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子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生于诺夫戈德省奥涅格庄园,是二十世纪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是具有俄国浪漫主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他将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融合。他生活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母亲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188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家济洛季学习钢琴,与塔涅耶夫学习音乐理论,跟随阿联斯基学习作曲,受到严苛的训练再加上天才般的创作想象力,使他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钟等。他创作出83之多的浪漫曲,《春潮》创作于1896年,是《十四首浪漫曲》中第十一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对春天的期盼,也映射出对革命胜利的期盼。
浪漫曲是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从诞生以来都独具特色,闪耀着绚丽的光芒。浪漫曲在欧洲其他国家曾用“罗曼斯”作为诗与歌相结合的抒情歌曲。在俄罗斯19世纪起初,一直沿用“浪漫曲”一词,作为一种乐器(主要是钢琴)伴奏与诗歌相结合的声乐题材的名称。作品《春潮》的创作背景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期作品双重诠释了推翻沙皇即将迎来自由的时代和等待阳光希望暗暗涌动的浪潮,它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赋予人们很多的启示。
此曲结构较为自由,乐句较长,曲式为单二部曲式。A部(降E大调)3-6小节为第一乐句,7-15小节为第二乐句。这部分旋律抒情婉转,平缓悠长,渲染一种欢乐的气氛。B部16-21小节为第一乐句,在第18小节处,通过同主音大小三和弦转到小三度关系的升f大调形成色彩性调式对比,22-28小节补充过渡,转回降E大调,29-35小节是B部乐段的第二乐句,这部分相比第一部分更加温和绵长,蕴藏着一种力量,即便是八度的跨度,他也是一条弧线到达最顶点,更能表达对春天的渴望。
《春潮》开始第一句话,需要用强音演唱并强调背景色彩,演唱到高潮“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这两句虽然重复,但感情是需要递进的,越来越突出激动的心情。琶音低音5到高音5,要提前准备好积极兴奋的状态。把高音支撑的很漂亮。例如我们平常高兴时大笑和伤心时的叹气都可以运用到歌唱中来,快速的找到歌唱状态。同时唱歌需要动作和动力的协调,软件和硬件配合,才能达到一种默契的效果。歌曲的艺术处理还包括咬字,咬字是万万不能忽视的,不论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都是要把字演唱清楚,如果演唱不是本国语言更要注意歌词意思,深刻理解之后,将每句话写在本子上一句一顿,先用朗读的方式将词读熟,带着语调把语言熟悉了,然后把词带入曲中,这样语言解决了,唱歌问题解决了一大半。歌曲的艺术处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呼吸。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去演绎歌曲这样歌曲散发传递出的都是阳光和正能量,能够感染自己打动别人,唱歌是传递,传递的是一种心情。
《春潮》这首作品展现给人们的是那种身在战乱之中又一直相信胜利会到来的心情,那是一种期待胜利的心情,在演唱作品时,要抓住该作品的中心思想。音乐是表演艺术,我们学习作品需要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该具备的表现力。歌唱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要有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善于运用歌唱的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该作品的情绪是很明朗的,但在演唱中存在着情绪的变。声音不能完全放松不受控制,旋律要流畅。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要注意快速中气息的稳定,轻巧中表现歌曲意思,在唱慢的乐句时,不能懈怠拖拉,慢不代表拉长音,仍然保持积极主动地状态,是音乐流动自如。关于声音的连贯,首先念字时嘴不要动作太多太大,用吸气的状态念歌词;字就念在咽腔,念在气上,用气穿起来;念字的地方就不在咽腔,一会儿在前齿。面罩是唱到共鸣腔体内反射过来的,不是往前唱面罩。这首曲子跨度很大,有高有低,低音时可用些胸腔,要低音的音色,但不要太野,还要和高音在一个气上就像拉大提琴一样从高到低,换弦是应当的,但不能换乐器,要使声音很快统一。音乐、语言都是听觉的艺术,要多听,对自己要唱的曲子充分了解,对谱子和表情记号都要熟悉。
本文通过对歌曲的历史背景、音乐分析、艺术处理以及歌唱的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阐述,除了演唱分析及以上的主要特征以外,还有歌唱的语气等细微之处的把握上也要找准感觉,这首歌曲是我很喜欢的作品,我对俄国民族自由的音乐是非常欣赏的,最贴切最朴实的语言将感情发挥到淋漓尽致,引发深思和智慧,这首作品虽然是艺术作品,但是蕴涵着很多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演唱者在训练时提升对作品的深刻体会,一定会将作品演绎的更加精彩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