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强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出,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要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为了让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迎接未来的教学重任,结合当代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我们需要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基于此,本文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我国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间音乐。对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这56个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熟悉这56个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代表作,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背后的文化形态。例如,我国不同民族的民歌作品,分别体现了该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再如,西方早期的巴洛克音乐,其实是通过音乐的形式体现出对“不规则的珍珠”的模仿,其中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学习巴洛克音乐,学生可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文化、审美观念和文化变革。
音乐本身是形象思维的充分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音乐。学习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们可以在给学生介绍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后,让他们通过“楼台相会”“抗婚”这些段落,对其中表达的情景进行联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基于多元文化模式的音乐教学,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学生只有了解了多种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才能够在头脑中建立起多元文化的框架。
例如,我国有56个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世界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圈的音乐文化和音乐作品,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教学材料。在进行教学时,首先我们要带领学生对国内不同民族、世界不同种族及不同文化圈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文化形态、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解,然后带领他们欣赏作品,帮助他们分析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认识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
在带领学生学习音乐作品时,我们还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帮助他们分析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每首作品中都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以及曲作者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因而,我们也要把作品背后的“宝库”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受到不同形态音乐文化的滋养。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意大利的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意大利的建筑文化。意大利是以建筑而闻名的国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意大利的建筑特色,然后带领他们欣赏音乐。同时,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体会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和其建筑风格之间存在哪些关联。
音乐本身就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因而,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联想:《小河淌水》歌词中的几个段落,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情景?而整首歌曲又传达了怎样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我们越来越呼吁采用基于多元文化模式的培养方式。这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进行的一种变革,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然后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