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静宜
2019年10月20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腾讯公司凭借科技手段助力现代智慧型城市综合治理实践,获得全球领先科技成果大奖。此次获奖,不仅是腾讯继“微信生态创新”和“小程序”获奖之后,又一次捧得这一最高荣誉,也是对微信生态圈创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微信从无到有,从简单社交软件到基于公众号、订阅号、小程序等个体用户、企业组织与公司互动、联合的商业平台,再到提供信息服务、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主体,逐渐成为完备的生态系统。与传统生态圈类似,微信生态圈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在此“社交平台”初始性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沟通、经营、购物、支付一体化,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结构。各个部分间、各个主体通过资源的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目前微信生态圈的概念与实践已经非常成熟,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未来,微信及其衍生出来的生态圈的发展走向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微信每个功能模块的发展前景都对全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微信生态圈的建构、功能、问题与可能的调整方案。
基于“强关系”的社交场景建构:微信生态圈的核心架构。微信作为社交平台诞生,其不断开发的功能、业务等,是建立在核心架构“社交性”的基础上。微信生态圈不断发展的进程实际上又与中国人特有的“社交惯习”密切相关。华裔学者边燕杰曾提出“强关系假设”,指出中国是一个强关系社会;本土学者费孝通同样提出“差序格局”以解释中国社会、中国人对于亲疏远近关系的特殊信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关系”亲疏远近的特有诠释、强调与诉求,决定着微信生态圈对个体周边“关系”的利用、开发、拓展与强化等。
微信1.0时代,通过QQ好友、手机通讯录等外部“关系”聚合体为微信社交圈引流。2.0时代,微信推出语音对讲、附近的人功能,实则是对原有“关系”的社交强化以及开始拓展“生人关系”的可能。“拓展生人关系”的属性在微信3.0时代上线的“摇一摇”“漂流瓶”功能中进一步凸显。而4.0时代,微信推出朋友圈功能,即将“私密、个人关系”外化,借由新场景的搭建,塑造公众交往与信息传播的新模式,同样不断增强着用户社交圈的紧密性。而今,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的出现与快速崛起,实际上也都是借由“强关系”社交场景的核心架构得以不断扩散、传播与发酵;基于强关系的转发、互动与交流,为个体间的交流沟通,多平台的商业发展与内容运营,多主体的营销、服务、治理等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微信生态圈建构与运作的基准在于,“强关系”基础上的新型社交场景的建构。
多元服务:微信生态圈的新型发展。微信生态圈由初始阶段的社交群落聚集,演变成为集社交、支付、游戏、购物、信贷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多衍生平台,并且公共服务特质逐渐凸显。正如马化腾所言:“微信在连接、整合公共服务方面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微信作为信息连接的工具,新型微信电子政务帮助政府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流程;在“城市服务”界面为民众提供了医疗、社保,甚至交通、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新型服务形式,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概念的实践逐渐走向成熟。
微信支付是微信生态圈发挥公共服务特质的又一创新,满足于“用户之间相互转账的社交需求”。2017年微信端移动支付已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用户主要的支付方式,交易规模仅次于支付宝。微信支付建立在庞大的用户群体之上,凭借其社交属性,将用户群体同金融产品与支付功能对接,为微信生态圈提供稳定又安全的支付环节建设。微信支付通过不断简化支付过程,让商户和用户之间互动更加有效便捷。用户可以从朋友圈和公众号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小程序可以提供具体的功能和服务,最终通过微信支付完成购买行为、将消费沉淀在生态圈中,打造出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圈。
同样,小游戏的提供是微信创新“服务”的又一大实践。微信通过小程序、外部链接等方式,以耗时少、设置简单的小游戏充分吸引用户对碎片化时间的注意力,完成微信生态圈游戏场景的搭建。借由强关系的架构,用户可在社交情境中,于闲暇时间同熟人、陌生人开展游戏,这不仅进一步推进网络游戏社群的诞生,同时也为商家引流盈利提供了可能。这种消费、娱乐、社交三不误的特质,进一步扩大并强化了微信生态圈。
