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成,肖林芝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广安市博物馆,四川 广安 638500)
四川广安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由于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加之身居内陆,交通闭塞,广安的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直到晚清广合丝厂、广安县远东印书局、賨泰纸厂、信诚火柴厂等工厂的成立,才开启了广安工业发展的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家作坊、小企业几经合并重组,建立了国营广安县针织厂、广安火柴厂、广安县人民印刷所、广安县缫丝厂等企业。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和多变,基于战略的考量和部署,我国批准了以重庆常规兵工企业为中心,向川东、川西南、川北三向辐射的兵器工业后方生产基地建设规划[1]。广安作为川东一线列入其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先后在广安境内投资兴建了10家三线军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飞速转型,原有偏僻的厂址和落后的技术设备已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和发展,大量军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破产、搬迁及重组。如何正确对待和认识曾经为城市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大量工业遗存,并高效合理地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广安近代城市发展史,由于身居内陆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自古以来广安都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工业发展极其滞后与缓慢,直到清末,一些作坊、小企业开始出现。1877年,州城有私营工业26家,从业600余人;州属华蓥山山区有采煤、造纸者400余户;州其他地区还有制糖、酿酒、缫丝等工业465家。“民国”以后,县私营工业和个体工业时有兴衰,1928年后,因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停产倒闭居多[2]。1949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私营工业和个体工业恢复生产,产值逐年提高。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10家小三线企业在广安的落地生根,为广安的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安作为小城市,晚清至民国时期,比较成规模的企业还是寥若晨星,基本为手工作坊和轻工业,生产方式及技术都较为落后,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造纸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冶炼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1884年,县人胡绍文等合伙于县境内古桥乡(今属华蓥市)丁家坪建賨泰纸厂,为县境内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纸厂。此后桂兴、得胜、天池等地工业逐年增多。1933年,县人郑启和在天池乡打锣湾办安和纸厂;1936年,县人谌克纯在桂兴双河村办锦文纸厂;1941年,中共南方局负责人为解决《新华日报》用纸困难,在双河丁家坪建中兴纸厂,此后,物价猛涨,货币贬值,工厂纷纷倒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槽户恢复生产,先后创办了四川省地方国营广安示范纸厂、广安县印刷厂、更生纸厂、地方国营广安纸厂、广安县农溪纸箱厂、广安县前锋纸箱厂等。
广安在能源方面的工业主要依托华蓥山的天然矿产资源。早在宋时,梓州(今绵阳三台)转运使张固,奏请朝廷于广安军鱼子铁山(即华蓥山)采煤矿,并置监于合州。清道光至民国初年,华蓥山州属地段便有多家炭厂。1931年,全县常年性生产的炭厂有10余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安和炭厂。1940年,重庆华安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双河乡境内建所属第一煤矿。此外,1927年,驻军师长罗泽州在县城设发电房,用汽车引擎带动7 kW发动机发电,供其住处照明,是县内电力之始,次年停办后,又办了广安县电灯公司,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才帮助筹建了广安县电力厂。1956年在广福乡五福桥畔建的水电站为县第一座乡村水电站,随后建有县红星水电站等大小水电站41座。1982年凉滩水电站的建立,是广安历史上兴建最大规模的水电骨干工程。另外,还建有梭罗变电站、恒升变电站、广安县地方输电线路等。
广安的化学工业以广安县火柴厂的建立为标志。1905年,州人徐子志、刘梓才等合资在县城北青龙嘴建信诚火柴厂,直至1924年关闭。1927年,唯新(后改为利民)、益民、民用火柴厂相继建立,产品有丹凤、金鸡、玉兔牌等。后几经合并、分设,至1949年,全县有广安、民益、强国、强民4家火柴厂。之后,几家火柴厂相继调整合并,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国营广安县火柴厂。此外,清末民初,县城乡均有熬硝、兑火药的手工业户。1949年后,几经合并改组,最后建成广安县炸药厂,后因安全问题,转产塑料凉鞋,自此,县内再无生产硝药的厂家。再者,1949年后,县财政拨款在龙滩公社建了地方国营广安县化肥厂,在距县城3 km的老观庙建了广安县氮肥厂,在千佛寺建地方国营广安县硫黄厂,在禄市公社河水沟建广安县电石厂,在城关镇南园建有肥皂厂等,这些企业都是广安近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代表。
广安冶炼工业始于1926年,驻军旅长罗泽州在县平桥设修械厂,仿造汉阳造步枪和手提式机关枪,1931年初停办。后1937年,县人郑启和在天池乡打锣湾设造枪厂,私造枪支弹药,于1940年被查封。直到1958年,县境内才先后组建了东风机械厂、国营跃进农具厂、代市区铁木合作工厂、天池机械厂、猴儿沟铁厂、双河铁厂、石马门铁厂等冶炼工厂,之后又几经改组重建。
广安的建材工业一直比较滞后,早期多为小窑所制砖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双河场口建有广安县双河机制砖厂、在广安渠江大桥东段建了沙砖厂、小井沟页岩制砖厂、广安县珍珠岩厂、广安县玻纤建材制品厂、前锋建华安建材厂等。1958年,为适应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发展,县财政投资在双河乡老拱桥建广安县八化水泥厂,随后在天池公社又建立了广安县水泥厂。
