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呼和浩特市近年来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构建医联体建设新模式
根据“十三五”区域卫生规划,结合医疗资源布局,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专科优势等因素,确定医疗集团、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托管联合体、高层医疗协同体为主的医联体模式。呼和浩特市共建成医疗集团3个、专科联盟48个、医共体10个,紧密托管医联体10个。
一是组建城市医疗集团。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內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3家三级综合医院牵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城市医疗集团覆盖城区一、二级公立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家。
二是组建专科联盟。充分发挥专科优势,由12家三级公立医院、1家民营三级医院牵头,以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与二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建呼吸科、眼科、神经内外科、妇产科、新生儿科、病理科、泌尿外科、胸痛中心、胃肠外科、肛肠科等48个专科联盟。专科联盟覆盖城区一、二级医院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家。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着力为基层培育一批高水平人才。
三是组建县域医共体。9个旗县区由二级综合医院、蒙医中医医院牵头,联合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医共体。形成以旗县区二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
四是打造紧密型托管医联体。在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中,着力打造紧密型托管联合体,由三级公立医院托管旗县区一至多所医疗机构或医院科室,形成紧密联合体。三级公立医院向托管医疗机构派驻管理团队、临床专家团队和信息化管理团队等,实施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和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在实现管理共同体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与现代化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0家紧密型联合体。通过紧密型联合体建设,各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让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实现医疗资源、设备、技术共享,基层医疗机构能力逐步提升,也为基层群众享受高层次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
同时,建成呼和浩特市远程医疗协作平台,覆盖自治区、市、旗县区级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共计33家医疗机构。开展以远程影像会诊、远程临床会诊、远程超声会诊、远程心电会诊、远程医学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合作交流,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两个家门口”工作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名医工作室创建。三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工作室,由医院高层次专家担任领衔人,定期到社区开展门诊、查房、临床带教等工作,带动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名医优质的医疗服务。目前已建成36个名医工作室,专家人数达到139名。市级财政对每个名医工作室给予每年2.5万元的补贴,主要用于专家生活补助。同时,三级医院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安贞医院、天津肿瘤医院、中科院肿瘤研究所、佑安医院、北京301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北大口腔医院等国内多家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让首府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知名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按照全国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精神,呼和浩特市将县域综合医改工作列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确定和林县、清水河县为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地区。为保障县域综合医改工作顺利开展,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增加乡镇卫生院岗位补贴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对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进行新改扩建或维修,按照填平补齐原则,为乡镇卫生院配齐DR、彩超、全自动分析仪“大三件”和十二导心电图机、血球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小三件”设备;为增强基层医疗岗位吸引力,实施乡镇卫生院岗位补贴制度,为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每人每年发放1万元专项生活补贴。
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蒙医馆中医馆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充分发挥蒙医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完善蒙医药中医药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呼和浩特市以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不断加强蒙医药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蒙医中医综合服务区。2013年至今,充分利用基层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通过开展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和6所旗县区蒙中医院对口帮扶等手段,在全市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7家乡镇卫生院中设置蒙医馆、中医馆,配备蒙医中医人员及诊疗设备,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价廉的蒙医药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