合作共享:微信生态圈的运行机制。以用户“强关系”为核心架构的微信生态圈,同样为多主体的协作发展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高效率的合作共享成为当前微信生态圈发展的重要运行机制。传统意义上“商家—商家”“商家—用户”“用户—用户”等多元关系的时空距离借由微信生态圈得以缩减。
如企业、商家等主体可以借由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联合营销、推广、交流,既凝聚行业优质资源,又提升行业内部对话、沟通用户的效率;同时,企业、商家等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微信推送的用户评论等渠道,实现与用户的直接对话,进一步精准聚焦服务型企业的发展路径,促进企业发展。如长安汽车用企业微信连接上千家经销商,将上下游的问题反馈处理时间从原来的平均2.13天缩短至0.13天,效率提升了1538%,直接解决了企业上下游协作的问题。
此外,用户和用户之间同样可以借由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对话交流,对产品、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反馈既易抵达企业、商家等主体端,同时“用户共识”在微信生态圈得以浮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企业、商家的用户监督机制。同时,微信同样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更多新可能,传统意义上的圈层固化、资本流动方式得以结构,更多个体开始思考借助微信平台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如“90后男孩微信创业,打拼近一年干出名堂”“大学生团队通过微信创业卖水果,月入过10万”等,都是微信互惠互赢互助的成功之处。
技术加持:微信生态圈的现实探索。在实现沟通、经营、购物、支付一体化的同时,5G时代的到来、弱人工智能的全面普及等既对微信生态圈的进一步稳固、拓宽、发展提供了技术加成,也对微信生态圈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技术视野。如微信官方针对微信社交功能进行了多次、多维度的技术更迭,从一开始的文字、语音功能,到视频通话、朋友圈小视频、群收款、群接力,再到文件传输助手、聊天置顶、朋友圈可见设置、黑名单等功能,均是在技术加持下对用户社交习性的多维度体察。再如微信官方已构建全方位智能开放平台,提供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物识别、人脸识别等服务;借助算法功能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微信推送,例如根据用户阅读偏好筛选用户经常翻阅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其好友阅读关注并点“在看”的微信推送等,以微信平台为联结,以业缘、趣缘等为依托的网络社群得以形成;在产业生态上,微信平台借由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信贷产品、手机充值、保险业务、ETC助手、火车票机票购买、电影票购买、美团外卖等新产品、新业务得以出现;以微信平台为依托,借由新型算法与技术,腾讯官方逐渐搭建起用户大数据平台,用户信息可在多平台有效联通,提高了用户生活、生产效率。借助新技术的不断加持,微信生态圈的功能与业务得到了最大程度拓宽与发展。
信息过载、碎片化与同质化,降低圈内运行效率。微信生态圈中的参与方相对多元,企业、商家、个体、媒体等均是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重要主体,由此建构出信息复杂、多元的大型信息库,这给圈内生产、发展的运行效率发起了巨大挑战。具体来说,一是海量信息占用受众时间;由于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决定着用户处于微信生态圈中即会获取海量信息,而接收者自身的信息诉求得以“隐没”,同时信息过载意味着内容同质化的比率将会增加,过载的、同质化信息不仅占据用户时间、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同时“多对多”的运行逻辑更是造成微信生态圈信息“发布—接受”环节的效率低下。二是碎片化信息存在引发更大危机的可能;碎片化信息的剧增与膨胀,实则是对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逻辑的满足,但由碎片化带来信息内容的断章取义、添油加醋等,将会造成微信生态圈更大危机的出现。
非专业主体参与,引发圈内运行危机。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网民爆发式地增加和互联网的发展,社交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而是可以形成更加强大的关系链。网民成为信息生产与发布的重要主体。但与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媒体主导信息生产与发布的专业生产者相比,网民主体非理性、情绪化、易群体极化等特质决定其在内容生产与发布层面的非专业性。如网络谣言、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反转舆情、网络虚假信息等,这些均易引发微信生态圈的运行危机。
