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感情”·慎煽情

2019-12-16 12:37周云龙
视听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收费员站台夫妻

周云龙

视界观 point

听似“零感情”的作品,往往给人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人更强烈的心理回响。

江苏省杂文学会成立30周年,计划出版一本杂文选,每个会员可以提交5件作品。我在故纸堆里筛选出几篇自我感觉良好的旧作。报送之前,想再推敲一下,一推推出问题——这篇《小人全是“看”出来的么》,原载《文汇报》笔会副刊,内容依旧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来,当年的我是多么爱用“!”,每段末句都要拉它出来遛遛,加重语气?特别强调?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当年的我,只有这样才觉得是到位的,是过瘾的。

今天,以新媒体为首,标题或语句,频频出现“!”,亦有“!!”,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词句不够“!”来凑。不过,有研究者发现,全球有品质的媒体,极少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使用感叹号,打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金融时报》的首页,使用页内搜索功能,在几百上千个标题中只找到一个使用了感叹号。

媒体圈有个微信群,年轻的朋友发言很是活跃,网上一有热点事件,便有各路意见刷屏。某次看到熟悉的一位同行义愤填膺,言必称“必须”“一定要”,依稀看到早年幼稚的我,我提醒了一句:你只代表你自己发声,尽量少用“必须”“一定”这样绝对的词句。想到电影《教父》的一句台词:当你说“不”时,你要使“不”听上去像“是”一样好听。

央视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倪萍的主持看上去清汤寡水,平淡无奇,完全有别于人们此前印象里“煽情高手”的形象。节目里,她很少发问,一直倾听,整场就是起一个引导、过渡的作用,鼓励嘉宾说自己的故事。嘉宾流泪了,她就递张纸巾;嘉宾难过了,她就捏捏人家的手,或是拍拍肩膀。即使提问,也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并没有那种环环相扣的套路,多半是和邻居、熟人聊天的自由状态。这种天然去雕饰的主持风格,化解了嘉宾讲述的压力,观众看着也舒服。某些谈话节目,用词过密,用力过猛,而《等着我》这种随性、散漫的语态,才是对生活最好的还原,真实,自然,温暖。

现在那种慷慨陈词、抑扬顿挫乃至装腔作势、咬牙切齿的“播音主持腔”,越来越不受人待见。在此同时,有一种表达技巧开始受到推崇:“零感情”。“零感情”,不是没感情,而是近似于一种留白的处理方式。——现在,“零妆感”很流行,“零妆感”不是不化妆,而是化了就像没化一样,是“天衣无缝”。

那些听似“零感情”的作品,往往给人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人更强烈的心理回响。

央视《新春走基层》关注流动的中国,前段时间栏目聚焦一对铁路情侣子夜时分的一次短暂相聚,引发朋友圈的刷屏。站台之上,短暂一见,这样的画面和对话,击中了很多人心中柔软的部分。故事刷屏第三天,某地面频道上又见到一段“春运故事”:《高铁夫妻:20分钟相聚又别离 站台追寻你的声音》。又是夫妻,又是90后,有了《相约在零点37分》刷屏铺垫,再看这档情节大致相近的节目,让人总觉得有些生厌乃至生疑,尤其是记者以为很煽情的一段,老婆在站台上给当班的老公喂汤,可以吗?可能吗?

本来,以为只是电视新闻如此,哪知新媒体平台上也出现了一段相似的短视频:某90后高速收费员王秀在当班时,新婚丈夫特意开车上高速,只为看望她,并送来一束鲜花。王秀感动之余也没忘职责所在,对丈夫说:“您好,通行费十元”……估计其他媒体平台上,可能还在上演着类似车站、码头、机场相聚的桥段。

团聚,总是充满温情与爱意。可是,媒体平台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操作,跟风炒作,试图争夺眼球。看了又看,本是一种愉快的观看体验。而现在这种“看了又看”,是在嚼别人嚼过的馍。相似的场景、情节、主题……“相似”的背后,不只是媒体人借鉴、模仿乃至抄袭的显性问题,更有对新闻真实的肆意加工,蓄意编造。《男子开车上高速只为看一眼收费员妻子 妻子:您好通行费十元》的视频下面,有网民质疑:干吗非上班送花?他媳妇就没有下班的时候吗?有网民调侃:两台路过的摄像机刚好记录下了这一温馨感人的画面;有业内人士跟帖:“铁路夫妻”之后,“警察夫妻”“城管夫妻”都出来了,你做做父子或者母女相聚也好。

新媒体时代,电视人生存越来越艰难。社会转型的风口,更能看出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风骨。

猜你喜欢
收费员站台夫妻
新型有机玻璃在站台门的应用及有限元分析
一块钱再少,没有谁欠你的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另类的公交站台
80后小夫妻
相遇
站台上,送走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