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9-12-17 08:05杨君毅
法制博览 2019年33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法律意识法律法规

杨君毅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400

法律行为习惯是每个人在面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特定的法律行为规则。近年来,教育部门比较重视中小学生的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是对在校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甚至缺失。这一现象有必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大学生活时期是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法律行为习惯的重要节点。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大学生进入社会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又一重点。

当今教育者很多对在校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对高校学生的教育重点应该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基础。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由于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直接导致一些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丧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甚至道德沦丧,最终引发违法犯罪。由此可见,对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对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高尚人格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大都离开了家庭生活,进入独立人格形成的时期,减少了家庭环境的影响,高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干预较少,容易形成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放纵。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管不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不良习惯的形成和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因此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大学生活是学生迈入社会的最后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首先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基于对国家建设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行为养成意识。法律行为养成意识缺乏主要由于两个方面造成,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还未正式迈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很少参与到社会进行法律实践,缺乏法律行为的亲身体验和亲自参与,因此,对法律行为养成意识的认识和体验不够。另一方面,学校及家庭和社会缺乏用实际法律案例对学生的法律行为养成意识的锻炼和培养。

(二)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缘故,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对法律知识的教育相对较少,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三、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一)注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教育,首先要从德育教育着手,学习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理论教育。以理立德,理论学习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加强社会公德理论教育是培养社会公德的前提条件,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去养成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符合学习的一贯规律。以理导行,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二,落实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事物的发展必定是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一样离不开规范性的约束,必须要受规章制度的制约。因此,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是基于规章制度之下的,大学生必须加强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学习,做到一言一行必须符合规章制度。对于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解答思想困惑。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多种形式来诠释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便学生实施遵守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行为。

第三,提升认知水平弘扬主旋律。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了大学生更多的更自由的选择空间,但是也正是由于自由度和选择空间更大,导致了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冲突。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使大学生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要紧密联系时代步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树立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素养。

第四,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利器。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法律法规的学习是其重要内容。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提高法律意识,预防道德缺失和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培养大学生守法意识,通过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明确法律的严肃性,以及触犯法律法规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达到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与违法行为做斗争,维护法律法规的威严。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法治思维是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升华。法律意识是在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法律意识并不能说明具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在具有法律意识的基础上从法律的视角去思考法律问题,通过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去指导自身行为的思维形式。在面临某些与预期相冲突的情况时,运用法治思维理性的运用所掌握的法律法规知识,借助法律的力量战胜冲动,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法治思维的真正含义,运用法治思维解决法律问题。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时,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法律法规相关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通过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运用法律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法律意识和法律手段去处理法律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养成法治思维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脱离了社会实践的一切理论都是不科学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都是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四、结束语

人才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广泛参与,紧密配合,从而推动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率还比较高,形势还相当严峻,这一社会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抓住大学生迈入社会之前的关键时期,有效利用大学生极强可塑性,深入研究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重要课题,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切实加强大学生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法律意识法律法规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