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太元
贵州省习水县回龙镇阳光小学,贵州遵义 564613
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并没有重视学生的身心状况,只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培育学生,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却忽视了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逻辑思维性较强的数学学科,大量的题海战术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设计无法顺利进行,进而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生认识的文字数量相对有限,很多数学题目的说明都不懂,不明白题目的意思,从而不知道题目要干什么。小学生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不能准确的从题目中找到重点,这就限制了小学生数学题的类型和难易程度,教师要注意这个问题,采取其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数学题目的意思,知道这个题目到底需要做什么,并引导学生找寻关键信息。
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兴趣,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记忆时间能够久一些,而对于理论化、系统化的数学学科,小学生却极难记忆并记忆时间极短,同样的题目能错很多次,每次都像面对新题目,需要重头进行思考解答,遇见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就会放弃,无法进行长时间的题目思考,有些小学生老错同一题目,就会丧失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小学生的思维跳跃性较强,在教师讲解知识点时极易联想到别的事物,对教师接下来的话有所忽视,造成知识的缺失[1]。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发散性没有语文、英语那么强,答案也不具有开放性,需要将注意力进行高度集中,才能很好的理解数学教师的讲解,形成自身的解题思路和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教学内容较简单,学生会按照自己的说法进行学习,并且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讲解上,而不关注数学素养的培育,也不给学生解释学习数学的作用,不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按部就班的按照制式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僵化。
受应试化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产生数学的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通过收集了解到了许多先进的事物,而对教师的方式产生厌烦,出现不愿意学习、讨厌学习的情况。
对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数学素养等能力方面的培育并没有设置在教师的教学规划中,使得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留下的作业,最终只能得到卷面成绩的提升,得不到能力素养的提升[2]。学生没有形成独立的数学想法,教师就会反复讲授知识,从而学生的独立想法得不到训练,这是一种恶行循环。
小学生刚开始进入系统化的学习中,对于学校、教师、环境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心理敏感性较高,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的方式,搜集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在日后不断的观察中进行补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潜移默化中建立自信。
竞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刺激学生进行不断的努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树立学习榜样,对于某些同学的特长之处进行大力鼓励,将良性竞争的班风培育起来,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的榜样时,一定要注意分层次进行,要确保学生的榜样是能够追赶上的,而不是差距极其悬殊的存在。
小学生刚刚进入正轨的教育轨道,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和抗拒性,严肃枯燥的教学内容极易产生抗拒心理,同时小学生思维相对有限,因此,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才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3]。这就需要教师在分析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小游戏、有奖问答等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小学生在感到惊奇的同时参与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数学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将数学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