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纪录片沉浸式传播的构建

2019-12-17 06:27潘兆业
传媒 2019年22期
关键词:感官纪录片符号

文/潘兆业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纪录片是将纪录片、计算机、VR设备有机融合在一起,建构360度全景式沉浸体验的一种传播方式。对于纪录片而言,构建沉浸式传播的关键在于通过新型技术手段实现不同的场景,为受众带来强大的情感代入和关系代入,令他们收获有别于现实生活场景的独特体验。具体来看,传播的沉浸性主要体现为身体的感知系统和人的行为系统这两个方面,相应的传播方式发展则经历了互动传播、浸润式传播和体验传播等三个阶段,VR纪录片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沉浸式传播的内容创新与受众体验。

VR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VR技术以其高度的感官沉浸和体感交互,迅速被应用于纪录片的制作实践中。自2012年至2019年,国内外采用VR技术拍摄创作了一大批纪录片,国外的作品如《纽约时报》出品的“The displaced”、BBC拍摄的“Easter rising:Voice of a rebel”、由Scatter在Oculus Studio帮助下开发完成的“Zero days VR”等;国内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机构、专业平台以及赛事与奖项,如北京电影协会VR专业委员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与China VR联合举办的“China VR新影像大赛”等。国内作品如财新传媒制作的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西藏VR公益纪录片《盲界》、爱心公益VR纪录片《柳树花开》、由优酷出品的系列纪录片《最美中国》、新华社出品的《制胜,中国海军陆战队》等,表明VR纪录片正在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种新样式,开启了沉浸式观感、体验和传播的纪录片制作新篇章。

VR纪录片360度全景镜头形式所营造的空间叙事,比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更真实地还原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与传统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本质相契合。观众带上VR设备后,视野受到设备的限制,屏蔽掉了其所处环境空间的其他信息,能够最大限度获得沉浸式体验和强烈的在场体验,增强了真实感知。因此,基于VR技术的纪录片,其传播内容、传播符号和传播的形态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VR纪录片以受众为核心的沉浸式传播

在传播内容资源由稀缺转变为饱和的认知盈余时代,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由被动变为主动,迫切需要具有参与或沉浸式体验的内容资源,互动式与沉浸式成为受众参与传播的重要方式。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体验不同,沉浸式传播关注的是受众的在场体验感和心理满足感,只有让受众真正沉浸在媒介或者传播的内容中,从身到心被媒介或者内容完全占有,传播才能达到最理想和最有效的效果。

VR纪录片的沉浸式传播以受众为核心建立媒介和受众的情感纽带,由于VR设备的特殊性,它可以让受众完全专注于纪录片的传播过程。头戴式显示屏、数据感应手套、感应式座椅等VR感官设备,能够完全覆盖人体的感官系统,与现实的物理空间完全隔绝;受众通过头戴式显示屏获得“第一人称”视角,并使用其他辅助交互设备,参与到影片的场景或者环境中,从而形成新的身份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VR纪录片的沉浸式传播,要从受众的生理沉浸、心理沉浸和情感认同三个方面研究。

受众的生理沉浸。“生理沉浸主要是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就体验者的感官能力进行扩大与延伸,并随着程度加深而实现媒介忽略,尽可能地降低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受众在VR感官设备的辅助下观看VR纪录片的过程中,虽然在心理上承认影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叙事的虚构性,但是依然受到影片超真实的场景和交互体验而出现闪躲、惊慌和害怕等行为表现。VR技术中的这种生理沉浸行为,并非受众在现实中的实际行为,而是VR纪录片场景或者环境中的对象做出一定的指令或者交互的预设后,受众相应的生理反应;这类交互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加受众对场景的亲身体验,让其完全沉浸在场景之中。

受众在进行VR纪录片的观影体验时,对应的是影片场景或者环境内的角色,而影片的情节对应的是当时的心理感应。因此,导演在创作VR纪录片时,需要根据受众的反馈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要符合逻辑与自然规律,才能使受众全身心浸润在影片的场景中,最大程度缩短观看距离,实现零距离体验。

VR纪录片在视觉效果方面的表达,是通过两台全景式摄影机的架设来模拟人眼的左右视觉差,从而进行同一场景同一镜头的画面拍摄,最后将画面合成后进行呈现,以此来保证受众在视觉感知方面的沉浸体验,例如,HTC VIVE头盔就是基于这样的实现原理。在听觉方面的塑造,主要是对人的听觉系统进行再现,根据同一场景中不同声源到达人耳的时间差,进行声源距离和方位的判断,从而形成三维立体特征的环绕声,最大程度还原现场的各种同期声,让受众从听觉上实现在场的沉浸。

