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新闻报道的语境把握

2019-12-17 09:24陈其真
传媒 2019年15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百姓语境

文/陈其真

语境在狭义上是指“显现在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在广义上是指语言传播所处的环境。电视新闻报道作为大众媒介传播新闻事件的主要形式,其语境有其特殊性,它既蕴含时间属性,也蕴含空间属性。它的语境是在文字、事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声光电技术,通过记者、编辑和主持人对文字、声音、图像进行采集、编辑、组合和阐述,重新打造的一个声像世界。电视新闻报道的语境把握取决于对新闻画面的有机组合、对大众话语权的引导和新闻美感的塑造。它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作用,将直接影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从微观角度,对语境的把握取决于对新闻画面的有机组合

一条新闻都是由多组新闻画面组合而成的。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采编人员只有切实地弄懂每个新闻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让不同的新闻画面在剪辑、重新组合中发挥不同作用,让观众易于接受新闻事件的本质,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丰富、真实、可信。不同的新闻画面在新闻报道中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整个新闻事件的各个环节。因此,只有根据不同的新闻事件、不同的新闻主旨,正确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语境,恰如其分地运用不同画面组合方式,把握电视新闻的时间性、逻辑性、内在共性等要素,才能让电视新闻画面去粗存精,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采取“叙事式”组合模式,把握新闻报道的时间性要素。“叙事式”组合模式是对电视新闻报道在线性方面的要求。采编人员要对新闻的语境和事件的全流程进行全面把握,然后将一些典型的新闻画面进行“叙事式”编排,形成一段段单独的小篇章,这样既避免因为删减而引起较大篇幅的改动,又让整条新闻层次清楚、一目了然。这种组合模式就是要将典型新闻画面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流程,分别编排在各个发展的环节里,要求体现新闻的紧凑感和结构的严谨性。例如,常态化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新闻,要从新闻发生的瞬间开始介入,围绕新闻事件的“开始—延续—结束”三个过程,逐一对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挖掘,抓拍每一阶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新闻画面,然后按照事件的动态发展轨迹,采取“叙事式”方式对这些典型新闻画面进行组合,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缘由、内在的关联,以及新闻事件的动态发展轨迹等。因此,在此类新闻报道中,语境的把握就取决于如何通过新闻画面有机组合详细、完整地记录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新闻事件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对社会造成影响等方面呈现,力求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采取“递进式”组合模式,把握新闻报道的逻辑性要素。“递进式”组合模式是对电视新闻报道在深度方面的要求。采编人员要深刻把握整条新闻所处的语境,充分理解核心新闻画面与次核心画面、次核心画面与补充画面之间的内在关联,领会每组核心新闻画面的深刻内涵,科学合理地把控每组补充画面的长度,然后经过精心编排组合,简明扼要地提炼每一个核心要义,然后层层推进,找到对揭示中心起到更有说服力的逻辑依据。每一条新闻都会有一组核心新闻画面,其他与之逻辑相关联的多组补充画面对核心画面进行补充说明或延伸,整篇报道的内容才会丰富翔实,观点鲜明集中。比如,对于一些深度的电视新闻报道经常还会在核心新闻画面延伸之后又会有多组次核心新闻画面,围绕每个次核心新闻画面又会延伸若干补充画面,层层揭示、逐一透视新闻事件的全貌。对核心新闻画面的把握,要以体现事件核心和主干的画面为基础,体现新闻的灵魂;对补充新闻画面的定位也要非常明确,就是核心新闻画面和次核心新闻画面的补充和延伸,表现整个新闻的背景、过程、原理和意义。

采取“并列式”组合模式,把握新闻报道的内在共性要素。“并列式”组合方式是对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度方面的要求。对它的把握就是对要引述的这些新闻事件的画面,不能进行完整的编排或冗长的再现,只是根据这些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截取,既不能消除它们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又不能相互抵消它们组合的合理性,却又能恰如其分地起到优势互补作用,起到揭示主题的某一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符合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以及观众的审美习惯。这种模式适应于报道社会全貌或者某一行业、某一社会现象的动态发展。电视新闻报道为了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单一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通常要把多个新闻事件的核心新闻画面一起并列组合,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共性内涵,并进行归纳提炼。这些有内在共性的新闻事件只不过是为了表现报道主题的某一层涵义,采编人员因此要对这几个事件的新闻画面进行“并列式”对比互补组合,让画面为内容说话,体现思想性和深刻性。

从宏观角度,对语境的把握取决于对大众话语权的引导

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是社会舆论话语权的主导力量,在新媒体环境和非主流思潮的影响下,电视媒体的镜头和话筒发生了一些偏移,导致了话语权的缺失和表达不畅,造成了内容娱乐化、导向庸俗化、叙述肤浅化等倾向。因此,要正确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语境,正面聚焦大众百姓的关注点、诉求点、共鸣点,切实为百姓发声、为百姓谋利益,用正确的观点引导大众话语权。

