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鄞东潘火桥蔡氏家风家训对家族影响
——以蔡氏旅沪同宗会为例

2019-12-16 20:12唐凯艳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档案 2019年1期
关键词:族人家训家风

唐凯艳/杭州师范大学

蔡氏,以蔡国为姓氏。蔡国始封之君为蔡叔度,系周文王第五子。《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公元前447年,蔡国“为楚所灭”,蔡国遗民仍以蔡为姓氏。永嘉之乱中原蔡姓家族开始大举南迁。唐代文宗时蔡姓在朝为官者受甘露之变事件株连,后隐居至苏州府长洲县文安乡豸绣坊,直至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二月遭金兵焚掠之战乱,由始祖靖庄公携眷迁入鄞州丰乐乡蔡家弄定居(今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蔡家弄),此为鄞州蔡氏之起源。靖庄公聚居蔡家弄至六世,有一重玄孙蔡楷,字子式,生于宋淳熙三年(1167),因追逐飞鸽与潘火桥退仕王姓御史结缘,御史遂将女儿许配于他。于是蔡楷至潘火桥为王家婿,即为潘火桥一世祖“千八一公”,史称“飞鸽追踪缔结良缘”[1]。

自近代开埠以来,蔡氏十六房人蔡筠顺应时代潮流前往上海,“以货殖致富”,后回乡修建占地2102亩的树德堂义庄,为当时鄞县面积最大的义庄,为蔡氏家族奠定了“甬水名宗”的基础,此后蔡氏后代亦陆续经商,如蔡鸿仪受李鸿章招募参与上海机器织布局早期的筹股创建,开设蔡同德堂;蔡仁初发扬蔡仁茂五金玻璃号,成为“一市冕冠”。蔡氏家族发展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蔡家人继承传承下来的家训,家训既有儒家传统文化的缩影,又有家族本身的特色,家族成员对家训的信服和遵守使得家族内部巩固团结,家族辉煌得以延续。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将上一辈的人生经验凝缩成文,付诸文字以传子孙,告诫子孙立志修身,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通过亲身实践、对家族后代子弟立身处事的教诲,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代的心性与行为规范。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大多显露在古代的族谱、家谱中。

一、蔡氏家族家训内容

《鄞东蔡氏宗谱》(惇叙堂活字本)共二十三册(二十四卷),详尽记录了蔡氏家规家训,体现了蔡氏家风特色,以围绕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为中心来延伸和扩展,以下为部分家训摘录:

(一)家道不外人伦而尽伦之事,以孝弟为先。

(二)立身莫先于立品,其大略有三,自安本分,不与他人之事,不贪非己之财,此清品也。笑言不苟,跬步必严,不与邪人为伍,此正品也。而品量之高者尤在于知礼明义,积德累仁,身室之往来酬酢惟礼以行之,义之外一钱不敢轻,义之中千金不敢吝。以直报怨,施恩不求感,加惠不沽名,临难不变操,无荒无怠,全始全终。福祚大,功德宏,此所谓高品也。人纵不能学高品,而立清品立正品犹可以自立其身。

(三)家主为一家模范,司马温公曰凡为家长必谨持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人,分以职授,以事责其成功,制财有品节,量入为出,以给衣食,供吉凶,公平正直,省裁冗费,禁止奢华,尚须留贮盈余,备不虞之用,而严别嫌疑。

(四)凡有子弟者须教训严明。夫教子莫善于读书,读书可以光大门闾,状元宰相皆自读书来,非异人也,即或不能擢高科登伟第,而敦诗说礼之儒自足以竟门风,维名教。其他莫如教之稼穑,伊古以来耕与读并重。耕读之外,当视子弟之高下智愚,各授一业,令其知艰难,劳筋骨,知物理,通世务,达人情。苟任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势必游手好闲,结交征逐,习樗蒲,耽花柳,是驱入饥寒道路,夺他富贵生涯。