广安的食品工业主要是进行米面糖等食材的加工。1910年,全州有糖坊446家,民国时期,糖坊数量减少。1949年后,县工业局先后在官盛公社开办榨糖厂,在永兴开办广安县糖厂,在城关开办广安县制糖厂,后更名为广安县糖果厂。面粉工业始于1914年,县人杨郁生在河街建机制面粉厂,由于之前都是手工磨面,因而面粉厂建成后制面效率大大提高。1949年后,成立了广安县粮食局平桥面粉厂、城郊白塔的机制面粉厂等。1926年,县人张超伯从泸州引进曲酒窖泥、黄水、母槽于渠江东岸临近县城的奎阁建窖池3个,始有曲酒生产。1949年后,该作坊改为国营,命名为奎阁酒厂,后改为闺阁曲酒厂。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制碗、制鞋、制帽、猪鬃生产、畜产品加工、粮食加工厂等工业企业。但以上工业,基本以轻工业为主,极少涉及重工业,该类工业投资较低、技术手段落后。而1965年开始,国家根据华蓥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先后在广安境内投资兴建了10家三线军工企业,分别为金光厂、华光厂、明光厂、红光厂、永光厂、兴光厂、江华厂、长城厂、燎原厂、西玻厂。除西玻厂设在武胜县嘉陵江边外,其余9家企业全部分布在华蓥山一带。每个企业除有大规模的办公楼、生产厂房和住宿楼外,均有各自的电影院、医院、学校、招待所、俱乐部等配套服务设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这10家军工企业的兴建真正开启了广安现代工业大幕。
随着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新思想、新技术逐渐引进,老旧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的发展需求,即使是10家三线军工企业,也不免受到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于是各类企业纷纷调整、合并、改组、破产、转产、搬迁,虽有些工业、工程诸如凉滩水电站至今还在服务广安人民,但大多数的企业早已消失不见,随之留下来的只能是一段段记忆。
从清末民初广安近现代工业的萌芽出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类工业雨后春笋般设立,再经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再焕生机等重要历史演变阶段,广安的近现代工业几经起伏。但是历经淘汰、破产、重组、搬迁、废弃后的企业留下了大量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存,为广安积累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广安现存工业遗产主要分为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清末民初的工业基本以手工小作坊为主,难以留下实物遗存。但1949年后所兴建的企业,尤其是10家三线企业艰苦创业的20余年时间里,兴建了大量的厂房、办公楼、住宿楼、电影院、医院、学校等建筑设施,随着企业的倒闭和搬迁,这些不可挪动的建筑留存下来,屹立不倒,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宝贵的不可移动的工业遗产。这些三线工业遗产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立足战备的时代背景。
而可移动的工业遗产由于容易保存,留存颇丰。最具观赏性的便是广安县火柴厂的各类各色火花券,有的以红楼梦十二金钗为主题,有的以西游记为主题,有的以十二生肖为主题,不胜枚举,色彩艳丽,造型丰富。其次,用来生产的仪器设备设施等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遥控车床等大型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大都因技术更新换代而被淘汰,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另外是各大三线企业生产的军品和民品等,这些都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记忆,有的仍然服务于当今社会,其他轻工业产品也仍然留存在老广安人的生活和记忆中。当然,关于各类工业建设和发展的影音资料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业遗产,包括照片、影像资料、标语、档案资料等,这部分工业遗产甚至成为保留一个时代记忆的历史凭证。
另外还存在一些以非物质形式保存下来的工业遗产记忆,诸如传统的制糖、造纸等技术工艺,先进的管理经验,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还有一些为三线建设而奋斗过的老一辈建设者尚健在,他们是那段岁月见证的活化石。同时,口述历史也是工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记忆,亲眼参与、见证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人们,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老去,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到了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他们饱含着对广安工业,尤其是三线建设的热爱和激情,将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口述出来,留下一段段难忘的无私奉献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故事。
近现代工业遗产由于距今时间较短,大多还和当今的生活息息相关,故不像历史文化遗产受到重视[3]。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承载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4]。不管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建设、经济高速发展的潮流中,许多工业遗产都面临着破坏加剧的问题,甚至濒临消失。主要表现在原企业进行了异地搬迁,大批特色鲜明的老厂房和设备都面临着人为和自然损坏的危险;技术的不断革新,搬迁重组后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也已经面临淘汰破坏和消失的境遇。比如保存较好的三线企业永光厂旧址,即使被公布为了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保存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同时存在一些产权不清的老旧厂矿,部分被现代企业作生产厂房,产权不明使得保护工作愈加困难。
广安工业发展已历经百年,但工业类型较为单一,技术落后,且以轻工业为主。虽然60年代10家三线企业的建立,推动了广安工业发展迈向了新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过30余年在广安的繁荣发展,最后只能改组、异地搬迁。但这些企业在广安期间的生产对于推动广安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留存于广安的这些工业遗产具有如下特点。
从清末开始,广安境内便慢慢开始发展了工业,早期以手工业作坊为主,逐渐出现较大型企业,诸如缫丝厂、火柴厂、制糖厂等。1949年以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各行工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60年代10家三线企业集中选址广安,为广安工业带来了繁荣的春天,它们厂区面积大,工人数量多,设备设施复杂,产品种类丰富。改革开放后,各类企业蓬勃发展,虽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但也免不了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管理落后、设备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的企业不得不破产、重组、搬迁,在原址留下产品、设备、厂房建筑物,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留下大量的时代记忆。对这些工业遗存我们应该如何认定呢?
