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

2019-12-16 01:46吴珊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

摘  要: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学者Even-Zoha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以俄罗斯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翻译活动。该理论除了受文本约束以外还受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该理论为等文学翻译活动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结合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论证和解释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以及文学翻译实践。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译者的主体性

作者简介:吴珊(1993-),女,汉,安徽安庆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2

Ⅰ.引言

多元系统理论以俄罗斯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佐哈尔于1972年提出并用它来解释文化翻译活动。该理论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考虑文化因素的作用,强调文学翻译模式应该把文学翻译与文化语境,社会条件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相结合,从而弥补语言翻译模式的缺陷。

Ⅱ.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各种社会符号作为系统而不是不相关元素的混合体。它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每个系统的位置都在移动。每个系统的地位不相等。既有中心又有边缘位置。边缘系统可以变到中心,中心系统可以沦落到周边。翻译文学也遵循这样的理论,因为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分支。Even-Zohar(Gentzler,1993:116)概述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蓬勃发展的三种社会环境,甚至占据了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地位:1)当文学是“年轻的”或正在建立的过程中;2)当文献是外围的或“弱的”或两者兼而有之时;3)当文学正在处在危机时。Even-Zohar也阐明当翻译文学位于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时,译者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翻译注重接受和模仿原作的结构和内容;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时,译者往往会使用归化翻译策略,译文会注重模仿目标文本的语言结构和特征,使得翻译作品更被读者接受。

Ⅲ.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

查明建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实现翻译目标的主观能动性。其主要特征包括译者的文化意识,艺术品质以及文化和美学的创造力(查明建,2003:22)。译者的主体性允许基于对源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来进行艺术再创造。

译者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可以按照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来决定。为了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其主体性。翻译策略的选择只是译者在特定客观历史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本文利用林纾的翻译案例和“ A Red, Red Rose”的汉语翻译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以此来证明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A.林纾案例分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翻译文学位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地带。译者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受中国文学传统影响的林纾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他的翻译作品受目标语言的约束,于是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西方源文本翻译为当时人们所熟悉的古文言语言,这样读者更能接受和认可这种翻译活动。例如:

源文本:Ill fight for my liberty to the last breath I breathe. You say your fathers did it; if it was right for them.It is right for me(Stowe, 1981).

目標文本:盖吾之自由,必与持压力者抵死争之,必胜而后已。该美国之自由,美国同英伦力争而得。今吾之自由,必当力与美人争之(林纾&魏易,1981)。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为自由而反抗斗争的语言翻译为当时人们所熟悉的语言。其目的是获得读者的认可,激发人们对自由和国家未来的抵抗精神。

B.“红玫瑰”翻译作品的案例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经历了文化领域前所未有的贫瘠之后,中国人普遍对当时的文化和文学现状感到担忧。中国文化面临了过渡期,开始大量引进西方文化并开始了翻译高潮。大量西方书籍已被翻译成中文。那时,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核心。根据多元系统理论,译者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将遵守源语文化的规范。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与前一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Robert Burns的“A Red,Red Rose”翻译的第二部分可以看出:

源文本: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Till a'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

目标文本: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到太阳把岩石烧裂(彭斯,1996)。

我们可以看出原文本中的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和“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其实与汉语中的“海枯石烂” 更加对应。对于这一点,具有深厚中英文知识的译者都可能知道,但翻译文本并没有遵循中国习惯的表达。相反它被翻译为“一直到四海枯竭,到太阳把岩石烧裂”。其实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时始终依赖原始语言,努力保留原诗的“诗意”,并试图反映诗歌的“充分性”。

Ⅳ.结论

多元系统理论的提出以及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该理论从系统的角度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全新的研究视角对文学领域和翻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其理论下译者的主体性对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Even-Zohar,Itamar.1978.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ture Polysystem [C]//Holmes,J.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New Perspectives in LiteraryStudies.Leuven:Academic Publishing Company.

[2]Gentzler,E.1993.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 Stowe, Harriet Beecher. 1981. Uncle Toms Cabin [M]. New York: Bantam Books.

[4]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 4) .

[5]林纾,魏易.黑奴吁天录[M].商务印书馆,1981.

[6]彭斯.彭斯抒情诗选[M].袁可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7]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J].中国翻译,2003,(01):19-24.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问题与对策
文学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流失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