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工作者法律素质途径探析

2019-12-17 08:05宋振玲
法制博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助人社会工作者社工

宋振玲 彭 蕾 刘 铭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成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现代社会的治理是法治化的治理,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

一、社会工作者法律素质现状

社会工作者的法律素质是指社会工作者具有的认识社会工作相关法律知识并应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的法律素质通过法律意识及掌握和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状况表现出来。

(一)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关于法治理论、法律制度以及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包含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理念等。[1]法律情感是指对法律的主观态度。法律认知是指主体对法律知识及法律现象认识和掌握的主观状态。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是对法律的感性认识。法律理念是指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系统化、理性化的思维,是对法律的理性认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社工专业人才的法制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专业社工法律认知有限,对法律的系统化、理性化思维更是付之阙如。

(二)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或实践所获得的关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原则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专业社工而言,通过学校教育其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法律知识结构并不完整,对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等与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不深不精;对刑法、行政法和程序法等重要部门法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部门法知识也是社工开展专业活动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法律实践能力。法律实践能力是指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是个体法律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每个个体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的多少与程度的不同,个体之间的法律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就专业社工而言,其在助人活动中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的较多和较频繁,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运用的较少且不熟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活动中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处理,以维护案主的合法权益。这需要社工具有较高的法律实践能力,而在现实中社工的法律实践能力还有很大的欠缺。

二、提升社会工作者法律素质的现实意义

(一)参与社会治理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不仅具有救难、解困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基本功能,而且具有组织和开展公共服务、维护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等功能。[2]社会工作的这些功能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社会治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包括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各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3]社会工作具有的功能是由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助人活动来实现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需要,提高社会治理质量。

(二)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服务需求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在法治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在婚姻家庭社会工作中,子女监护抚养、老人赡养、家庭暴力以及财产继承等问题,都属于法律问题,服务对象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疏导、关系调解以及链接资源等服务,还更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劳动领域,围绕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问题会出现许多纠纷和矛盾,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提供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服务。作为服务弱势群体的职业,弱势群体的需求就是社工的努力方向,[4]因此社工须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法律知识素养。

(三)规范社会工作者从业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和介入领域十分广泛。社工服务对象既包括特定人群也包括一般社会群体,介入的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婚姻家庭、社会救助领域以及公益慈善等领域,还包括社区矫正、禁毒以及劳动就业等新兴领域。社工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的广泛性对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应具有服务不同对象介入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合法规范地开展专业活动。社会工作者若不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助人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侵犯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甚至犯罪的现象。因此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法律素质,促进社工依法规范地开展专业助人活动。

三、提升社会工作者法律素质的途径

(一)养成守法习惯。法律是最高的行为规范,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养成守法习惯。在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从懂事时起,就被教导尊重父母、尊重知识和尊重法律规范。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服从法律已然成为人们的心理习惯。虽然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如有人习惯于办事找“关系”、遇到法律问题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等,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和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和守法习惯。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养成守法习惯要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如在从事职业活动时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在处理问题、作决定时,要探寻法律对该问题的评价;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依法解决,而不能采取非法方式等。

(二)学习法律知识。社会工作者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在职培训。就学校教育而言,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多通过《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但该课程侧重于介绍社会工作具体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社会法原理的讲授。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属于社会法,不了解社会法原理无法准确理解和运用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因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时,要加强对社会法原理的讲授。对社会工作从业者来说,应定期对其开展社会工作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培训。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安排具有社会工作与法律教育背景的专业教师为社会工作从业者进行法律知识与方法技巧的培训,以提升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法律素养。

(三)参与相关法律实践。(1)参与公益法律知识宣讲活动。在现代社会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已成为一种必须,宣讲法律知识应成为社工开展公益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宣讲法律知识主要应是涉及劳动、社会保险、婚姻家庭、特定人权益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工作者参与公益法律知识宣讲活动不仅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亦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法律素质。(2)参与司法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具体包括禁毒、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参与司法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有助于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如社会工作者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矛盾调解中心参与民间矛盾调解,通过调解实践深刻理解《人民调解法》的意义、原则以及调解程序,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3)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吸收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作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社工担任人民陪审员可以发挥其专业特长,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特别是民间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参与案件调解,协助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从而起到促进人民法院更好开展审判工作的作用。在陪审中社会工作者会学习到很多具体的法律知识,这些将会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法律服务能力,更好地为需求者提供专业助人服务。

猜你喜欢
助人社会工作者社工
青春社工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