(五)处事莫善于和敬;待人须分亲疏厚薄;人之存心忠厚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做事忠厚。

(八)德本人之恒性,能全其固有而常以民物为怀,无往非德,亦无往非福矣。司马温公曰积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功于冥冥之中,子孙享无穷受用。夫千百阴功以救人为第一大。

(九)凡各家主生子具其年月日时,告于宗长,听令序名,生女必须收养,勿得淹溺;乞养之子,毋得紊乱行第。

(十)凡我子孙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遇有外侮不平之衅,须协力拯救,毋得潜怀异心,反导人为欺宗之事。亦毋得恃我之众凌人之寡,恃我之强凌人之弱,恃我之富凌人之贫。此在宗长钳制,不可轻纵。务使子孙亲亲长长,各按本分,杜嚣兢之风而成仁厚之族,岂不美哉[2]。

以上选取的蔡氏家族家风家训内容,其中心围绕孝悌之训、读书之训、农桑之训、处事之道来延伸。第一,蔡氏家族重视孝悌传家,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孝”是维系家国社会稳定的核心观念。第二,在中国古代社会,许多家族将“耕读传家”作为家风,蔡氏家训开章明义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夫教子莫善于读书,读书可以光大门闾,状元宰相皆自读书来,非异人也,即或不能擢高科登伟第,而敦诗说礼之儒自足以竟门风,维名教”;教育子孙要勤耕力业,最忌的是养尊处优、不事家业,“苟任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势必游手好闲,结交征逐,习樗蒲,耽花柳,是驱入饥寒道路,夺他富贵生涯”。第三,处事方面崇德守品、重义轻利,“积德累仁,身室之往来酬酢惟礼以行之,义之外一钱不敢轻,义之中千金不敢吝”;《蔡氏家训》也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之存心忠厚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做事忠厚”,为人处世须宽容厚道;除了仁厚之外,家训还告诉后世道德的重要性,“功德宏”则“福祚大”,提示人们做一个道德高尚、心存善心之人。《蔡氏家训》的这些处事原则对我们当今坚守道德阵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蔡氏旅沪同宗会的产生和作用

(一)产生

20世纪初,上海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吸引了各方移民汇聚于此。据统计,1910年宁波人在上海人口数达40万之多[3]。出于“敦睦乡谊、图谋公益”的需要,1910年4月宁波旅沪同乡会应运而生。宁波旅沪同乡会集合同乡力量,自筹资金,多方帮助同乡排难解纷、广行慈善、兴办学校。

至20世纪20年代,蔡氏家族在上海从事工商业的族人达数百人,从事金融业、服装业、木行业等多个行业,开设了著名的蔡同德堂药号、蔡仁茂玻璃店。职业不同使得大家平素不相谋合,致日久情疏、视同路人[4]。有鉴于此,为联络同宗感情、加强宗族凝聚力,1921年1月1日,蔡仁茂五金店店主蔡仁初邀请蔡吉利、蔡松甫、蔡岷江、蔡协钧等人,筹备发起蔡氏旅沪同宗会。蔡仁茂五金玻璃店在一战期间达到了“利什佰于曩所业,业乃猛增,国中几非蔡氏所有,为一市冠冕”的高度。蔡仁初虽拥有巨额财富,但他生性节俭,从不涉足奢侈场合,亦不沾染烟、酒、游戏,“慷慨好义,常不顾聚其财于一身,而顾散其财于人”[5]。1921年2月27日,蔡氏旅沪同宗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举定蔡仁初为正会长,吉利、岷江二君为副会长,协钧、康仁二君为总务股正副主任[6]。蔡氏入会成员共计265人。

