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黄浙勇介绍,冠脉内血栓可分为两类,即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前者为“原住民”,指的是血管受损后,在病变原位形成的血栓:后者为“客家族”,其冠脉本身并无病变,或只有轻度病变但无破裂或侵蚀征象,栓子是由其他部位而来。此外,斑块破裂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具有血管壁损伤、斑块局部释放致凝性物质、血流淤滞三大条件,起主要作用的是血小板聚集;而血栓栓塞往往只有血流淤滞一个条件,其主要作用的是纤维蛋白网络形成。
鉴于两者的不同特点,血栓栓塞急症处理的最大特点是以血栓抽吸和抗凝(不是抗血小板)为主,只要让血流恢复即可:由于血管局部并无明显病变,因此无需支架植入。有时候,即便无法有效抽吸出血栓,也可将血栓推送至更远端,减少心肌损伤、降低死亡率。如果是血栓形成,则可能需要局部放入支架。
倾向保守治疗的血栓栓塞,近期预后较好,远期效果则有所下降。有对比研究发现,血栓栓塞组30天的心血管死亡率稍低于非血栓栓塞组,但长期预后较差,5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0.4%。患者需坚持长期抗凝,才能降低未来的发病风險。
由于两者都会引发冠脉堵塞,所以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两者引发的外在表现几乎一样。只不过,原位血栓形成有一个生长过程,其在发作时,可能不像血栓栓塞那么突然。也就是说,如果是“原住民”血栓,患者可能会在疾病急性发作前,频繁出现心绞痛症状,此时应当尽早就医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血栓栓塞造成的冠脉阻塞发病突然,更应将预防放在首位。冠脉栓塞的血栓基本上来源于左心系统,任何左心房或左心室血栓的疾病均存在脱落,并“漂”到冠状动脉的风险。据此,不难找到冠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譬如房颤、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卵圆孔未闭、房缺、心外科手术史、感染性心内膜炎或高凝状态等。其中,因房颤引发的约占七成。因此,房颤患者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