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

2019-12-17 08:05张海梅
法制博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基础思政

张海梅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列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面向高职学生所开设思政课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重任。一直以来,如何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众多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基于此,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将其融合于实际的思政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增强课程本身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具有重要而现实意义的。本文以“基础”课为例,结合工作实际和已有的教学经验,利用呼和浩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探索,展开研究与分析。

一、地方文化资源对“基础”课教学的作用

众所周知,呼和浩特市有着独具特色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例如,中共早期蒙古族优秀党员多松年、乌兰夫、奎壁、荣耀先、贾力更、吉雅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直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给呼和浩特留下了丰富历史遗存及精神财富,对于当地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同时,作为承载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核心城市,其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特殊,文化多元化等都为“基础”课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而鲜活的教学素材。

作为中华文化源泉之一的草原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征,而且还兼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是一种复合性文化。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核心理念,与当前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相一致的。草原文化中独有的精神内容,如英雄乐观、开拓进取、崇信重义、求真务实等都是优质的教学资源,运用于“基础”课,既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提高抬头率、入脑率,也可以切实贯彻思政教育的“三贴近”原则,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本地区的人们来说,具有本土气息的地域性文化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让人们乐于接受。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一方面,学生生活在其中,对该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一直以来,人们所认为的,思政课就是灌输说教。通过用学生身边鲜活的人或事儿及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等思政元素来弥补教材资源的不足,远离教材内容针对现实问题不够,生动性、可读性不强的弊端,使“基础”课的学习变得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更佳。

“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爱国、爱家乡、道德及法治观教育进行,地方文化资源里中许多内容,如历史人物,相关事件,乡土人情等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离不开爱国主义等内容,更渗透着人生价值观。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当地,他们对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中,对于自律程度较低,缺乏理论系统学习的高职学生来说既适合又易于接受。因为这会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激发和增强自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基础”课几乎每一专题内容都会用到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都紧紧抓住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特别是呼和浩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放,课内课外一起联动。融合了地方特色文化的思政课,普遍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学习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这一切源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在讲到“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专题教学中,在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的内容上,教师们结合本地区所独有的蒙古族文化讲起,同时会安排一些蒙古族学生穿上他们传统的服饰,让他们或是介绍本民族的饮食;或是介绍本民族音乐,并在课堂上高歌一曲;或是介绍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等。这一做法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纷纷举手发言,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色,谈及自己家乡。这样,学生们就对自己祖国灿烂文化,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有了更强烈的家乡荣誉感,从而易于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这一教学内容,增强了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意识。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的学生精心准备了介绍自己家乡的PPT,有的讲解蒙古族服饰,有的阐述蒙古族的发展历史,还有的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呼和浩特地方民俗、风情等。在教师们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对于这一专题的相关知识自然而然乐于接受,水到渠成。

又如,在教材第一章的实际教学中,讲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教学中将乌兰夫纪念馆、乌兰夫故居的资料作为理论的证据,通过照片、音视频及“流动讲堂”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每班选出学生代表定期走进纪念馆、故居,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实地参观学习中,学生们对课堂的理论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体认,他们回校后,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讨论,制作相关的PPT分享给没有去到现场的同学,这样无形当中就使得地方文化资源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地方文化资源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除了课堂教学上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讲解之外,实际的实践教学中还尝试结合节日、重大纪念日及有地方历史文化和精神实质的历史遗迹等为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实践。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以实践教学为契机,通过“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知识竞赛、参观“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成就展”、制作“70周年大庆手抄报”、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70年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辉煌成就。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些活动,所以更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内蒙古人的骄傲和自豪,不断深入思考这些巨大成就背后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延伸并巩固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达到了地方文化资源作用最大化,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地方文化资源以其天然的优势和独有的特点,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教学素材,拓展了思政课教学资源,成为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上文所述只是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初步探索,更多的地方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和利用,以及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当然,要使这些资源真正转化为教学成效,就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具体课程量体裁衣。只有这样,地方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基础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呼和浩特之旅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呼和浩特
美丽的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