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铃悦 西北大学文学院
绝大多数人对所谓“娱乐圈”并不陌生,对一些明星的基本情况如数家珍。这背后是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一再刷新的票房纪录更是让人趋之若鹜。电影行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链条。一部影片如何取得成功,制片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制片人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所在。何为制片管理呢?简单而言,就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综合内外部环境,对影片策划、拍摄、剪辑以及宣传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从而确保影片的质量。
一部影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制片管理。首先,制片人决定着电影的成败。由于制片人对影片制作的全过程拥有绝对话语权,任何一个决定都可以改变一部电影的走向,因此,影片的成功与否与制片人密不可分。其次,制片人是电影创作的源泉。人作为个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自然有着自身的认识和见解,制片人有权决定剧本、选角、拍摄等各种细节,可以说,制片人是整部电影创作的源泉,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电影承载着制片人本人的价值观念。
从卓别林默片时代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电影行业,而最初制作电影的初心也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电影行业的利润并不高,那些克服各种困难依然从事电影行业的人都对电影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渴望拍摄出被群众认可的电影。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怀着赚钱的目的进入电影行业,不再重视影片的质量,开始利用明星效应大肆圈钱,以极高的效率生产出一部又一部电影,每年的暑期档、春节档等重要档期,电影院线会上映各种电影,其中很多电影粗制滥造,根本没有逻辑可言,甚至宣扬畸形的价值观。在这背后,是制片管理的缺失和不足。
一部电影的成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人作为最关键的因素直接决定着电影质量的好坏。电影从策划开始,需要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等多种专业人员的参与。一部好的电影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可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开始从事电影行业,“金钱主义”大行其道,全然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当前,我国从事电影制片管理的人员水平差距巨大,优秀的电影制片管理人员越来越少,极大地影响了影片的质量。
中国每年立项的电影超过上千部,但最终能获得口碑和票房双赢的电影并不多,甚至很多电影无法上映。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影制片体系不够完善。制片人一人独大,掌握“生杀大权”,很容易造成电影质量的下降。如果想要生产出更多优秀的影片,必须完善我国的电影制片体系,制定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
电影制片管理若想获得进步,在今后的电影制作中就要回归内容,精雕细琢,打造更多优质的电影。以韩国电影为例,近年来上映的《辩护人》《熔炉》等电影之所以大受好评,关键在于内容深刻,不浮于表面,能够迅速获得观众的认可,这正是我国电影亟待改善的问题。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开始在内容上下功夫,从《战狼》到《我不是药神》,再到2018年年末的《来电狂响》,我国的影片管理开始重视打磨电影内容,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即使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人才”依然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对电影行业而言,不论是制片人,还是导演、编剧,其个人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体现在电影中,为了改善当前电影制片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必须着手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打造高水平的从业人员。
我们需要意识到,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能将希望押在一个人身上,电影的好坏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好莱坞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电影制片管理体系,集众人之力打造一部优秀电影,而不是一人专权。如何完善电影制片管理体系,将是今后我国电影行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