(二)作用

1.帮助族人

上海在近代的重要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国民涌入,这加剧了当地的生存竞争。部分蔡氏旅沪族人生活贫困、难以为继,同宗会知晓后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将生病族人送至医院救治,病愈后设法为他们安排职业。为解决族人生计问题,1921年4月24日,同宗会召开第二次职员常会,拟组织草绳厂;5月11日,同宗会为草绳厂事分函招股;7月2日,因草绳厂开设困难,改办印刷厂;7月3日,在同宗会的筹划下,惇叙第一印刷所成立,失业族人可前往印刷所就业。根据《同宗会会刊》记载,1921年8月1日,曾有一37岁的旅沪落魄族人因染烟癖以致失业,同宗会出费送其进入上海济生医院戒治,戒烟成功后入惇叙印刷所工作[7]。授其一业,避免好逸恶劳,此乃蔡氏家训。

立身莫先于立品。同宗会不仅为旅沪困难族人提供生活援助,还帮助族人克服陋习。1922年3月19日,蔡氏同宗会接族人报告,谓族内有人开设茶坊,聚众赌博私吸。接报后,同宗会立即致函宁波官厅,要求严厉禁止,以维安宁;同年4月5日,接到高嘉乡自治毛董纫庵来函,告知茶坊烟赌等事已饬警厅缉拿;1921年6月17日,一年近天命旅沪族人希望同宗会帮助戒毒,同宗会出资送入济生医院戒烟成功;1922年9月7日,有旅沪族人第九班人身染烟癖、生计日蹙,要求同宗会帮助戒烟,由会贴费送入济生医院戒除;同年11月24日,旅沪九班族人之母染病身故,其子尚在戒烟,家景萧条无以饰终,由同宗会资助洋20元[8]。

叶落归根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和习俗。近代以来涌入上海的宁波人众多,四明公所自成立以来便设厂寄柩。1921年8月14日,同宗会收留之族人在四明医院病疫,派人前去料理,制衣购材,悉臻完善,柩寄四明公所丙舍,材票号码计第一万六千四百十五号,存于会中,代亲属灵柩归土。同宗会成员亦属旅沪宁波人,去世后灵柩寄放于四明公所。考虑到延绪山庄亦可能停放有蔡氏族人棺椁,1922年12月21日,同宗会致函延绪山庄姜三福君,函中提及:本会系宗族团体,凡遇埋葬之柩适鄞县蔡姓者,希望延绪山庄通知蔡氏同宗会,由同宗会进行调查,确系蔡氏宗系一脉的,由同宗会自行运甬,按派招领,以便“骨归家乡,魂安首邱也”[9]。血缘纽带自始至终贯穿于叶落归根的习俗之中,重本、孝亲、仁爱等家风家训通过叶落归根这一习俗,深深扎根于蔡氏旅沪族人心中。

2.资助教育

所谓“一国之盛衰,视乎人才之隆替,推而至于家族,亦莫不然”,长期以来,蔡氏成员重视族内子弟的教育。家训有言:“夫教子莫善于读书,读书可以光大门闾。”蔡氏旅沪同宗会建立后不久,遵循家风庭训,也把教育族人列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念及蔡氏族人“父兄有力者固得由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无力而孤苦者小学且不得入,遑论中学、大学?以致吾族迩年以来,日益凋零”,经过数年准备,在蔡氏旅沪同宗会的资助下,于1925年正式设立储才学会,承诺:“凡旅沪而零丁孤苦者,由本学会资给之,使之入小学,既毕业而有志向学,确可造就者,复资给之,使人中学、大学。”凡同宗之孤苦儿童或有志青年无力求学及上进者,其家属或本人随时可就近向申甬办事董事或本学会所报名,经办事董事审定后,由本人及家属填立志愿书,即由会发给补助费。

储才学会成立后,同宗会人士草拟学会章程,慷慨解囊,并议定“以教养孤苦儿童,培植有志青年”为宗旨,普及教育,以初等及中等教育为目标,以每年认特别捐的担任学会经济董事,负责募捐经费和编制预决算表。办事董事肩负储才学会的各项重任,他们选择有志青年、调查孤苦儿童、考察学生成绩,并挑选相当学校,分配人才入学。

