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飞的胡琴演奏审美特征暨教学理念与实践刍议
—— 以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为例

2019-12-17 04:15:45李笑秋
黄梅戏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画清明上河图胡琴

□ 李笑秋

楔 子

2016年11月上旬,国家艺术基金《黄梅戏伴奏人才培养》项目在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正式开班。按照培训计划,作为项目主持人,笔者除担任学员乐队的指挥训练教学之外,还承担了部分理论课教学。在笔者讲授的《论戏曲乐队演奏员的能力与修养》课题中,特别选取了由宋飞领衔主演的《“弓弦梦”之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作为授课素材之一。一方面借助于宋飞在其中担任多种民族弓弦乐器主奏的出色表现,对民族弓弦乐器演奏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分析和阐述;一方面帮助学员认识到,对于戏曲乐队演奏员专业修养的获取与提升来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还对宋飞多年来提倡的“双语”教学理念及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解构与分析,引起了学员的共鸣。

一、宋飞胡琴演奏的审美特征

正像一位音乐史学家指出的那样,作为”文化软实力”在艺术领域的代表,中国民族器乐在当今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种之一,而以二胡为代表的胡琴演奏艺术在近几十年来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整个民族器乐发展中的佼佼者甚至是“引领者”。对一部作品的诠释,在尊重一度创作的前提下,二度创作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选择性乃至创造性。换句话说,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以鲜活的“文化样式”呈现在听众面前,二度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诠释作用不可低估,而文化诠释力的建立,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整个民族器乐教学需要高度重视并重点解决好的问题。因而,这里所阐释的宋飞的胡琴演奏审美特征,实际上是将其作为“文化诠释力”的具体表徵而加以探究的。

熟悉宋飞胡琴演奏的人,或都会有这样一个总体印象——“大气”。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家、资深乐评人林谷芳先生曾撰文写道,“大气使宋飞不在一情一绪、一音一韵中沉溺,它更象是生命的直抒”,“宋飞的弓厚实,音色饱满,这是基底,由此远离了儿女气。而有此厚实,也就能虚,张力因此更大,开展的音乐空间乃不似眼前一人对你的倾诉,反似整体的时空文化氛围,让人不得不入于其中”(参见林谷芳《因生命而有的大气—我看宋飞的人与乐》)。在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中,无论是《序曲》中的主题呈现,还是《远航图》《盛世图》中的情感抒发,宋飞胡琴演奏中的“大气”特征均深含其中。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大气”有时来自于先天异禀,有时来自于后天造化。人们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一个人“读书破万卷”后的芳华气质,也有人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自况壮行跋涉千里的万丈豪情。当谈到宋飞在胡琴演奏中何以能形成“大气”特征,窃以为既源于她出身于音乐家庭的先天之因,亦有其后天的努力与造化。宋飞自七岁起,便跟从身为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父亲宋国生先生学琴,之后又在不同时期分别得到吉桂珍、陈重、刘明源、安如砺、李祥霆、张子谦、王范地、马光陆、张素英等名师大家在二胡、高胡、板胡、坠胡、京胡、古琴、琵琶等专业领域的亲授与点拨。这样的术业专攻背景显然是得天独厚,同时也为她日后艺术视野的开拓、教学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底。明末清初著名古琴家徐上瀛在他的《溪山琴况》中将古琴的演奏审美范畴分为“二十四况”,其中提到“远”——“远以神行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提到“淡”——“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这对曾刻苦钻研过古琴演奏艺术的宋飞来说,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宋飞曾对我说过,“我在南非好望角的山地上,看过两洋汇流。想象中应该是惊涛巨浪的,但实际上是非常平静和谐地融为一体。所以,我看过以后,心胸更开阔了,思维空间也更加宽广了”。这个在生活阅历中产生的“顿悟”,与她强调“就二胡艺术的学习来讲,既要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书法、绘画、舞蹈乃至武术,也要学习和了解西方的绘画、诗歌、戏剧、舞蹈等艺术作品。在音乐与不同的艺术门类以及生活、情感、人文历史之间做一个开放的互动和关联,移情和导入,要让学生在演奏中能够将自己的生命体悟和音乐生命相融合,建立起与天地、人文相通的大情怀、大胸怀。”(参见宋飞《二胡传统经典作品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的教学理念并行不悖。由此不难看出,“大气”既是宋飞胡琴演奏艺术之精髓,风骨之所在,亦是她音乐审美之追求、培养人才之目标。

