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凡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通常情况下,当人产生心理问题时多半是因为不良情绪。只有确保情绪的良好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存在的话将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影响机体能力,最终导致出现心理疾病。欣赏音乐能够有效调节人类的情绪情感,因此可以借助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音乐教育属于艺术、释放情感类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所展示的内容人们更容易接受,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情绪情感的良好培养。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是明明都由人格决定,它是在环境与遗传的香菇作用下而形成的。通过音乐教育,大学生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完善人格以及净化心灵;而通过教师进行的音乐授课,学生学到了丰富的音乐知识,音乐文化得到广泛传承,而且还能够学习音乐创作者的精神与品格,使其具备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所谓心理调节,则指借助合理性、正确性的自我评价,将某些不开心的事件排除,融入现实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还可以促进平衡,提升学生心理调节与控制的能力。欣赏音乐的环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都可对紧张的状态进行调整,慢慢达到平静,有利于身心健康。
大学属于一个过渡期,出了校园即将步入社会,此阶段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心理状态拥有很多青年时代的特征,但与社会青年比又有差异,他们承受着来自情感、生活、学业以及就业等带来的压力。与同龄人一样,他们心理并不成熟,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也有。而且,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为三年制学制,一般本专业的必修课程需在前两年完成,呆三年则为实习期,所以用于学习的时间较短,具有较大的学习强度。就学历学位设置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类学生区别较大,因此,高职学生需承受较大的就业压力,这种现象影响了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些高职学生的差异性而言,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虽然国内开展了高职音乐教育,但现实中,课程的设置并不够完善,专业课仅出现于专业音乐高职院校,多数其他非音乐院校中并没有类似的课程,从而降低了运用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效果。针对上述状况,学校要结合在校生的实际情况,增设某些与心理健康、音乐有关的课程,认真开展音乐必修课程,并适当增设选修课进行辅助,依靠某些社团活动进行补充,对高职音乐课程进行系统化完善。
学习可在任何时间进行,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因此除了增设与音乐相关的课程之外,还要创造多样化的自我学习、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受到音乐教育,放眼未来,应使音乐教育的效果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例如,可在校园网站中开设音乐教育平台、研发学习音乐的APP等,借助和信息化方式,让音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不仅是在学校内,迈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依然能够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不断发展。
完善音乐教育,需对师资团队进行强化。只有确保高质量的师资,音乐教育的质量才能有所保障,因此,音乐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湛、专业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力,要有拥有优质的创新能力、审美观,还有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其中包括教育、科研以及表达能力等。授课环节中,老师应注重自我提升与创新,敢于尝试新型教学缝合与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和发展。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水平,高职院校中的音乐老师与心理学老师应进行有效的合作,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案。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单独教育心理出现障碍或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教师应区别对待这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设计属于他们的教学方式、计划和目标,借助音乐教育改善现状,体现心理辅导的作用。
高职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音乐教育的核心点,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确保心理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借助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发挥它的情感、教育功能,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一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使学生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对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利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