VR纪录片的制作技术主要利用了对现实空间的高度压缩,把受众的观影体验从现实空间带入影片场景或环境空间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参与影片。随着VR媒介技术的进步,受众的沉浸体验感也不断被强化,融入了触觉上的感应式手套、服装以及感应式座椅等辅助设备。例如,VR服装Skinterface就是让受众穿上这套装备后,能够让身体的皮肤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如微风吹过皮肤的感觉、穿过荆棘小路的刺痛感等。这些技术都是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对受众的触觉感知能力刺激,提高其生理沉浸感。

受众的心理沉浸。VR媒介传播的心理沉浸研究要早于生理沉浸研究。VR纪录片的受众心理沉浸,是指通过优秀的故事内容、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以及令身体做出反应的运动镜头等作为载体,使受众进行故事想象,产生心理效应的沉浸感受。VR技术本身只是承担了媒介的作用,并不能直接让受众实现心理上的沉浸感,但是这种媒介却在强化生理沉浸的同时提升了受众的心理沉浸状态。

技术只是实现心理沉浸的重要辅助手段,要实现心理沉浸还是要以优秀的故事内容、高超的拍摄技巧、巧妙的蒙太奇剪辑手法作为支撑,才能给受众强烈的带入感和心理沉浸感。如VR纪录片《铁骑返乡路》,讲述了农民工骑着摩托车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回家过年的故事。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认同感,受众通过角色返乡过年的急切心理,感受家乡和年味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想象着团聚的场景是故事情节上的心理沉浸。同时,在拍摄技巧上,纪录片通过角色头戴式全景相机的第一人称视角,可以让受众感受到角色行进的速度感与道路的艰险,从而产生对角色的安全以及寒冷与冰雪对角色影响的担忧——这就是从宏观的故事、细节的处理等方面让受众产生心理沉浸的范例。

受众的情感认同。由于沉浸式传播可以使观众屏蔽外界干扰而专注于影片,受众在欣赏VR纪录片时,会比观看一般影视内容通过专注画面带来的快感更胜一筹——在将视线与注意力聚焦VR头盔中的影像时,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完全融入影像所提供的全方位立体情境,通过VR影像产生心理快感从而实现人机交互。同时,受众在接受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似的纪录片内容时,身体的其他感官会配合肢体的行为进行联动,难以分辨影片场景空间或者影片情节与现实空间的区别,从而产生强烈的沉浸感,实现自我交流。

VR纪录片采用的全景视角,可以让受众置身于现实的三维场景,带来全方位360度立体式信息包围的沉浸感。当受众完全沉浸在纪录片所提供的影像与故事情节时,其情感很容易被带入到故事中,产生情感的认同。这种情感认同不仅是VR技术本身提供的影像认同,更多的是故事内含的认同、人物表达的认同以及场景表现的认同。例如,VR纪录片《铁骑返乡路》雨雪交加、山高路远的返乡情境,家里人站在家门口翘首以盼的画面让观众感到悲伤与怜悯,但是当一家人拥抱团聚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却又让观众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注重构建信息渗透、互动体验与感官快感

构建信息渗透。VR纪录片以全方位、立体式的沉浸式传播将信息内容渗透给受众。信息的有效渗透具有排他性,VR技术正是基于这种特性让受众带上头盔,其视线范围内只有唯一的信息内容,所以受众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内容。HTC研发的一款VIVE Pro Eye头盔就是模拟人眼视觉的“注视点渲染技术”(Foveated Eendering),该技术的特点就在于无论人眼注视场景中的任何位置,它都能实时渲染出清晰的图像,同时改变周边景物的图像质量,从而更加凸显受众认为重要的信息并虚化次要信息,VR纪录片在这种设备的辅助下能够实现强有力的信息渗透。如前所述,VR纪录片技术还通过融入触觉上的感应式手套、服装以及感应式座椅等辅助设备,提高信息对人体各个部位的信息渗透。

VR技术与纪录片的融合,加快了纪录片内容的传播速度,增强了受众对现场环境和事件的带入感受与体验。在任何一种媒介的作用下,最为关键的依然是传播的内容,VR纪录片的传播要以内容为核心,充分了解当下受众对于纪录片题材内容的喜好程度。根据UtoVR虚拟现实视频平台展映的VR纪录片分类来看,在内容选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VR纪录片:时下热点事件或热点新闻,人文地理类型,政论专题类,关注弱势群体类型的公益VR纪录片。