在宋飞的音乐表现过程中,情感表达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与传统二胡演奏在某些特定作品中常常流露的哀伤委婉、离愁别恨,甚至令人产生“情何以堪”慨叹的美学气质相较,宋飞胡琴演奏中的情感刻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人生命本体的哲理观照。她自言喜欢不过分、不夸张的表现风格,追求更深层次的情感抒发,强调音乐中的表达要适度、贴切和有分寸感。她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在表达音乐和个人情感上都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会进入感性自我和极度膨胀的状态”,她的这种在音乐情感表现中的尺度拿捏,所谓“要适度、贴切和有分寸”,不恰恰应和了中国传统音乐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理念吗?林谷芳说,“胡琴的特长是动人,美学距离感近。容易引起听者响应,但胡琴若止于此,就溺于情,这溺,就无有人生境界,而境界正决定了胡琴家的高低”,故在宋飞的音乐情感抒发过程中,情虽重要但决不耽于“溺”。如在《田园图》中,宋飞的演奏,通过揉音的绵延,换指时的滑音与过渡,自然而贴切地流露出对自然田园的赞美以及对大地母亲的歌吟。进入副题部分,音乐情绪有较强的对比,但宋飞的演奏在情感表达方面并没过于渲染、过于“激情”,而是保持了“克制”与“适度”,因而,留下的审美意味也更幽远、深长。这种对生命本体的观照还体现在对另外一种音乐风格的处理中,比如在《纤夫图》中,宋飞发挥她左手指力扎实、右手运弓富于张力的演奏特点,透过一声声劳动号子般的音调“嵌入”纤夫钢铁般的深沉、坚韧的音乐意象中,低沉的旋律在激起人感动与感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对生命尊严的敬畏。

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一部分"如在眼前"较实,曰"实境";一部分"见于言外"较虚,乃"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是虚境的前提。在宋飞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对意境的追求往往跟对情感、情趣的追求相辅相成。在《清明上河图》中,宋飞将《寺庙图》的音乐以虔诚、静穆之心引出,除了在运弓方面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更在揉弦方面施以轻揉慢压,拂去了躁动,洗净铅华,令听众仿若置身于佛乐阵阵、香雾袅袅的寺庙环境中,人世间的一切烦忧仿佛都在沉静的乐思中悄然褪去。同样,在《田园图》中,宋飞借助在段落间形成对比、在弓法处理方面施以如绘画般细腻的笔触来营造大自然的美好情境:主题呈示部分音色清纯润泽,仿若青葱的田野风光跃然指端;随着旋律的轻轻流动,清清的河水,绿油油的麦田,翠烟一般的万千杨柳如至眼前,犹如潮湿的空气在听众的脑海里氤氲。

另一方面,宋飞在演奏音乐作品时,十分重视对人物性格的描写与刻画。与绘画艺术不同,音乐的造型性往往是通过音高、节奏、速度、音色、调性、和声、复调、配器等等这些手段来体现。如穆索尔斯基在《图画展览会》中的第六幅画(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Samuel Goldenbery and Schmuyle)中,用弦乐器的齐奏来表现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胖犹太人,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来表现机灵但却瘦小的犹太人,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如果说《图画展览会》是使用配器手法来渲染人物神态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抬轿图》则更多的是依靠胡琴二度创作中的演奏手法来凸显人物形象。这段用坠胡演奏的音乐,宋飞对开首几个乐句的处理,如同绘画中的速写,寥寥数笔,人物性格便跃入眼帘。画家使用的是笔墨和线条,演奏家靠的是弓弦与手指。虽材料、手法不同,却各得其妙。值得一提的是,在宋飞演奏的《清明上河图》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离不开对地方方言声调的研究以及对胡琴传统技法的学习与运用。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对"润腔"的运用。所谓“润腔”,旧时的民间艺人有精炼的概括,即"颤"、"点"、"抹"。所谓"颤"即揉弦,所谓"点"则是在旋律中加入打音和装饰音,所谓"抹"则特指滑音。宋飞在《商队图》《乡情图》以及《看命图》中,将这三种手法灵活运用,突出了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描写。

