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照黄河

2019-12-16 08:09毕经涛李文慧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险工东阿旧城

毕经涛 李文慧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人生,总能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他曾经辉煌,如今甘于平淡;古稀之年,初心不变,这是一名73岁老人的坚守。

7月23日,东阿县艾山村。想不到,在这个紧挨黄河大堤的村落,竟“藏”着这样一位治黄“功臣”。村子才下过雨不久,不但湿热,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尘土味,村头磨盘旁,一位手拿旱烟的老人,个头不高,虽有些驼背,但精神矍铄。

花白的头发,红润的脸膛儿,黝黑的皮肤,深灰色开敞的衬衫,不经意卷起的裤腿,一双沾满泥土的棕色胶鞋,像一名荷锄而归的庄稼汉。“他就是李兆忠。”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安静朴实、简单随和”——这是初见李兆忠老前辈时的印象。

一声到,一生到。“我是1964年入伍,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李兆忠语速平和却坚定,部队锻造了他忠诚担当的品质,在有限的军旅生活中,他因表现突出,任某部工程班班长。

时间来到1971年,从工程部队转业的李兆忠,被分配到东阿黄河河务局(原东阿修防段)工作,此时聊城黄河正进行第二次大修堤。脱下军装,本色不改,他从最基层的河道修防工干起,搬石挥锹,垒坝修堤,与大河为伴,这一干就是30年。

“远看是挖炭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看原来是黄河段的”,是当时修防工最真实的写照,“就是靠着肩扛手抬,独轮车载,完成了修堤任务”。回忆起这段岁月,老人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那双被岁月的沧桑深深埋藏了的眼睛里,像是一道光倏忽闪过。

1977年,年仅31岁的李兆忠因技术过硬成为东阿修防段旧城工程班班长,也成为当时东阿修防段最年轻的班长,而这一年也是聊城黄河第三次大修堤一期工程建设的高峰期,按照培修标准,艾山以下大堤超高2.1米,顶宽平工8米,险工10米,仅旧城班组负责的工程范围就有从鱼山到艾山25里之多。

李兆忠深知身上的担子不轻,修堤的任务逐渐加大,但受限于当时的施工机具,施工工效低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经过反复思量,最终他摸索出一套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采用“小段分工、分组”的工作法,按照人头平均分配责任段长度,却将条件最苦的堤段留给自己;熟悉班组每个人的性情、家境,时常为大家分忧解难,可自己连家也顾不上。

伴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腔热血的李兆忠还大胆探索“小段承包”责任制,在基建工程施工中推行投资包干,征工包做或包工包做。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们的积极性,他带领的班组每年都高质量地完成基建和岁修任务,险工面貌在历次评比中都名列前茅。

作为班组的核心,李兆忠紧紧地将全班职工凝聚在一起,这样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还有着这样一段感人故事。

1983年11月4日清晨,旧城工程班,浓雾弥漫,河水湍流。“翻船了!救人啊!”一声呼喊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李兆忠第一反应是有人落水!他迅速起身,一边招呼在场的人,一边大步流星奔向仓库,扛起一捆缆绳,第一个跑向院前的渡口。朝雾重重,隐约可见翻船在急流中回旋,情急之下,李兆忠同众人先将渡船拉出了危险区,然后纵身一跃,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向渡船游去。

“5人,10人……还有3人没上来!”李兆忠等人咬紧牙关,硬是扎猛子下去,将船底的3个人一一救出,并拿出自己的被褥、劈柴烧火为他们取暖。13名落水群众全部获救,而下水救人的职工们有的冻僵了,有的冻病了……同年12月28日,山东黄河河务局和黄河水利工会山东区委会在聊城修防处东阿修防段驻地东阿县滑口召开职工大会,隆重表彰参与救人的旧城工程班10名职工,并记集体二等功。

寒来暑往,长堤如诗,在那担挑黄河水,住简易帐篷、点煤油灯、用手摇电话,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漫天黄沙下,李兆忠和他的班组用踏实的脚步丈量大堤的长度,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一处处坚实的险工坝头,因及时排查险情,曾先后3次避免垮坝事故,培养了肖纯宝、徐丙全等一批又一批抢险骨干……

