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悦然 刘宇 崔云鹤 徐怡珊
丹顶鹤为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物种,属大型涉禽,体长约145厘米,体羽纯白,次级飞羽及三级飞羽黑色,因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而称“丹顶鹤”,具有喙长、颈长、腿长“三长”特征。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3000多年前的一部《诗经》描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文化已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丹顶鹤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忠贞”“长寿”的象征。同时,丹顶鹤处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顶层,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湿地生态环境是否洁净、安全的最敏感和最明显的指示者,有丹顶鹤的地方,生态环境就优美。因此,丹顶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但目前,全世界野生丹顶鹤数量不足3000只,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IUCN Redlist)已被评定为濒危(EN)等级,同时被收录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针对丹顶鹤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自1979年我国建立第一个丹顶鹤保护区以来,丹顶鹤的保护和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工饲养条件、孵化、野化等方面,近5年尚未发现有关于我国丹顶鹤保护研究现状方面的综合报道。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初步了解了丹顶鹤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各种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丹顶鹤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文献调研。在中国知网,通过组合输入“丹顶鹤”“野生丹顶鹤”“保护”“问题”“研究”等词汇,查阅与丹顶鹤保护相关的文献资料。
二是访问座谈。通过电话、微信等访谈了资深鹤类专家;与保护区多位工作人员(包括繁育中心饲养员、科研工作者、野外救护人员、管理领导)进行了座谈;与有经验的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
三是实地考察。到扎龙、盐城等地实地调查丹顶鹤数量及保护情况。通过观测及咨询了解笼养丹顶鹤成体、亚成体、雏鸟等的数量;并借助望远镜(FORESTER 8x42双筒望远镜倍双筒镜)或照相机(NIKON D500),记录观察到的野生丹顶鹤数量。
四是问卷调查。利用微信问卷星小程序制作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21道题,内容涵盖受访者基本信息、对丹顶鹤珍稀程度的了解程度、对加大丹顶鹤保护力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
文献查阅结果
在中国知网查阅与丹顶鹤有关的文献,截至2019年9月5日,共查询到约757篇文献(表1)。
最早有记载的文献是北京动物园仇秉兴于1963年发表在《生物学通报》上的《丹顶鹤繁殖条件的调查及其幼鸟的人工饲养》,通过调查丹顶鹤的野外生活条件,分析其繁殖条件中的主要因素,探求珍贵动物在动物园中饲养方法及繁殖途径。
从查阅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全文针对丹顶鹤种群现状进行研究的文献只有11篇,其余有700多篇关于丹顶鹤的各种研究,包括饲养条件、人工孵化、野化、迁徙规律、栖息地环境问题等,关于雌雄性别方面的研究较少,近5年尚没有关于我国丹顶鹤保护研究现状方面的全面综合报道。
表1 文献查阅结果
实地调查和访问座谈结果
调研得知,世界上丹顶鹤有3个种群:(1)东亚大陆西部种群,主要繁殖于我国东北扎龙等地及俄罗斯东南部,越冬地主要在江苏盐城及周围滨海湿地;(2)东亚大陆东部种群,主要繁殖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黑龙江省东部沿黑龙江流域,越冬地在韩国、朝鲜“三八线”区域;(3)岛屿种群,主要分布在日本北海道,为不迁徙留鸟。主要在我国境内繁殖和越冬的是东亚大陆西部种群,与其他两个种群相比,这个种群每年在黑龙江扎龙等重要繁殖地和江苏盐城主要越冬地之间迁徙,迁徙路线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为了保护好丹顶鹤,我国在丹顶鹤繁殖、栖息、越冬场所基本都建立了保护区,根据马逸清等编著的《丹顶鹤研究》统计资料,2001年底我国建立的丹顶鹤保护区就达57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其他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形成了鹤类保护网。在众多保护区中,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扎龙保护区)作为丹顶鹤最大的繁殖地,是松嫩平原保留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丹顶鹤等多种珍稀水禽的繁殖栖息地,在世界鹤类保护及湿地保护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世界鹤类有15种,我国分布9种,扎龙自然保护区就有6种。在建区40年里,通过持续进行生态补水及生态修复、积极配合推进核心区居民搬迁、核心区居民搬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大资源保护投入、建立鹤类野化研究基地等一系列举措,使保护区核心区保持了较好的生态完整性和湿地景观的原始性,为丹顶鹤等珍稀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栖息地。目前,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稳定在近300只左右,成为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地之一。
