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相龙
“黃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对于华夏儿女来说,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的河,还是一条文化的河、精神的河。千百年来,浩浩黄河水,同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当这激昂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多少人会为之热血沸腾!对黄河的依恋与热爱,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翻开史册,一部艰辛的治黄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作为兴邦安民的大事。治理黄河的过程,也成了中华民族鲜明性格形成的过程,“大一统”的家国天下情怀、报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在这一次次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得以形成和升华。
黄河宁,天下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古往今来,多少能臣干吏曾奋力与黄河拼搏,仅古城开封的水德祠里就奉祀着战国以来治水有功者38人。但在封建社会战乱及近代军阀混战时期,黄河沿岸的父老乡亲只能遇灾逃荒,河水泛滥时饿殍浮尸遍野,惨不忍睹。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长久实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治黄工作,凭借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持之以恒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年未曾决口,含沙量近20年累计下降超过八成,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作用充分发挥,得益于党中央坚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对于今天生活在黄河岸边的百姓而言,黄河泛滥的灾害记忆已经非常遥远,这正是人民之福、盛世之愿。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历史告诫我们:黄河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一次次不辞辛苦,奔赴沿黄九省区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黄河流域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是总书记深思熟虑后的大思路,也为当前和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临黄河而知中国,鉴往事而知来者。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和继承发扬黄河承载的华夏儿女与灾害抗争所蕴含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立足岗位、立足实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祖国的繁荣强盛、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日期: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