“强关系”属性,凸显圈内安全重要性。微信属于强关系空间的建构下熟人圈子环境,因为大部分使用者的微信账号是与手机号绑定;再者,用户的微信好友绝大部分是由手机通讯录推荐及QQ导入。在这个环境中,用户可能会由于自己的识别力不强、认知度不完善等原因放松警惕,泄漏自己的隐私,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带来严重的后果。此前有一起“微信卖茶小妹”诈骗案,该案共有超过16万人次被骗,诈骗数额高达2.2亿元。微信生态中的安全问题会减少用户的使用率、降低用户的信任度,甚至会引起法律纠纷和道德失范,不利于微信的生态进化和发展,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破坏。同时,“强关系”的圈层架构,也确定了微信生态圈内的传播过程取决于微信内部好友间的“关系”,“关系”决定“信任”,“信任”则决定着信息发布者的行为。因此,实际上,网络谣言、网络群体事件、网络情绪的裂变式传播链条均是依托于微信生态圈内的“强关系”属性。因此,对微信生态圈内安全性的“防微杜渐”,应当着眼于“强关系”的特殊属性。
建立把关机制,维护系统内部平衡。微信平台的海量、碎片化、同质化信息,对微信生态圈内部的信息生产与发布至关重要。微信平台信息的传播主要有三种渠道:实时交流、朋友圈信息传播和公众平台信息传播。在这三种传播渠道中,“把关人”多属于受众及传播者本身。大多数微信用户和部分自媒体运营者并未受过专业训练,把关标准主要依据个人价值判断。而平台的审核主要通过用户举报,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微信平台无用信息的泛滥。微信如要保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和谐,就要进行自我调节,维护系统内部平衡。微信自身可以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严格的把关审核部门,加强对信息随意转载的监管力度。同时,提升微信公众平台新闻内容原创性。微信的把关机制,从源头上减少信息过载、碎片化、同质化等资源浪费。信息资源是生态平衡的物质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辟谣及时准确,加强圈内主体自我清洁功能。微信谣言及虚假信息的传播现象非常复杂。很大程度上谣言比虚假信息更易为人们接受。谣言本是一种信息衰减的机械产物,也是一种通过人群议论而产生的“即兴新闻”。在微信这个强关系连接平台上,谣言总是被人们用来表达诉求和宣泄情绪。而且,若谣言不及时治理,那么就会推动情绪化的人们走向极端,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因此,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治理,首先得重视“信息沟通”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回应平台,及时准确的帮助受众辨别虚假信息及谣言。加之信息把关严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风险。微信的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其自身的清洁能力也务必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我净化,才能避免生态循环中出现的危机。
打造安全防护,建立微信生态圈保护屏障。近几年来,微信引发的违法案件屡见不鲜,建立和加强微信安全防范体系至关重要。目前,腾讯公司采取技术拦截、举报人工处理、辟谣工具等手段,但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微信平台除引入政府进行监管外,还要从技术层面提升安全性,迅速地推出更加优化的技术来代替存在安全漏洞的技术。同时,加强技术监控手段,在必要时针对特定关键词采取屏蔽措施,实现对微信公众平台和个人账号的实时监控,利用技术手段建立起一套安全的信息防护体系。还可以加大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能够有效地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协助微信平台进行自我治理,解决安全漏洞。同时,定期进行安全宣传,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用户自身产生一定的警觉性,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
技术辅助,新技术时代的微信生态圈治理与发展。5G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强人工智能的逐渐出现,赋予微信生态圈更多的治理、发展与作为“媒介”的可能。5G通信技术带来信息流通速度快、带宽容量大、低延时等特质,同时提升计算与信息处理能力,决定着“物”作为信息发布主体的可能,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微信生态圈作为已有“物联”特质的“中介”,其未来治理与发展路径同样将依托于技术辅助:就治理层面而言,高计算能力的算法机制引入,使得精准、高效甚至“无人”监测微信生态圈舆情、事件成为可能,同时算法同样可能探索出微信生态圈舆情、事件等的预测模型、演化机制与规律等,从而为微信生态圈的可能危机提供新技术支撑;就发展层面而言,一方面,视频化成为微信生态圈在5G时代的主要内容传播特质,用户信息、商家、企业等信息传递将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另一方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依托带宽、流量、延时的新技术将会成为微信生态圈内容生产的重要选择;再之,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物”的传播决定着,“微信生态圈”将具备系统论之外的主体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