以互动视界与华容道传媒联合制作的西藏公益VR纪录片《盲界》为例,该片讲述了一群西藏地区有视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学习故事,通过影片把西藏地区一群被社会所忽视的盲童世界呈现在受众面前。普通人与盲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流的屏障,《盲界》采用VR制作技术打破了这个屏障和界线。VR技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盲童们生活的环境和世界,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情感冲击;带上VR眼镜,这些盲童仿佛就站在你面前,他们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是观众却能感受到他们思想的翻腾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面对困境盲童们却能用一种乐观的心态讲述他们的理想和世界。VR纪录片采用了与传统纪录片完全不一样的叙事方法,VR技术让受众与影片中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直接。

构建互动体验。现有的VR纪录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创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影像场景,360度全景影像搭配环绕声音、立体的视觉符号和使用者的双眼视差,产生具有强烈景深的立体画面,使受众产生一种异常强烈的立体包围感。此外,受众还能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参与和干预,实现与影像场景的交互。

“互联网具有显著的自组织特性,它会在看起来混沌的、无序的系统中表现出某种有序化状态,而这种有序化常常来源于互动和重复行为的远离平衡态,因此它是带有高效率反馈机制的自我创制过程。”因此,VR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在场感受,是集合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的感官体验,是基于VR媒介和传统制作方法的交流形态,能够将符号交互和在场交互有机结合。纵观现有的媒介,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媒介只能发挥人的感官系统中一种或者两种感官,闲置的感官就会分散其他感官的注意力,VR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感官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VR的头盔式眼镜不单把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封闭在眼前的影像中,而且手持式感应器可以让受众实现交互式参与,同时再根据画面的内容提供嗅觉上的气味感受和触觉上的虚拟体验。与VR头盔眼镜相配套的座椅装置使用传感技术将受众的躯体带入到场景中,受众的躯体与影片中主体角色的运动或者摄像机的运动相匹配,VR的多感官垄断代入方式将用户体验从浅代入式过渡到沉浸式。在《盲界》的片段中,一名盲童小女孩在只有一束光线从窗户进来的黑暗屋子里,半趴在地上,一边双手敲打着手鼓一边用藏语唱着歌谣,鼓声配合着小盲童的歌声,再加上VR摄像机拍摄出来的超真实场景,让受众仿佛置身于这个小黑屋,站在盲童身边聆听她凄凉的歌声,倾听她诉说自己的身世,瞬间就把受众的怜悯、同情之心调动了起来。

构建感官快感。人们建立在感官快感基础上的审美,其形式必然与感官感受有紧密的联系;而感官快感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促进审美快感的表现,从实质上来说,视觉审美所获得的快感也是感官快感的一种形式。在传统视听审美研究中,符号是传达信息的基本手段,按照皮尔士从反应层面对符号的定义,他将传播符号划分为听觉符号(相对于时间)和视觉符号(相对于空间),VR纪录片的传播是以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共同作用的一种传播形式。VR纪录片中的视觉符号包括了场景、主体形象、色彩、道具等直接刺激受众视觉感官并使受众产生感同身受效果的各种具象符号。

VR摄像机的360度全景记录效果,使场景的超宽横向画幅和纵向景深能够最大限度容纳现场环境的各种具象符号。这种三维立体空间,相较于一般纪录片的二维平面效果,更能客观再现现场环境的各种视觉符号;再采用线性或者非线性的编辑技术,让这些视觉符号在一定叙事手法的作用下完成表意功能。VR纪录片的听觉符号包括了人物的对白、独白、解说、配音、音效和背景音乐等内容,听觉符号是主体形象最直接的表情达意方式,对视觉符号起到补充和说明的作用。听觉符号不仅起到了配合视觉符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受众理解该片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是提升影片沉浸式观赏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

结语

VR纪录片沉浸式传播的探索主要从内容体系的信息渗透、行为系统的互动体验、感知系统的感官快感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构建。这种以受众为核心的沉浸式传播,注重受众的感官感受,通过技术让其沉浸在影像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读图文化在纪录片形态中创新发展的升级版。但需要注意的是,VR技术的深度应用会影响受众的理性思维,容易让受众在对纪录片的完全沉浸中,失去对周围世界的思辨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应对VR这种具有很强排他性的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多样影响,积极探索VR纪录片构建沉浸式传播有效并且有益的方式。

猜你喜欢
感官纪录片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