在同宗会的牵头下,学会广泛动员族人捐赠资金。学会汇集常年经费1000元,常年经费的使用有明确规定,用来资助和培养有前途且勤奋好学的儿童、青年入学攻读。为普及教育起见,经费依此分配:资助初级小学走读生15名,每年10元,男女兼重;孤儿院生5名,每名40元;寄宿的高级小学生5名,每名60元;中学或师范生2名,每名100元;寄宿的专科生1名,助150元[10]。

蔡氏在家乡创建有敦本、星荫小学,储才学会的资助为族内子弟学业添益,由此可见,蔡氏家族对于读书入仕、科举兴家重视文化教育,希冀后代可以光大门楣。

3.筹办惇叙银行

为“庇旅沪族人投资储蓄,盖寓富贵知荣辱之意也”,在同宗会的筹备下,1921年9月1日,惇叙家族储蓄银行正式在上海成立。行址设在天潼路152、153号,初始资本10万元。银行宗旨是“劝导族人储蓄,便利族人营业,回转资金”。银行以宗祠之名命名,有寻根、不忘宗族之情,体现了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众推蔡仁初为董事长,蔡松甫担任董事兼经理。惇叙银行是一家家族式银行,在当时甚为少见。曾有学者检阅170家左右银行,少有家族投资建立者,惟见惇叙商业储蓄银行。

悖叙银行作为一家宗族银行,与严格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宗谊对行规的突破。在经营中,悖叙银行对同宗族人的放款要求比较通融。蔡氏族人蔡琴荪曾以浦口地产公司股份2000两、劝业银行股份1250元向悖叙银行透支一千两或二千两,经董事会议讨论后,公决:“咸谓琴荪先生对于本行素无交谊,惟为顾全同宗之谊起见,只得允许。”但蔡琴荪须照规定,觅得可靠保人作为担保。不久,蔡琴荪向悖叙银行提出,希望以宁波房产抵押洋6000元,董事会磋商后议定:“以不动产抵押放款,似乎有碍资金之流通,惟因顾念宗谊,休戚相关,本互助之宗旨,不得不允许,以全宗谊。”

银行内部的存款大都来自蔡氏族人,经营业务时多为族人考虑。经理蔡松甫在银行成立大会上即声明三年不收薪金[11]。新生的惇叙银行根基不稳、知名度不高,蔡仁初凭借着自身在上海滩的名望,为银行招揽了众多生意。在悖叙银行银根偏紧时,利用手中资金代为垫付。1925年,在一次业务会议上,经理蔡松甫谈到:“本行向来凡遇银根不来之时,均由仁初兄独力筹垫,今本行对于放款,既有限制,将来如有银根紧迫之际,尚请诸董事共同维持,免得仁初君一人为难。”正是因为有蔡仁初这样的族人作后盾,悖叙银行才有可能以不多的资金从事超过自身实力的业务[12]。

为便利同宗汇款起见,银行开办后即制订了便于族人汇兑的优惠措施:“凡吾同宗惠顾,储蓄款项不拘多寡,利息悉从优厚,手续简便,办事敏捷,有志储蓄者盖兴乎来。”为便利同宗汇款起见,1936年于家乡宁波成立惇叙银行宁波办事处,行址设在江厦街,规定:“凡吾同宗,如有汇款至甬,所有汇水以及手续费一概免费。以联感情而敦睦谊。”[13]

蔡氏家风家训对家族成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激励和约束功效。家族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家风,使家族产生一种强凝聚力。在蔡仁初的号召发起下,散落在上海各地的265位蔡氏旅沪成员得以聚集起来。他们远离家乡,很多成员都在底层打拼,宗族以蔡氏旅沪同宗为平台,内部的互相扶持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对于有困难的族人同宗会出资施以援助之手,把“凡我子孙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蔡氏家训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蔡氏家族家风家训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传统道德理念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优良精华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是一脉相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家风。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使之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互相融合,通过传承优秀家风家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代公民的美德。

猜你喜欢
族人家训家风
(21)新航线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
死亡谷里的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