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平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三中学校,山西 阳泉 045008)
初中时期的音乐课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学习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或是兴趣爱好,可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美的体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水平会往高雅方向发展,逐渐脱离低俗的文化趣味。而高雅的文化趣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文学作品的形成。不仅如此,学习音乐还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内心深处最纯洁干净的东西,音乐教学带来的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音乐也是一种让人释放自我的东西,当学生沉浸于音乐中会展现一个最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精神的源头,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流露,只有体现了情感的音乐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在初中教学生音乐,其实就是在教他们如何了解自己,发掘自己,通过学习音乐充分地发现自己身上的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不扎实,需要在前期复习相关内容,做好小升初的顺利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进度。音乐知识教学时,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应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音乐的感受性,而不仅是单纯的讲授。例如:音名、唱名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弹奏不同的音,要求学生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听到的高低变化,之后陈述音名、唱名,以柯达依手势练唱音高。接着打乱顺序,增加听、唱难度,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更快地掌握音乐知识点。
音乐课外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排练与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是必然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支持校外演出,但当与主课学习发生矛盾时,则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放弃。音乐课外排练是校内外的集体活动,会从一定方面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会通过表演取得更多的舞台经验,取得认同感和关注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我国整个的音乐教学大背景下来看,有些地区的音乐教学采用教唱和不断地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感到音乐课很无聊,他们没有办法体会音乐本来的美妙和深刻的思想寓意,自然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也不会从中悟出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如今音乐课堂教学会借鉴国外奥尔夫、柯达依等教学法,但与本土教材有效融合尚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学生的情感能力是音乐中的“情感化”以及“审美化”的核心标志,也可以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音乐在人们的吟唱学习中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初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兴趣。例如歌曲学唱时学生根据歌词来体会音乐情绪,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表情、声音加以表现。另外在唱法、力度、速度等方面进行二度合作,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最后请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作品。实现“不知—需知—想知”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
听觉是第一感知能力,教会学生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来欣赏乐曲.体会其中的美妙,再让学生辨析各种不同的织体、和声和不同乐器的音色,增强他们听觉敏感度。在欣赏乐曲前介绍或引导学生搜索作曲家的生平简介、代表作品、乐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及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在欣赏比较难懂的乐曲时,老师需做相应铺垫,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比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沃尔塔瓦河的源流为两条小溪。提问:如果你是作曲家将如何表现两条小溪,且一寒一暖?学生讨论后揭示答案:作曲家用两条不同音区的旋律交替进行来表示两条溪流,用单簧管长笛的音色来呈现冷暖,指引学生一个想象的方向,并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在此期间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其学习音乐的自信和兴趣。
学习音乐的过程是一个考验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老师应该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欣赏美妙的音乐,学生可以创新想象和思维领域。比如在讲《游击队歌》时,老师可以设定偷袭、战斗胜利后等虚拟场景。学生思考用哪种力度、速度来演唱,理由是什么?并尝试各小组处理方法,选出较好的方案全班演唱。也可以根据歌词引导学生投入情境,表现恰当的音乐情绪。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为例,设想自己是一名游击队员且百发百中,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如何用歌声来表现?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近音乐、领悟音乐,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以及开拓思维的目的。
就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言,初中的音乐教育需要一个创新型的发展。本文主要就音乐学习对创新性思维的意义以及音乐学习与教学遇到了哪些问题进行了阐述,最终给出了几个有效的方法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