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培
人们可能没有想到,懒惰这个昔日的“七宗罪”之一,居然成了当今生活的常态,人类在与自身“好逸恶劳”劣根性的战斗中竟节节败退。你可能很久没有走进琳琅满目的各类成衣店,而早已习惯在淘宝、京东上货比三家、凑单拼团,或者直接买“网红同款”,不和自己的“选择困难”较劲;能否做好丰盛的三餐早已不是鉴定是否能够独立生活的标准,因为各类外卖平台早就把每个城市的佳肴小吃装进了你的手机……
这一切的改变,似乎都是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挑战。当今社会为何懒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原因上来看大概有四:
一是科技进步。21世纪以来,诸多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黑科技”正在成为现实,且不说3D打印、基因改造这些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结构的“大杀器”,就连无线充电、虚拟现实这些细分创新,也使人们在“只有更懒、没有最懒”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正在经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过剩的两极转换。当下,精神方面的获得可能更为人们所关注。而懒人经济的缔造者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将用户这一方面的需求引导到极致。人类在不断解放天性,“懒”自然也摆脱束缚,回归到生活常态之中。
三是“懒惰”实则是个体追求体验式消费的一种表现。在强调“用户体验”的今天,任何切中用户痛点的商业模式,都能成为细分领域的一枝独秀,要寻找“痛点”,当然少不了研究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懒”。以进食的选择为例,人们从往返餐厅、等位等体力支出中脱离出来,节省下的时間用于娱乐、社交或工作,从而获得愉悦感或满足感;与之相对,需要考虑的是快递费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人的感受不可量化,所以这部分需求是不以效率为导向的,人们对价格和时间不敏感,对服务过程中的体验更加关注,这与工业时代注重效率截然不同。
四是全球化进程遵循比较优势及分工合作行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思想方法的不断进步,将自身擅长领域的经济效率优化到最高,将没有效率的地方外包给其他个人或商业公司,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法。“饿了么”就是从简单的寝室送餐服务做起,逐渐变成一家估值近百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这样看来,由懒惰催生而来的“懒人经济”不是一代人的倒退,而更像是一种由思维模式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跃进”。
事实上,“懒人经济”正在各方面推动人类进步,并衍生出广阔的前景和机会。
首先,“懒人经济”正在直接对传统行业釜底抽薪。扫地机器人正是近年来在“懒人经济”的势头下诞生的新家居用品,甚至一度被称为“90后”结婚的“必备大件”之一。由此可见,一些承载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概念的新物件必然会对传统行业进行全方位的洗牌和替代。横向看,不少钟点工或已经被迫向月嫂、陪护等技能需求较高的职业转行;纵向看,一些原有的吸尘器大厂正在加紧立项成立扫地机器人事业部,为争夺这块“新蛋糕”而加班加点。
其次,“懒人经济”促进了整个社会从劳动到财富的有效交换。各类即时物流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大量基础建设后,城市消化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手段。有数据指出,中国3.6亿元的外卖市场大约支撑了400万外卖小哥的就业市场,这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后,“懒人经济”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寻求差异化的锚。新时代消费者不再单单追寻质优价好,而是更在乎“下单购买—快递收货—分享点赞”的整个过程。企业如果忽略了这一环节,就犹如工业时代产品缺少有效市场差异化定位、无法紧扣消费者需求那般,跟不上时代步伐,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
综上,我们应该从思想开始抛开旧有观念,积极拥抱“懒人经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紧跟时代中各个年龄层人群的想法,才能不错过“懒人经济”所能带给我们的各种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懒人经济”并非要我们从头到脚原地不动,而是要警惕从“身懒”到“心懒”的蜕变,懒人思维要不得。
本文整理自《中国经济2020:百年一遇之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