二、宋飞音乐教学理念与实践管窥

(一)“双语”教学

二胡“双语”教学,是宋飞自1999年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不断探索、积累,逐步形成并完善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健教授曾以《局外人言局内事之二---宋飞“双语”教学理念解构》为题对宋飞的“双语”教学体系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分析。认为“中华母语是‘双语’教学理念中的自在体系……;非母语为双语教学理念中的参照体系。……双语教学理念试图建立起一个合乎中国乐器的教学体系,合理地解释与表述二胡教学过程中各个子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叉互动的关系。”(《中国音乐》2013年第3期)并从“不变与可变”、“基础与运用”、“技术规范性与语言风格性”、“单一性语言与复合型语言”、“手段与目的”这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双语教学的核心价值和学术内涵。通过对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演出实践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宋飞的“双语”教学理念实际上已经渗透到她的艺术实践工程的各个子系统。舞台上呈现的音乐风格与形态既保留了二胡传统语言即“母语”的艺术表现特征,同时也明显带有“非母语”的现代音乐多元表现手法的植入。

(二)推陈出新

对于宋飞来说,无论是演奏实践,还是理论探究,推陈出新历来是她思考问题的一个重点。具体到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站奏的研究和运用。

在宋飞看来,站奏比坐奏无论在发声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有很多优势,首先是随着琴筒与演奏者身体之间的接触角度的改变,声音的散播空间扩大了,琴皮、琴弦、琴筒以及整个琴体的震动都更加充分;其次是演奏者的身体被完全解放了出来,双手、双臂、腰部乃至全身力量的发力更加充分、灵活和自由。“二胡的站立演奏是舞台表演的超越和解放,当我决定站起来拉琴的那一刻,就是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宋飞如是说。

2.借鉴古代乐舞的表演形式进行新的艺术创造

中国乐舞艺术在隋、唐两代曾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唐代一些著名诗人曾为精妙绝伦、出神入化的乐舞表演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元稹《胡旋女》);“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如何将历史瑰丽篇章中的耀眼艺术重新展现并赋以时代新意?宋飞引领的创作团队进行了长期认真的思考并勇于探索。最终,“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用音乐抒情怀,用舞蹈再现历史,用舞美展现民俗,用灯光渲染情境,用多媒体营造意境,综合运用多种现代艺术元素和中西语汇,创造出新的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审美意象”。(胡潇、修海林.中国弓弦艺术“乐”之创新——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创作特色.《人民音乐》,2016.04)

3.充分调动现代舞台灯光、声效、装置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听众置身在全新的音乐视听情境中,现代东西方流行音乐对舞台艺术的重视已有相当的历史,宋飞将严肃音乐的表现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不仅对音乐二度创造(演奏)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扩展,同时也对音乐的三度创作(接受美学意义上的)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模式。如果说之前在二胡组曲《如来梦》情景音乐会上,舞台灯光及舞蹈等其他艺术样式的参与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话,那么,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更是达到了舞台艺术的另一个高度。其呈现出来的抒情性、叙事性、情节性以及观赏性,都是以往音乐作品呈现形式中所不多见的。

(三)用传承与传播弘扬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精神

宋飞自担任教学工作之后,随着事业的发展逐渐身兼多职,这不仅没有成为她事业上的羁绊,反而更拓展了她的社会活动空间,为她的艺术创作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平台。通过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训练与演出实践,无论独奏、重奏,还是合奏,除了宋飞本人的精湛表演,我们更看到了一支充满勃勃生机、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演奏家队伍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这与近些年来,宋飞开始积极关注新形势下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倡导对民族弓弦乐合奏及室内乐课程进行课题研究、组织开展系列学术论坛、编辑出版系列教材,以及积极推动与之配套的相关课程设置落实、教学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等密不可分。同时,宋飞在《清明上河图》中的艺术表现,除了精湛的演奏所呈现出的丰厚的艺术功底,更是从精神层面让人领略到了一股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气息。

结 语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昔日农耕文明的灿烂辉煌正在被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所取代,农耕时代安贫乐道、稳定持重的中庸发展理念也在被不断进取、万众创新的新思潮、新理念所刷新。由宋飞领衔主演的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及与之相伴的系列教学、教研活动,既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温情回望,同时又是对新时期胡琴艺术发展所呈现出的新视角、新观念,这对于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弓弦乐艺术,无疑是具有参照意义的。

猜你喜欢
音画清明上河图胡琴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6:06
丰收节音画
心声歌刊(2020年6期)2021-01-14 00:23:34
丰收节音画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6:34
丰收节音画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读者(2019年4期)2019-01-28 03:49:34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决策探索(2016年23期)2016-12-20 10:18:46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大众健康(2016年12期)2016-12-14 15:38:59
嘉靖年间,赝品《清明上河图》酿血案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国学(2016年10期)2016-10-22 17:32:21
抗战音画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