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 潇
Vlog是Video Blog的简称,从字面意思来看指视频博客,侧重于记录发布者的个人日常生活,更具有真实性和代入感,不需要太多表演的成分,因而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视频日志。Vlog的发布者(创作者)被称为Vlogger。作为一种最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视频形态,Vlog为当前的短视频发展、传播形态的丰富和传播方式的变迁提供了新的平台,了解其内容生产上的特性,能够为将来我国新闻报道的创新提供借鉴。
作为一种以视频形式记录创作者日常生活的新传播形态,Vlog能够将创作者的日常精彩瞬间以更具有个性化的风格和第一人视角的方式进行动态化、视频化呈现。目前,学界和业界公认的最早诞生的Vlog是2012年YouTube上出现的,它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机,当时YouTube平台上的美妆博主詹姆苦于每天重复回答相同的网友问题,索性用视频软件记录了一支“碎碎念式”的问答视频,这部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进而火爆起来。由此,在美国的社交网络上开始形成了一种具有较高辨别度的视频形式Vlog。目前,它已经成为YouTube平台上最受网友欢迎的内容。
Vlog从2018年开始传入我国市场,并开始形成拍摄原创视频记录生活的潮流。尽管这在我国传媒业界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形态,但一些博主已经开始通过Vlog打造个人自身的独立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一些当红明星也开始转向Vlog,以此来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Vlogger代表有爱好分享美食制作的王晓光、将职业和兴趣相结合的摄影博主竹子、为粉丝科普数码知识和分享产品评测的科技Vlogger李大锤等。可以看到,小众化的Vlog正在逐渐走向主流化,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国内一些商业视频网站和平台也开始将注意力放到Vlog上。例如,2019年1月,短视频剪辑软件小影召开发布会,意味着Vlog开始有了自己的移动终端。而一闪onetake、猫饼等以Vlog为核心的视频剪辑软件的开发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也让更多用户能够加入到Vlog的内容生产上来。目前,在知名度较高的B站上,Vlog的更新速度能够达到日更千条,单条视频点击量可达百万。Vlog通过入住商业平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我国短视频行业巨头抖音官方宣布,将投入10亿流量扶持Vlog的发展,并正式面向全平台用户开放1分钟视频权限。在产品层面,抖音将原来15s的短视频时长限制升级为全平台用户均可发送1分钟视频,并在抖音站内发起Vlog相关主题活动。从4月25日起,用户拍摄或上传时长大于30s的原创Vlog视频,加上相应话题标签,即可参与“Vlog十亿流量扶持计划”。抖音将针对优秀作品和创作者给予流量扶持、抖音Vlogger认证等奖励。随着这种形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媒体也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新的形态来进行新闻报道的创新应用,为受众提供不一样的报道视角。尽管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这种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其进行探索无疑也丰富了我国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因此,在资本力量、媒体力量和大规模用户生产的推动下, Vlog平台的主流化、大众化、商业化和媒体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为Vlog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为一种短视频形式,Vlog是短视频发展过程中的最新形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
1.“第一人视角”的代入感。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快手、抖音、美拍、梨视频等平台上,大量视频处于观察者、拍摄者和第三人的视角,创作者的镜头一般聚焦于“他人”,而非创作者自身;当创作者自身作为视频内容呈现时,拍摄镜头也基本上处于“第三者”的视角,如创作者固定镜头并在镜头面前进行表演创作等。因此,这类短视频整体上呈现出“第三人视角”的特征。而Vlog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参与到镜头中来,他们需要以参与者、拍摄者、拍摄对象的多重身份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向观众介绍、讲解自己的拍摄对象和记录的内容。因此,创作者摆脱了一般短视频“第三人视角”、参与性较少的不足,而呈现出“第一人视角”的“记录性”特征。在这种内容生产模式下, Vlogger成为连接观众和事件的桥梁,观众在跟随创作者的过程中与其一同体验某件事情,因而具有一定的参与感和临场感,而以往的短视频平台,用户在观看的过程中代入感较弱,成为单纯的旁观者。