“动力来自何方?”李兆忠轻描淡写地回答了3个字“责任感”。他们满面灰土,却都有一颗火红的心。

1985年,旧城工程班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先进班组,1986年被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工会命名为“李兆忠班”,他的班组思想、工作经验,在全河得以推广。1987年,李兆忠被黄河水利委员会授予特等劳模,1988年被水利电力部授予劳动模范,同年5月又荣获“全国优秀班组长”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他所在的班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在交谈的过程中,李兆忠总是以“我们”自称,言语间透露出一位普通治黄工作者在长期的基层工作期间沉淀下来的“忘我”反应。

谈及荣誉,李兆忠寥寥几句:“从未感觉自己的工作有多伟大,我们是一个集体,只能代表过去国家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并不是炫耀的资本。”

就在1988年这一年,在东阿黄河旧城险工17段坝岸的拆改、整修工程中,他带领全班职工日日夜夜吃住在工地,全班完成垒排坝岸及根石15350平方米,完成基建工日3862个,其中李兆忠个人完成3854平方米,折合工日896个,1年干了近3年的活,多么惊人的纪录!

1989年9月,李兆忠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个普普通通的河道修防工站在了新的高处。

轻轻收起这一份份奖状、奖章,屋子里依旧安静祥和。在他的家中,没有张贴一张奖状。这些荣誉都在岁月的掩埋下,被老人尘封在记忆里。家里人都知道,那个上了锁的大衣柜里,放着李兆忠的个人物品。谁都没有想过,他锁起来的是一提起就会让人感动落泪的治黄岁月。

“都挺好,黄河更需要我。”聊起家庭,李兆忠常年驻守工地一线,与家人自是聚少离多,李兆忠的妻子硬是扛起了半边天。他的妻子带着一家老小生活在农村。一次,李兆忠的妻子晒棉花不小心从房上摔落,可他却没有时间陪护;他把大堤修得固若金汤,家中房屋下沉,却十几年没有修葺。

李兆忠的故事还在继续。

1996年8月,黄河“怒吼”而来,洪水期间,聊城河段控导工程全部漫滩,堤防全部偎水,8月15日,艾山站流量达到4400立方米每秒,范坡险工23号坝根石被洪水冲走500多立方米,坝顶出现可怕的裂缝,如抢护不及时,随时都有垮坝危险!

危急关头,李兆忠再次挺身而出,二话不说系上绳子,只身到坝根探摸根石。流量还在不断增大,水位还在持续升高,水浪将抛石排掀翻,他2次到坝下抬抛根石。100多名抢险队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因为他一旦失手,就会被洪水卷走。就这样,李兆忠带领抢险队员同洪水搏斗了2个多小时,终于固定住抛石排。

大家激动地说:“咱们的老班长没有变,还和当年一模一样!”而这一年,李兆忠已经50岁。

2001年,李兆忠退休。30载的治黄生涯,宣告结束。

大河潮涌,余热生辉。虽已离开工作岗位,但李兆忠也没有闲着,汛前经常指导青年职工进行捆枕、搂厢等抢险技术演练,多次在聊城黄河防汛抢险演习中担任技术指导、裁判。考虑到近10多年来黄河未出现过较大险情,队员实战少,他又亲手制作了小型抢险模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李兆忠向笔者比画道,将黄河险情易发地段在模型上一一呈现。

“你们这代年轻人是黄河的希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科技进步了,处处都是机械化作业,但一切改变都不能忘了我们治黄的天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采访结束前,谈及新生代的治黄青年,李兆忠朴实的一段话打动了我们。

如今73岁的李兆忠回到了故乡——黄河岸边的艾山村,在他的家中,老式的門窗,旧式的桌椅,泛黄的墙壁,褪色的墙围,漆面斑驳的家具,一台沾满灰尘的落地扇吱呀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最“现代”的,是客厅一台柜式冰箱。最“亮眼”的,是门外自己耕锄的一块菜地。家人多次劝他搬到县城居住,李兆忠都没有同意,“这里离‘家近”,他的家是黄河。

于公,大胆争。在如火如荼的黄河工程建设大潮中,小家与大家的选择面前,他争着去条件最艰苦的坝头。

于私,刻意让。从转业到退休,他没有一刻躺在功劳簿上,始终深藏功名,连儿女也不知情。

李兆忠老前辈的争与让,是黄河人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的最好注脚。

猜你喜欢
险工东阿旧城
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险工
辽河流域主要河流险工险段统计及治理措施分析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在东阿阿㬵的世界里寻找DNA的足迹
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
秦玉峰:这一生都献给东阿阿胶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东阿阿胶直销求变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