈现。
增强脑力,就是增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去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单位扩容之际,记者采写的《长三角一体化趋实,新棋盘上开新局》深度报道,正是抓住了四组矛盾:“多与少:长三角为啥一次次扩容”“大与小:强化都市圈紧密层的补充”“同与异:分工互补还需市场主导”“虚与实:一体化升温不仅是扩容”。通过深入分析,从矛盾中充分展现上海“老大哥”如何带领众多个性各异、禀赋不同的“小兄弟”,实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赢发展的复杂性。
增强脑力,还要求我们善于用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分析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我们近期推出的“扬长补短 杭州在行动”系列报道,也正是充分挖掘脑力,提炼出杭州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需要处理好的两大主题——“借上海之长,补杭州之短”与“扬杭州所长,服务长三角”,在复杂性中呈现报道思辨力。
区域合作报道一落笔,往往比较宏观。项目进展、合作成果、现实意义这些常规“套路”之外,长三角一体化新闻能否也有鲜活、生动的“小清新”?这就要求我们在笔力上下功夫,用细节呈现好故事,见人见事还需见精神、见观点。
脚力所及之处,眼力所见之美,脑力所思之得,都需付诸笔下。如何妙笔生花,让群众喜闻乐见,需从小处着眼。我们推出的“跨界·长三角改革微典型“系列报道,就是以寻找“微典型”这一“小切口”,聚焦跨越省界、市界的地域限制,跨越行业界别的产业分割成长起来的区域融合典型,以此触摸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脉动。例如,《省界上崛起一座科技新城》一稿,我们探访了一半在上海金山、一半在浙江平湖的长三角张江科技城平湖园,记者抓住了“跨省上班族”家住上海徐家汇的某企业董事长潘珏斐的烦恼——园区缺乏住房配套,吸引不了熟练工,对此,园区开放了300套人才公寓,从烦恼的消除这一细节,以小见大,展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日趋完善带来的温度感。
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华章。“四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长三角一体化新闻跨区域报道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践行新闻“四力”之外,还需加强媒体抱团,形成合力。
在“小圈”——杭州都市圈里,我们通过建立党报协作体、网站联盟等载体,邀请“圈友”组织联合采访、举办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借力当地媒体,突破跨区域报道缺乏本地受众的短板,形成共同宣传杭州都市圈参与长三角建设的舆论氛围。
在“大圈”——长三角范围内,我们重点与中心城市上海的解放日报等媒体合作,通过内容资源整合互换等形式,今年以来已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观新闻等平台发稿20余篇。一方面,为上海媒体的“长三角新闻”栏目提供浙江素材,另一方面,也对外传播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浙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