2.个体呈现的真实性。从目前的创作形式看,Vlog是一种更加强调真实性的视频记录,一般Vlog的主人公会亲自出现在镜头前,并且镜头里通常没有非常炫目的画面,只有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环境。由于Vlog的内容多数以记录生活为主,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创作者原生态的录制过程,不需要排练和表演,因而更显示出其互动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在拍摄手法、剪辑风格方面,Vlog因为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因而拍摄剪辑的自由度更高。但是与其他短视频相比,Vlog存在创作门槛高、内容品质要求高的特点,这是因为其创作者需要在创作的作品中保证记录内容的故事性和画面的协调性,而这对创作者的拍摄设备、剪辑技巧和审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场感与故事性。对于故事来说,一般可以分为第三人称的客观讲述和第一人称的代入式讲述,前者更为客观,后者更具有真实性和体验感。在以第一人称的讲述中,它允许用户“参与”到故事的过程中来,以故事中主角的身份去“体验”故事,进而增强讲故事的魅力。Vlog作为一种短视频形态,以记录创作者个人的日常生活为目的,其第一人视角的代入感和无安排与表演的真实感,让Vlog能够充分利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拍摄、讲述和体验,而这也能够给用户制造出一种在场感,为用户讲述一个更可信的故事。用户可以利用Vlog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在拍摄完视频之后可以在Vlog上面添加文字、图片、音频等,增强故事的视听体验。因而,其天然的“故事性”特征对于新闻报道“讲故事”来说,具有较强的优势。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充分尝试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能够为当前的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思路。从目前的应用来看,Vlog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呈现出从“实验性”应用到“规模化”尝试的阶段,在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形态、视角和细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一些政务媒体也开始尝试使用Vlog,为推动其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Vlog能够实现第一人称视角(我参与的内容)、第二人称视角(对方讲述的内容)和第三人称视角(我客观观察、记录到的内容)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因而在讲故事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叙事张力。以Vlog的形式创新新闻报道方式,为受众提供不一样的视听体验,是对重大事件报道的有益探索和创新,这也能以更亲民的、更有趣的方式引导年轻受众群体对时政新闻的关注。
1.“实验性”应用阶段。在2018年,Vlog开始进入我国之初,一些媒体进行了“实验性”的应用,在新闻报道中以一种“实验性”的方式呈现新闻现场的各个方面。例如,2018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中,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就首次推出以记者为第一视角的Vlog作品——《CGTN博鳌行Vlog》。该作品让受众通过记者的日常采访了解博鳌论坛会场内外的基本情况。此后,在中非合作论坛、APEC会议等重要会议的报道中,CGTN也都运用了这种全新的报道形态。
2.“大规模”探索阶段。Vlog传播的信息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引发了广泛技术受到关注。2019年全国两会为Vlog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契机,Vlog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媒体传播形态被大规模使用。在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江苏广电、黑龙江广电等地方媒体都充分利用了Vlog这一新形态,从不同视角记录了两会现场,这丰富了两会信息的传播类型,也丰富了报道的角度。以中央主流媒体为例,央视网在两会期间推出了多部《VR Vlog》短视频,将VR和Vlog两种技术相结合,以现场记者的视角呈现会场实况、采访实录以及报道历程。同时,通过同期声、配乐等方式,加上后期剪辑给观众呈现了两会全景,让观众了解更多信息。《中国日报》则以“记者小彭”的视角发布了4期两会Vlog,既有对采访现场的记录,也有幕后花絮,其中采访姚明的一期Vlog播放量达193万次。地方媒体在两会期间也充分运用了Vlog形式创新报道。例如,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推出了创意策划《两会Vlog》,该系列短视频每天以1~2条的频率播出,单条点击量突破百万人次。浙江广电集团的《两会Vlog》以30秒竖视频的形式,记录了两会现场、代表委员金句等。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推出《龙广电两会新装备│“擎天柱”奇遇记》等多部Vlog作品,深受观众好评。这些地方台的媒体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Vlog的传播形态,为当前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探索和思路。
3.“政务化”深度推进阶段。随着Vlog这种传播形式的发展,不仅传统的媒体机构应用其进行新闻报道创新,政府部门也开始尝试使用这种形式进行政务传播,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推进了Vlog形式与政务传播的深度结合。例如,2019年7月8日,海南警方官方微博发布了全网首个警方抓捕行动Vlog,记录了警方打击电诈犯罪“蓝天二号”行动现场,截至7月10日,“全网首个警方抓捕Vlog”话题阅读量达352.3万,获赞3.8万,转发1.1万,舆论引导效果正面积极。“央视新闻”“头条新闻”“环球网”等官方媒体对视频进行积极转发、点赞,Vlog形式开始引发关注,呈现出其巨大的传播潜力。
作为一种新的短视频形式,Vlog为当前的新闻报道传播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一般的短视频相比,其具有的第一人称视角、个体呈现的真实感和故事性特征成为其独特的优势。将Vlog这一形式应用到新闻报道中,不仅能实现新闻报道的形态创新,还能够为观众观看新闻报道提供新的视角,带来新的体验,以此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魅力。在未来,随着Vlog越来越主流化,其传播优势也会逐渐显现,其媒体化的方向也将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