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教育中创意类艺术设计课程的转型

2019-12-16 20:57贾萌飞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普适性艺术设计模块

□贾萌飞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一、信息化教育现状分析

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起,信息化教学成了当今社会的热点与契机。201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出台,并指导我国的高校教学、科研、高等职业教育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2015 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同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探索了新型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至此,“互联网+”教育改革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并渗透到了学科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

二、走出信息化教育的误区

首先是观念误区——将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画等号。后者只限于教育信息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共享,而前者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独当一面的创新型人才。一切忽视教学结构改革,把网络内容、多媒体手段、数字智能等套入课堂的教学活动,都不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不能只要信息化的“面子”,应该摒弃“学科拼盘”,重视内容、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因循着固定、僵死、机械的信息化教学形式。

其次是传统信息化的实践误区——没有分期与侧重。教学信息化的演进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与智慧创造期。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始于对虚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关注,并慢慢延伸至信息化的教学情境设置,最终指向了创造智慧。我国传统的信息化课程往往停留在第一阶段,并多以公共课、公开课的形式出现。

三、打造开放型的创意类课程新模型——实现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基本的创意类艺术设计信息化教育转型结构——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工具,构建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深度信息化教学。开放型创意类课程新模型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平衡了“普适性引导”与“专业性指导”

传统的艺术设计几乎没有创意类课程,而国外的同类专业普遍开设了该类课程,以指导日新月异的创新设计。他们往往采用“通识教育模块+核心模块+方向模块”的模式,特点是基础课程的模块小、通识模块有趣、核心模块扎实、方向模块与岗位相关。艺术设计课程的信息化改革一方面要有专业指向性,另一方面必须减弱专业的束缚性,强调的是专业方向,课程应定位于平衡“普适性引导”与“专业性指导”。且在“普适性引导”方面超越了专业方向,并且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让绝大多数的普通学习者都能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在“专业性指导”方面,能够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力求在创新创意之外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体验职业岗位中的真实任务。

(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置了诸多开放接口

不以一个单程单线的课程顺序来限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接口进入课程,体验学习的乐趣。这些接口包括——知识技能接口、交往互动接口、职业任务接口,横跨了哲学、逻辑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设计史、美术史、材料学等交叉领域。要求教师组成“课程兄弟连”以完成教学设计工作,在集体备课、分工讲座、快题训练、分组讨论、作业点评等方面能实现协调合作。

(三)技能教学趋向于信息颗粒化

艺术设计的操作技能复杂多变,既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又有具体实践能力的要求——法律法规、专业理论、软件操作、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品牌形象广告设计制作、视觉策划管理、营销传播、艺术设计类服务——创意类课程需要一一将这些技能点夯实为一个个信息颗粒,使其短小精悍而有教学效果。

(四)以信息化教学为契机,摸索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应改变传统的以学科试卷成绩作为一切教学效果评价的准绳,建立多元、多维度、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同时,多引擎牵拉课程质量,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创办创业、职业技能竞赛,以学生的工作室为辅助核心。

信息技术应与艺术设计教育在“DNA”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上更进一步。真正的课程改革不是“打补丁”的伪升级,而是要求教与学之间结构性的变革。总的原则是要看“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否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对创意新型人才的要求;“普适性引导”与“专业性指导”是否平衡,能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学习者进入信息化课程并快乐地学习;信息颗粒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瞩目并完成高效学习;评价体系是不是多元开放的等。

猜你喜欢
普适性艺术设计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分层均匀结构地电阻率影响系数一个重要特性普适性的证明
普适性四旋翼飞行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