问卷调查结果
从2019年9月5日发布调查问卷,截至9月7日晚21时共回收反馈问卷214份。
参加调查人员情况。年龄范围18~40岁的人数最多,有72人,占总人数的33.64%,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男女比例相当,各占48%、52%;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大学或大专毕业,有93人,占43.46%;学生居多,为88人,占41.12%;自然保护方面的工作人员只有27人参与调查,其中从事科普宣教与生态旅游的11人,调查与科研监测的9人,巡护及保护管理2人,救助与人工繁育2人,其他2人。
对丹顶鹤珍稀程度的了解。214位受访者中,有126人见过丹顶鹤,占58.88%,还有88人没见过丹顶鹤。第一次见到丹顶鹤的场所最多的是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其次是在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有170人知道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79.44%;91人(占42.52%)认为我国丹顶鹤数量很多,应该在1500只以上;有72人认为我国野生丹顶鹤数量是下降的,53人认为数量上升,48人认为数量相对稳定,41人表示不清楚;有80人(占37.38%)认为保护野生种群和繁育人工种群都很重要,有73人认为保护野生种群更重要;有100人(占46.73%)认为工繁育种群的建立对野生种群的恢复带来较大帮助,也有19人认为没有帮助。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公众大多知道丹顶鹤,但对丹顶鹤的珍稀程度及保护重要性认识还很不够,还需要加大公众宣传力度。
对加大丹顶鹤保护力度的调查结果。了解丹顶鹤数量及雌雄性别比例分布情况,对扩大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但从调查结果可知: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丹顶鹤雌雄性别比例情况,也因此不知道丹顶鹤雌雄性比对丹顶鹤种群数量的影响。我国开展丹顶鹤保护工作已40多年,国家对丹顶鹤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调查结果也表明,有91人(占42.52%)认为,现今我国保护丹顶鹤的政策与40年前相比,主要变化就是更加重视栖息地的保护,有28人认为更加重视丹顶鹤的人工繁育。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目前丹顶鹤保护存在的问题,多位从事丹顶鹤繁育和科研监测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很多有益建议,为完善该项调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栖息地环境破坏问题仍很突出
丹顶鹤栖息环境主要是芦苇沼泽、沿海滩涂、草甸草原等。历史文献记载,丹顶鹤的足迹曾遍布我国东部各省。由于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野生丹顶鹤的栖息繁殖生境范围仍在缩小。有的保护区内存在天然降水减少、水环境恶化、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使生物多样性锐减,丹顶鹤食物短缺,已经多年监测不到野生丹顶鹤的筑巢繁殖。有的保护区作为丹顶鹤最重要的中途停歇地, 湿地环境内的油田占用大面积土地,勘探、打井等作业对丹顶鹤生存造成严重干扰,油田开发与丹顶鹤栖息环境保护矛盾问题突出。
直接人为干扰仍然存在
在丹顶鹤栖息和繁殖区域,湿地围垦开发、人类捕鱼、放牧、割草、烧荒等行为会对野生丹顶鹤觅食、筑巢、育雏、迁徙均有很大影响。在迁徙中间站停歇补给食物时,仍存在中毒伤亡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仅1999—2013 年我国野生丹顶鹤死伤总数为174 只,中毒仍是主要原因,高压电线、人工捕鱼网、农田施药等都对丹顶鹤迁飞、觅食等造成影响。盐城沿海风力发电开发、湿地围垦、建养殖塘等问题也很突出,对丹顶鹤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丹顶鹤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有丹顶鹤的地方,也一定是环境优美的圣地。多年来,丹顶鹤生存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蓝天白云碧水绿地使百姓享受到了“获得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协调好旅游开发和丹顶鹤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国内丹顶鹤保护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工繁育种群与野生种群保护的平衡问题
调查中了解到,我国人工孵化丹顶鹤技术成熟,保护区和动物园中丹顶鹤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40年来,国内外相关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将人工繁育丹顶鹤进行野化的探索研究。但在野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野生丹顶鹤的筑巢繁殖环境具有一定的领地范围,人工孵化丹顶鹤散放饲养后在野外环境筑巢繁殖时与野生丹顶鹤竞争领地,反而对野生丹顶鹤的生存和选址繁殖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工孵化的丹顶鹤近亲繁殖后代,遗传特性日益单调,缺乏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存在近亲基因免疫力低、适应野外环境能力不强等问题,物种也愈发脆弱;保护区对丹顶鹤的人工孵化技术越来越先进,孵化成功率很高,但雏鹤出生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对今后完全融入野外自然环境生存有一定影响,有的不愿融入迁徙的队伍,更愿意选择留在食物充足的人工饲养环境中,从而影响野外丹顶鹤种群数量的扩充。如何进一步扩大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是当前丹顶鹤保护工作的最重要课题。
