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凌燕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中国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影响力较大的重要剧种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明代后期以高腔、昆腔而成立戏班,清乾隆年间进一步发展为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其唱腔与器乐委婉深沉,也有高亢激昂,在优雅细腻中更带粗犷豪放,其明白晓畅和跌宕曲折的艺术表现,流行于以金华地区为中心的浙江中西部和安徽南部等地。
婺剧演唱伴奏一直以板胡、徽胡、笛子、唢呐为主,原来弹拨乐伴奏也只有月琴和三弦。清后期琵琶进入这一舞台,在月琴和三弦之间起到和解之声,使弹拨在整个戏曲伴奏和托腔中肉中有骨[2]。
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员,若想在戏曲音乐伴奏上得法,首先要有融入音乐(戏曲)本身的情感。要将平时独奏曲和歌曲或其他戏种的表现手法集于一体,与乐队的每种乐器融合,体现琵琶伴奏中右手的弹挑轮扣扫及左手表现的推拉吟擞打。
(1)伴奏要注意轻重,不能喧宾夺主。婺剧是闹戏,如锣鼓用在花旦出场应“打台、打台、打打台”,武将出场用锣,带着兵上场用“急急风”,开打场面用“水底鱼”。
琵琶的表现力广而深,花旦、小生的演唱,在不激情的唱腔中一般比较清晰柔和,琵琶在这样的乐曲中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左手的吟与揉,余音将演员推入真实梦乡,剧情会产生质的变化,成为美的享受。
(2)中等速度的唱腔一般在后半段会更强有力。琵琶在演奏中不能生搬硬套按照曲谱弹,在不影响配气的原则下应尽量用后半拍,以跳双弹或跳小扫来加强唱词的效果,以更好地衬托唱词。
剧情是戏曲乐队民乐演奏者必须掌握的,对每段唱词与音乐的表现都应心中有数。在乐曲中展现乐器独有的魅力,实现二度创作。
婺剧《断桥》中《你妻原非凡间女》是白素贞最重要的唱段。面对许仙的胆怯懦弱和自谴悔恨的求助,她的心也为之感染,继而倾吐心声,虔诚地向他表白了自己的身世……
此唱段没有传统曲牌套用的痕迹,完全是新词新曲,配器更是独树一帜,其中大量运用了类似越剧状元与乞丐一箫跟腔后琵琶托腔的手法。该唱段前几句唱腔旋律与长笛合奏后,采用琵琶单独托腔。“许郎我的夫啊!哎呀许郎我的夫啊……”十多小节哭腔式的运腔,笔者以轻弹柔捻、轻轮时似断非断,旋律上紧贴演员独特又个性化的小装饰音,以衬托此时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琵琶和人声的共腔共鸣,为白素贞对许仙的“一片痴情、一往情深”的流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专业戏剧对基本功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剧情起伏的变化、角色的喜怒哀乐对每种乐器的要求不一样。这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戏曲伴奏基本功。
曾有一件事让笔者深有体会,某次我团去法国某市演出,刚开始排练走台,剧场负责人却说:你们这样声音太吵,法国人不喜欢。怎么办?团里想出办法,将锣鼓用布包起来打,伴奏乐器只有琵琶。这部新版穆桂英笔者没有参加排练,领队也很担心,但笔者平时注重婺剧曲牌及各种唱腔的运用,并具有扎实的琵琶基本功,顺利完成了任务。一个剧团代表国家出访演出,用一把琵伴奏一场大戏,这不但是我国首创,其他国家的任何艺术团也没有这样的经历。那真是“手抚琵琶琴,玉珠落盆响,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复满场”。
笔者认为,琵琶演奏不应只停留在原乐曲的伴奏上,为了补充和丰富情感,要善于在原乐曲的演奏基础上进行修改,合理运用各种演奏技法和技巧。
《小桃红》是婺剧的一首器乐曲牌,是婺剧中用于梳妆打扮和传情赠物的戏剧场面,在演奏中,主奏乐器是徽胡,用柔美又富有个性的音色将《小桃红》优美流畅的旋律衬托得格外动人。同时,“句句双”乐句的数次出现,主伴奏呼应对答,仅仅26小节为舞台增添了诙谐的色彩。它不但是一首过场好曲,也是琵琶独奏的优秀曲目。
去年研究院为了更好地发展与传承婺剧艺术,对我院每个人员进行了考核,笔者的一曲《小桃红》获得了第一名,从此笔者对这首乐曲有了感情。接着,笔者对《小桃红》曲牌用琵琶进行再创作。以下是笔者将《小桃红》曲子改为琵琶协奏曲的创作体会。
第一部分,笔者以邦笛为引子表现出鸟语花香的早晨江南的好景色,迎来不少青年男女。琵琶以低音3落至最高音1弦,以小锣和琵琶对应的“打打以台以台台”奏出由远至近、由慢到快,表示江南春色的景象,将原曲开头合奏拉下2 3 5 ——由琵琶领出主弦音打 2 35 32 1.,而这个 1.以三次半的吟轮奏出了主旋律的本色,当奏到第10小节时,添加小锣小钗烘托出婺剧的原味。第二部分,笔者以双摇指突破之前只有单瑶指的琵琶演奏技能。第三部分,笔者以桃轮表现柔和情感的起伏。第四部分,在从中音滑到高音的结束语中,琵琶层以泛音奏出结束语,轻远地停止。
这样,整首乐曲不仅是原曲中的梳妆打扮和传情赠物的戏剧场面,还体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男女青年对生活敢想敢做的追求和梦想。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初心,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磨炼和修正。
以上是笔者在琵琶乐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笔者的前辈老艺术家赵松庭非婺剧人员,他以357和二凡笛子独奏发扬婺剧,做出了榜样。为了传承与发扬婺剧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发展古老的中华民族音乐,普及婺剧音乐,笔者愿意将一生献给婺剧的琵琶艺术,在不断摸索中,创作出更高、更好听的琵琶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