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构图是塞尚作画时首先要考虑的,在静物画中,塞尚为了达到想要的构图,在摆静物时就要费很多工夫,包括衬布的形状、水果的位置,甚至为了达到他想要的画面效果,他会在同一张画作中采用不同的角度,两个罐子会出现不同的透视,这一切都是为了构图需要。塞尚有一句名言:“在自然中活化普桑。”塞尚认为在绘画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印象派,绘画慢慢陷入一种纯自然主义的误区,在绘画中越来越趋向于对物体本身的描绘,丢失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古典绘画的画面设计感。所以塞尚需要回溯古典绘画大师,重新找回绘画的均衡性和坚实性。
例如,这幅画于塞尚晚年的《圣威克多山》(如图1),画面采用了非常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画面左侧树木与右侧树木和山坡形成了金字塔的结构,这是借鉴了普桑的作品《台阶上的圣家庭》(如图2)。
《高脚果盘》是塞尚静物画中的极具代表性的一幅(如图3),画面的结构极其稳定,从大的结构上看,画面中水果的位置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同时,画面中间的水果、两侧的水果以及背景中壁纸的花纹,塞尚采用了古典式的对称结构,这样画面的构图显得尤为坚实,这是塞尚绘画给人坚实感的基础。罗杰·弗莱对于这幅画构图的评价甚高:“观众会有一种印象,即这些对象中的每一个都在它恰到好处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在万物创始之时就为它们安排好了的,这种安排是如此雄伟,如此庄严,以至于它们仿佛就在那里安息。”[1]俄罗斯收藏家蒲宁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如果试想从17 世纪的荷兰静物画中拿一个东西,好像立刻就到了你的手里,而如果想要从塞尚的静物画里挪动一个桃子,它就会把整幅画一起拽下来。”[2]
塞尚注重对物体基本形状的概括,即舍弃一切不必要的偶然的细节,把所有物体都归结为三角形、矩形、圆形、椭圆形,这就使塞尚绘画的造型具有庄严性,回归了古典的造型模式。塞尚曾说:“要用圆球形、圆锥形、圆柱形来立体塑造自然界的万物。”[3]这体现了塞尚观察世界的方式,同时也体现出塞尚塑造的方法,同时这种圆形、三角形、矩形的画面组合使绘画重归古典绘画的坚实感。当塞尚作画时,很多物象统统映入他的眼帘,如果把所有的物象特征都画出来,就会产生一种零碎感,于是塞尚干脆下了“狠心”,把一切不必要的细节都去掉,将所有物象概括化,画面的坚实感和力度就增强了,这些都是塞尚绘画坚实感的基础。
最能体现塞尚造型概括性的就是房屋和苹果,在这幅《普罗旺斯的农舍》(如图4)中,画中屋子的造型概括,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减少的细节不但没有使房子刻画不到位,反而使房子的分量感十足,具有永恒性、庄严性和坚实性。塞尚画的苹果也是如此,都概括为最简单的圆形,再加上塞尚独创的用色彩塑造物体的方法,使具有可食性的水果变得异常坚固。德国大诗人里尔克说道,同样的水果静物,在夏尔丹那里,“它们不再心怀一场晚宴,它们散落在餐桌上,不在乎吃起来甜美与否”,而在塞尚这里,那些苹果“完全不再是可食性的,它们变成真真切切的物,在它们坚定的异质性中牢不可摧”[4]。
塞尚曾说:“素描和色彩根本是不可分的,你用色彩作画时,你也是在画素描。色彩越和谐,素描也就越准确。色彩达到丰富时,形体也就得到了纯粹的体现。”塞尚是第一个纯粹用色彩塑造形体的画家,他依靠色彩的冷暖变化暗示形体的过渡和转折,暖颜色往往出现在物体的最高点,即离观者最近的点,然后颜色逐渐变冷,从而使空间慢慢后退。我们注意到,塞尚的“色彩塑造法”之所以会使物体非常坚固,是因为塞尚的色彩不是简单地过渡,而是马赛克般的小色块之间的渐变,有一种堆砌感,这使物体的形体过渡显得微妙且丰富。塞尚用冷暖对比去塑造形体,再加上他所用的堆砌式笔触,一层层紧密连接,色调微妙转变,是塞尚色彩塑造法的独到之处。塞尚在色彩过渡中有时会添加一些白色,有时会用深色加重暗部,这些层层叠叠的笔触控制着冷暖与色相的转换,这样,塞尚就单靠色彩塑造了一个形体,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结构。在水果的塑造上,塞尚抓住明暗交界线上色彩的丰富变化,其他地方则画得很放松。在人体的塑造上,塞尚更是用类似中国画中斧劈皴的手法,颜色同样采用冷暖交替的方法。