科研经费和投入不足
调研过程中发现,几十年来,我国丹顶鹤保护区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整体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投入还很不够,对丹顶鹤保护的关键性技术掌握得不够全面和深入,缺少必要的实验装备和设施。同时,丹顶鹤人工孵化、育雏、驯飞、野化实践等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安全保障等都很低,长期在野外进行丹顶鹤及其栖息环境监测调查的科研人员更是短缺。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丹顶鹤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湿地恢复、物种保护、科研投入、监测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丹顶鹤繁殖地、停歇地、越冬地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保障丹顶鹤的生存安全。
尽快建立丹顶鹤国家公园。针对目前丹顶鹤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尽快建立丹顶鹤国家公园,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按丹顶鹤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丹顶鹤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国家主导管理,完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解决保护和开发矛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使以往出现的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5-27],将过去未纳入保护区的地带逐渐填补和联通,为丹顶鹤及其他栖息于此的万物生灵撑起一把保护伞,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摄影:王克举
建立健全丹顶鹤数据库及管理系统。我国丹顶鹤保护区人工种群和野生种群数量及雌雄性比的统计调查需要有专门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对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的观测难度大、数据不全面,对笼养丹顶鹤雏鹤、亚成体、成体数量的统计数据也不完整。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丹顶鹤保护管理机制,创新丹顶鹤跟踪监测方法,建立健全丹顶鹤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并每年更新。
加强对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保护区应当重视对保护管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与国家各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培养丹顶鹤保护高端人才,鼓励科研管理人员多参加国内外鹤类保护交流研讨会和相关培训班,到科研能力强的单位学习丹顶鹤保护先进技术,对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鹤类保护基本技能、卫生防疫知识等的培训,提高综合从业素质。同时,针对丹顶鹤人工繁育种群和野生丹顶鹤种群的平衡问题,合作探索新的野化方法,改进育雏方式,进一步提高丹顶鹤孵化存活率,增加野生丹顶鹤数量。
完善保障从业人员福利条件。针对从事丹顶鹤人工孵化和繁育、野外环境科研监测人员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工作条件的艰苦性,工作环境的危险性等,应当增加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奖金等福利待遇,也可以申请专项资金补助,使工作人员生活有保障,工作有条件,干事有热情,才能真正保护好丹顶鹤及其生存环境。
加强公众教育与对外宣传。保护区一直致力于探索人工繁育丹顶鹤野化的科学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利用野生丹顶鹤进行研究的方式方法尚有待改进,保护区应适当进行对外公开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外界的猜疑和误解;对进入保护区的游人提前进行环保科普教育和提醒,对违反相关规定破坏环境、危害丹顶鹤的行为,应当严格处罚,加大法制力度保障,使保护区的旅游等不影响丹顶鹤等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工作;可以在保护区游人观赏路线沿途多设置湿地和动植物科普展板,利用博物馆、视频播放等各种方式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工作;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对中小学生和公众中进行丹顶鹤、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解答公众关切的问题,让更多人在欣赏丹顶鹤及其湿地环境美景的同时,更愿意携手共同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