对庞大复杂的工业遗产进行准确有效的价值认定是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前提。如果把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所有内容都视为工业遗产,不但将对企业造成影响,也将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因而必须要做好城市工业遗产认定与分级,明确保护对象,从而系统性地评价、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也从单一的感观式逐渐转向体验式。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旅游价值要素,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下,形成了特殊的环境记忆,并伴随一代代人的出生、成长、退休,这些记忆与当时的工矿子弟和当地人民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场所。因此打造一条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在这条线路上可以规划展陈工矿企业在广安的发展历史,还可以合理规划发展生态农业、康养基地等相关产业。通过旅游线路的系统规划,不仅能拓展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理解,丰富旅游产品体系,还可以促进广安第三产业的发展,丰富广安旅游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内涵[5]。
清末以来,广安小作坊、小企业都是零星分散,各自为营,1949年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业遗产难以整体性保护,只能逐一拾掇残片,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集中展陈保护。而60年代10家三线企业的集中入驻兴建,迁离后留下大规模的工业遗存,利于集中规划保护。广安的三线企业均是军工企业,其生产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而运营,工业用地面积大,多为封闭管理,迁离后留下的工业遗存也就较为庞大且独立。因此广安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具有天然的独立性,适于整体性保护。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把广安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在“多规合一”的总框架下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展示利用。同时结合工业遗产区周边用地规划,与周边乡村或城市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实现工业遗产助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让工业遗产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文化元素。
广安各类工矿企业都已改组、重建、转产、搬离,尤其是60年代所建的10家三线企业都已进行了重组搬迁,留下一片片工业遗址遗迹,部分厂区甚至夷为平地,荒草丛生。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受到各级部门重视。2006年在江苏无锡举行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首次发起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倡议,并通过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随后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工业遗产保护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的新类型逐渐被相关从业者所认识、接受、重视[6]。广安市相关职能部门对广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相关文物部门广泛开展征集活动,征集近现代历史见证的相关实物资料,获得大量与工业发展相关的实物。例如广安市博物馆征集到广安县火柴厂不同时期、不同花色的火花券,相关的粮油票,极具观赏价值;征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蚊帐、各类商标、烟标等,是广安轻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征集了10家三线企业相关的生产设备设施、产品、影像图书、档案资料等。以上征集的物品是见证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征集后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利用。
广安市文物管理所作为地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率先呼吁全省对三线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积极主动征集与三线建设相关的实物资料,并于2011年建成全国首家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在全国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在广安文物部门的倡议下,一些重组搬迁后的三线企业逐渐重视厂史、厂区文化的研究,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厂史陈列馆、产品展览馆、档案馆,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巨大作用。
工业遗产旅游起源于英国,具体来说就是在废弃的工业生产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厂房建筑、生产设备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普通大众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休闲、观光、旅游的新型方式[7]。国营永光仪器厂(代号国营第398厂)位于今广安区代市镇梭椤办事处,1990年因各种原因搬迁至成都市郫县(现郫都区),但搬迁后的厂区留下了大量的厂房建筑以及一些设施设备,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和价值。为了弘扬传承“三线”军工精神,做好国营永光仪器厂旧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相关部门已委托专业规划设计机构编制了“国营永光仪器厂旧址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将努力建成集旅游、生态农业、博物馆、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现代文化旅游观光产业基地,使之成为人们了解“三线”工业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部分转产搬离后的三线企业,在广安市文物部门的倡议下,已采取有效措施将部分旧有设备和相关产品资料加以保护,供厂内职工和厂外人员参观学习。
工业遗产是广安城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三线建设军工企业的大量遗存让广安在工业遗产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为讲好“广安故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文章分析了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针对广安工业遗产的现状并分析其特点,同时对广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探讨分析。笔者认为,在新一轮的城市变革中,广安要积极利用好这些良好的工业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个性,深度挖掘工业遗产自身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特征,擦亮“工业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工业遗产资源衍生新型的文化产业,走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道路,以此增强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工业遗产对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