要把握大众的关注点,“以小见大”。电视新闻报道来源社会,也反映社会。当前百姓关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身边的生活细节,也包括了关于国家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关系形势以及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更需要电视媒体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切实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民生关注点,让新闻从百姓身边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折射到一群人、一类人,引发社会的共同关注。作为电视采编人员,要对百姓关注的热点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和延伸,以小见大、引导社会舆论,还更多地关注到百姓的生存需要、生存状态等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更好地掌握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一步发挥媒体社会职能,发出社会最强音。同时,媒体还需要在中央、地方与百姓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传播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方向,为政府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要聚焦大众的诉求点,“化被动为主动”。学者曹丽虹认为,“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要使传播的信息完全为受众接受,必须使受众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化。主动接受的程度越高,传播的效果就可能越好。”电视新闻报道常态化都是单纯地被动反映百姓的生存困境和生存状态,较少主动地站在引导社会舆论的位置上协调解决百姓诉求。因此,要求电视媒体不要只做简单的迎合和诉说,更要切实转换观念,把握舆论导向,让百姓通过媒体发声,实现既促进问题解决,又构建和谐社会新风尚的目的。例如,当前电视媒体在许多传统民生类节目基础上,又陆续开设了一些问政类、直播类民生面对面节目。这些节目往往都直击民生诉求,有较为复杂的现实因素,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沉下身子融入大众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与百姓一起体验现场、体验生活,把镜头切转至大众百姓关注的诉求点上来,主动站位民生诉求点,出面寻求政府相关部门,化解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和问题。

要激发大众的共鸣点,凸显“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是媒体的社会职责和新闻追求。因此,要发挥电视新闻“党和人民喉舌功能”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理念,一方面要把百姓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在采访、互动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平等交流,另一方面就是要抓住他们的共鸣点,让他们主动融入新闻,成为新闻的主角。对电视新闻报道语境的把握,就要求采编播人员在报道中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在采访、编辑、播出的各个环节过程中与百姓呼声保持一致,以百姓的眼光和语言,抒发共鸣,表达人文情怀。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就不能只关注百姓反映的事,还要将报道切入点由事及人,激发百姓对自身情感和命运的自信,阐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在民生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要把笔墨对准百姓,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感人瞬间,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受众角度,对语境的把握取决于新闻美感的塑造

语言是电视新闻报道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凸显电视媒体特色和把握电视新闻报道语境的重要手段。形象、生动的电视语言,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无穷的想象。不同体裁的电视新闻报道,其语言都有不同特点、风格和要求。因此,采编播人员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要充分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语境,善于挖掘语言的特点、风格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让受众能在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新闻信息。

从语言特点角度,把握电视新闻内在美。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在美就是真实、客观的美。因此,在对新闻进行策划的时候,其语境的选择就要从电视受众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的内涵以及其负载的信息都纳入考虑范围。同时,不管采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哪种表现手法,电视新闻的内容都必须客观真实,表述必须准确无误。要想让电视新闻作品呈现真实、客观的美,这就要求新闻语言准确、客观,不掺杂个人主观感情和判断,要用事实说话,让受众原汁原味地了解真相;要求采编人员有较强的电视语言表现能力,善于运用真实、真切的语言,调动新闻的感染力,唤起观众的美感。例如,消息类的电视新闻报道就要求采编人员具备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不夸大粉饰、少做作,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要运用声画、文字、同期声等要素表达观众急于了解的新闻信息;要在相对短平快的新闻里将多个新闻事实进行编辑组合,快速传达有效资讯,体现电视语言明快洗练、真实快捷的特点。

从语言风格角度,把握电视新闻艺术美。对电视新闻报道而言,有存在新闻实用层面和新闻审美层面之分,实用层面属于电视新闻报道应该达到的基础层面,而审美层面则是电视新闻追求艺术美的更高层面。电视新闻语言传播“可以寄情,可以绘音,因所写所绘,只是一个灵的境界耳”,所以电视新闻的语言风格就是强调采编人员的新闻采访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编辑制作能力等。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要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的现场和画面之外,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能够有超出声屏之外的思考和领悟。电视新闻语言风格的形成不仅与采编播人员的社会角色定位有关,也与其审美理念和人生追求的境界有关。社会角色定位要求采编播人员强化学习,不断掌握和提升新闻业务技能;审美理念和人生追求的境界则充分展示采编播人员在世界观的树立、审美观的塑造、文化观的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动态。一味地迎合观众需求有时会造成电视语言风格的丧失,过分地自我展示会造成电视语言对主题的转移。

从受众心理角度,把握电视新闻意境美。对电视新闻报道的认同体现了受众的心理需求。电视受众是多样化的,其心理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复杂多变的需求与多样化的关注点相互交叉,使采编播人员对受众审美的把握也更加困难。受众对电视新闻报道审美的追求就是新闻的意境美。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电视镜头,把新闻事件客观世界和创作者、受众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为此,需要运用真实感人的镜头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创设一种意境,让受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采编播人员在采制新闻的过程中还需要挖掘事件本质与作者、观众之间的内在情感联系,要善于运用留白、空镜头等将受众的情感和思维调入新闻报道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受众脑海中映射出与报道相关的元素,进而延伸出更加有意蕴的新闻意境美,达到凸显新闻立意的目的。

结语

电视新闻报道要想达到既具时度效又具艺术性的目的,就需要电视采编播人员具有语境把控能力,尤其在新闻画面的有机组合、大众话语权的引导、新闻美感的塑造等方面要下苦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电视采编播人员的语言写作能力、电视新闻的策划能力和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采制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电视新闻作品,更好地彰显电视新闻传播优势和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百姓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百姓看家“风”
跟踪导练(三)2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