关于轮廓线,罗杰·弗莱有过这样的论述:“对纯粹的印象派画家来说,轮廓线的问题并不十分紧迫……但是,对塞尚而言,由于他知性超强,对生动的分节和坚实的结构具有不可遏制的激情,轮廓线的问题成了一种困扰……他想要解决轮廓的坚定与看上去后缩之间的矛盾,那种顽固和急切,实在令人动容。”于是塞尚用笔触重复勾勒轮廓线,在塞尚晚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塞尚对轮廓线的处理愈加松动,有时轮廓线时断时续,“仿佛要避免给予人一种过于确定和咄咄逼人的感觉,而且为了表明在这样一个视点上存在一系列越来越短缩的平面。”有专家认为塞尚之所以这样处理轮廓线,是他想要画出人眼观看物象的真实感受,当我们用左右眼一起观察物象时,是两幅图像在大脑中合并出来的一幅立体图像,而塞尚就是用重复而断断续续的轮廓线来模拟这种感觉。在画面上,塞尚通过这种描绘,确实用这种虚实对比体现出物体的坚实感,并拉开与背景的前后关系。在静物画中,塞尚通常用蓝色笔触来处理轮廓线,使得较冷的蓝色往后退,在这种冷暖色相互交叠中,暖颜色逐渐推到前面去,使物体产生坚实感,如图3,罗杰·弗莱以《高脚果盘》为例说:“他实际上是用画笔,一般以蓝灰色勾勒轮廓线。这一线条的曲率自然与其平行的影线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吸引了太多目光。然后他不断以重复的影线回到上面,渐渐使轮廓浑圆起来,直到变得非常厚实。这道轮廓线因此不但失而复得……这自然导致了某种厚重,甚至是笨拙感,但是,它却以赋予形体一种我们已注意到的令人难忘的坚实性和庄严感而告终。”在塑造山或石头时,为了表现出坚硬的质感,塞尚同样采用了类似群青色勾勒轮廓线,不仅使物体更加坚实,也使山体周围增加了空气感,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更真实地还原了大自然的本质,给人一种“不断生成、不断流变”的感觉。对于人物画的轮廓线,塞尚则常用深色来画,反复的轮廓线给坚实的形体带来一丝含糊,使画面更加松动活跃。当然,在大多数暗示结构形体转折的地方,塞尚还是会非常明确地画出轮廓线。
反复贯穿于塞尚的整个艺术生涯,关于塞尚通过反复画从而达到坚硬质感,弗莱有过这样的描述:“对最终结果持续不断的追求在颜料的物质实体中留下了痕迹,使其变得极端丰富和稠密。他手下的画面质地开始生长出某种类似漆器的质感,色彩充分饱和,有一种近乎玻璃般的坚硬感。”这是塞尚成熟时期的静物画给人的感觉。到塞尚晚年时期,虽然他的绘画已不再有“那种创造瓷釉般颜料层的强有力的感受”,但反复刻画仍然是塞尚所坚持的。1899 年画的《安布普罗瓦斯·沃拉德肖像》中,塞尚就反反复复画了不下一百遍之多。沃拉德甚至疲倦地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塞尚对此异常愤怒,对沃拉德吼道:“你把这一切都搞砸了,你应该像苹果一样,苹果是不会动的!”塞尚是不知疲倦的,塞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常常拿着蘸满颜料的画笔在空中颤抖着、迟疑着,不肯轻易下笔。约1895 年绘制的《热弗卢瓦先生肖像》(如图5)也是塞尚花费三个多月在热弗鲁瓦的书房中完成的,以至于塞尚最后对此画的完成失去了耐心。塞尚画了一辈子的苹果、圣威克多山,他如此不厌其烦,是因为他想通过反复摸索达到他所向往的应许之地,这给予他无尽的动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坚实的意义可以从多角度阐发,它不只是把物体画得硬朗、形体怎样准确、用笔怎样肯定,还包括反复摸索的历程。在反复的过程中,艺术家的性情被洗礼得越发果断、沉着、坚定。这种性格可以是多变的,可以是唯一的,可以是宏伟的,也可以是细腻的,但首先是坚实的。只有这样画面才会有力量,才会引起观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本文拟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轮廓线、反复这五个因素展开分析,揭示塞尚绘画坚实性背后的秘密,从而得出塞尚绘画的规律性认识,并从中汲取有用的因素,将其应用于当代艺术创作中,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