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晨
【摘要】 目的 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中采用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ACT评分为(18.57±1.36)分, 对照组为(18.62±1.33)分;治疗后, 观察组ACT评分为(23.34±1.42)分, 对照组为(20.34±1.77)分。治疗前, 两组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第1秒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用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效果显著, 用药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阿奇霉素;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54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一种。该病复发率高, 患者往往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时间多为夜间[1],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本次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给予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用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 对本次研究涉及药物无过敏史。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合并心血管、肝、肾、脑等严重疾病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观察组男25例, 女20例;年龄19~62岁, 平均年龄(40.12±7.30)岁;哮喘程度:轻度15例, 中度21例, 重度9例。对照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18~63岁, 平均年龄(41.36±7.79)岁;哮喘程度:轻度15例, 中度20例, 重度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 包括平喘、解痉、镇静、吸氧等。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 160 μg/4.5 μg,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治疗, 0.25 g/次, 1次/d, 口服, 连用3 d, 间歇停药4 d后继续用药3 d, 反复用药。两组均治疗4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ACT评分、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疗效评定标准[3]:显效:治疗后哮喘相关症状消失, 胸片显示病灶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哮喘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偶有轻度咳嗽, 胸片显示病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后哮喘相关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胸片显示病灶无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选择ACT对哮喘控制情况进行评价[4], 共5个问题, 每个问题共5个答案, 分别为1~5分, 评分与控制情况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31例(68.89%), 有效12例(26.67%), 无效2例(4.44%), 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46.67%), 有效13例(28.89%), 无效11例(24.44%), 总有效率为75.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ACT评分为(18.57±1.36)分, 对照组为(18.62±1.33)分;治疗后, 观察组ACT评分为(23.34±1.42)分, 对照组为(20.34±1.77)分。治疗前, 两组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FEV1为(2.46±0.49)L, FEV1/FVC为(60.12±9.67)%;对照组患者的FEV1为(2.45±0.52)L, FEV1/FVC为(60.33±9.54)%。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EV1为(3.02±0.45)L, FEV1/FVC为(68.96±10.47)%;对照组患者的FEV1为(2.68±0.37)L, FEV1/FVC为(63.27±10.36)%。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胃肠反应1例, 嗜睡1例, 皮疹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出现胃肠反应3例, 嗜睡2例, 肝功能异常1例, 皮疹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该病复发率高, 病情不易控制。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控制病情, 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 不适合长期使用[5]。
阿奇霉素属于光谱抗生素, 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在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该药半衰期较长, 用药后组织浓度较高, 临床使用相对较低剂量的阿奇霉素即可调节患者免疫功能[6], 发挥其抗感染治疗效果。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是由布地奈德和福莫特罗组成的复方制剂类药物, 对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改善通气功能有良好作用[7]。该药物作用持久, 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直接作用, 与细胞浆内激素受体结合穿过细胞核膜直达细胞核, 其抗炎效果显著[8]。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使用, 可有效抑制患者气道炎性反应, 扩张支气管, 帮助痰液排出, 有效缓解哮喘症状, 改善肺部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用药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ACT评分为(18.57±1.36)分, 对照组为(18.62±1.33)分;治療后, 观察组ACT评分为(23.34±1.42)分, 对照组为(20.34±1.77)分。
治疗前, 两组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 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用药的哮喘控制效果显著, 肺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且不良反应较少, 药物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用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肺功能, 降低复发率,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燏. 观察阿奇霉素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应用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58):11659-11660.
[2] 潘莹.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4):155-156.
[3] 李爱霞.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实用临床医学, 2017, 18(4):38-39.
[4] 许丽杰.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7):69-70.
[5] 赵琪, 吕焕菊, 孙莉君, 等.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5):218-219.
[6] 丁明霞, 任丽, 林虹.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 吉林医学, 2015, 36(11):2273.
[7] 刘晟.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6):884-885.
[8] 陈庆通, 羊德厚, 蔡光云. 阿奇霉素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疗效. 黑龙江医学, 2017, 30(4):806-808.
[收稿日期: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