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凤莲 孙华
2004年,广东离休老干部屈干臣斥资20多万购买了一套三居室,并订制了14个柜子,用于存放自己多年保管的档案材料,由此揭开了我国建立私人档案馆的序幕;2012年,82岁的退休老人吴淑琴在9平方米的家里,建立起自己的“烟缘阁”,将收藏的5000枚烟标陈列于其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浙江88岁老人叶长连在自己家中将多年珍藏的反应历史变迁的票据、杂志等陈列出来,以希后人铭记历史。随着私人档案馆的建立,对于它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笔者拟通过本文,浅析私人档案馆内涵和价值,以引起社会关注私人档案馆的建立与发展。
对于私人档案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私人档案的地方。国际档案理事会将私人档案的定义为,“非官方性质的机关、团体、组织所形成的和非官方来源的档案。”我国没有采用私人档案的概念,而是采用个人所有档案的概念,我国《档案法》所采用的个人所有档案概念等同于国际上所指的私人档案。由于私人档案馆在收集范围、管理原则、提供利用等方面完全由形成者掌握,而且各有所异,因此私人档案馆并非档案学意义上的档案馆。
私人档案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承载个人档案的私人档案馆。这类档案馆一般是存放个人收藏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档案。就像开篇所说的三位老人将自己收藏的奖励证书、工作证、商标、选举证、文件等保存起来或展示出来,便于后代铭记历史。这类档案馆也称为家庭档案馆,本文要探讨的正是这类档案馆。一类是保管私人档案的档案中介机构。这类中介机构提供个人档案建档、整理、保管等问题的咨询或私人档案的代管和寄存,有的还为私人档案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一类是保管私人档案的档案馆。近年来,档案馆在向社会征集档案的同时,也在帮助部分名人整理保存个人档案,使之成为馆藏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字面意思来看,私人档案馆就是私人所有的档案,其所有权是属于个人的。由于私人档案馆保存的多是有关个人隐私、公民财产等藏品,因此具有内容上的私密性。另外,私人档案馆的地址多为个人家庭所在地,也有着一定的地域私人性。
首先是形成主体的多样性,既有组织团体,也有家庭个人。其次是内容的多样性,既有书信、日记、家谱、奖状、照片、视频等个人形成的资料,也有与个人喜好或社会发展有关的藏品。再次是保存形式的多样性,既有珍藏式的封闭保存,也有展览式的开放展示。
私人档案馆的建立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是基于对往昔的留恋,以档案保存的方式留住过去,多见于一些保存型的家庭档案馆。也有的是为了盈利,比如一些藏展出型的私人档案馆或档案中介机构等。
社会上每个个体都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每个个体生活实践活动都存有一定的历史印记。私人档案馆保存的藏品,或是个人历史的见证物品,或是社会发展的印证物品,对后代和世人都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比如,屈干臣老先生收藏的各种奖励证书、奖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屈老辉煌的过去,感悟到成功源于不懈努力的真谛。而他收藏的1950年“广州海珠桥重建通车典礼观礼证”,是广州第一座跨珠江大桥复建复通的见证;他收藏的诗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那个火热时代的文化特色,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印记。屈干臣老先生根据自己的收藏经验,编辑出版了《文史档案之收藏》,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比如,吴淑琴老人收藏的从民国时期西洋烟草进入到保护民族工业兴起的5000多枚烟标,是广州烟草企业发展的历程缩影,其中南洋烟草公司的烟标、股票等,都是考证广州烟草企业历史的重要物证,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烟草行业的变迁兴替。比如,叶长连老人收藏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60年《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文件,早期的《红旗》《共产党员》杂志及《浙江日报》《人民日报》,靖居公社人武部的任职命令、坑里生产队开具的砍伐许可证,等等,不仅反映了新中国风雨兼程的发展轨迹,还展现了解放后浙西农村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历史脉络。由此可见,这些私人档案馆所珍藏的各类藏品完全拥有档案“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历史作用”,可以成为现实生活中很好的教育实践场所,成为弘扬中国特色文化、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作为国家档案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档案馆馆藏,须依据档案收集的规则进行收藏,因收集标准的一致性导致了档案保存的单一性和各综合档案馆馆藏的相似性,这一直是国家档案资源组成中的不足之处,而私人档案馆馆藏的随意性恰恰可以弥补这种不足。通过私人档案馆的建立,可以把散存在社会或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料集中保管起来,使之成为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补充,两两结合、强强联手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反映社会万象的档案资源保存下来,为社会服务,供后人品读。另外,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为此档案部门做了不懈地努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公有档案馆的庄严和神秘,让世人有距离感和陌生感。私人档案馆的建立,可以在无言与无形之中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档案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就是档案的形成者、收集者和保护者,缩短了档案与自己的疏离感,使档案轻松地进入公众的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全社会的的意识。
私人档案馆的建立源于建立者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其保管人员大多不懂档案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对档案藏品的整理保管不科学、不标准、不系统,保管档案的场所也达不到恒温恒湿控制和档案保管的“八防”要求,仅仅满足于用柜子把档案放起来就行了。档案保管人员的非专业性和档案保护场所的随意性,是私人档案馆难以发展普及的最大障碍。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私人档案和私人档案馆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或相关的法规条例也没有对私人档案或私人档案馆做出有关的法律规定,可以说在私人档案馆建设这一块存在正法制盲区。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缺乏相应部门的协调管理,私人档案馆都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自生自灭,无法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而若将私人档案馆纳入综合档案馆的绝对管理之下,又恐会因特色丢失而让私人档案馆失去存在的优势和价值。
私人档案馆多半是由私人个体依据兴趣爱好所创,因藏品数量不多,大都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就可以应付了,因此一般不会有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另一方面,由于私人档案馆属个人所建,本身资金有限也少有外资扶持,因此也不敢有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奢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私人档案馆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可能性。
私人档案馆的建立应从立法着手,完善对私人档案馆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比如,可以在《档案法》中,增加对于私人档案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权限的条文,使私人档案馆的建立、管理、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私人档案馆应加强与当地综合档案馆的合作交流,综合档案馆也应加大对私人档案馆的业务指导力度,让私人档案馆能规范、有序、科学地发展,以达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丰富馆藏的目的。
私人档案馆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用专业化的技能保护管理所收藏的档案藏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改善的档案保管环境,比如购置适合档案保管的设备、密闭库房的门窗、放置防虫防霉药剂等,为档案藏品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保管环境,以延长档案的寿命。
私人档案馆应借助于数字化的技术与设备,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构建便于档案信息整理、保管、利用和共享的现代化私人档案馆,以便于与综合档案馆接轨,与时代发展的脚步合拍。同时,综合档案馆应加强对私人档案馆的规划和管理,投入必要的资金和技术,以助推私人档案馆信息化的建设。私人档案馆也可以通过对利用者收取费用或与档案编史修志部门合作等方式获取部分资金,以维持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