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飒
在2017年的江苏新闻奖评选中,南京广播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法治现场》栏目制作的系列报道《我的梦·在南京》获得了连续(系列)报道类一等奖,这是南京台十几组“喜迎十九大”主题报道在政府奖评选中获得的最高奖项,是栏目组编辑、记者转变报道观念,创新报道思路的一次成功实践。
2017年恰逢党的十九大召开,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报道。相比于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不具备直接阐述重大主题的能力,而且记者少有报道此类主题的经验,容易迷失在纷繁的背景中,报道难出彩,受众不买账。面对重大主题,如何才能做到既完成“规定动作”,又不失亮点?既能体现宏大主题,又能让报道具有感染力和可看性?其实,重大主题不是“空中楼阁”。不管什么样的重大主题,都会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宏大的主题,都可以从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找到支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成绩单”不断刷新,民众感受到“我”所处的建设、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环境的发展变化,山更青,水更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这些就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体现,如何真实生动地表现好普通民众感受到的变化,这既是民众的心声,也符合重大主题报道的关注点,更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责任。
策划系列报道《我的梦·在南京》聚焦本地市民、长期在宁工作、生活的不同时期的“南京人”的切身体验、创业经历、生活感受,记录他们追寻梦想的努力,实现梦想的喜悦,以此反映五年来南京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成果、发展业绩。如何将这一书面的创意转换成打动人心的节目,需要在转变以往对重大主题报道认识的同时,创新报道手法。
有关电视节目的收视规律,电视人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发现了一些奥妙:表现人物和情感的内容往往能赢得收视率,而单纯说理的话只能处于人们关注、收视底端。重大主题报道无疑需要讲社会进步,城市发展这些“大道理”,“理”的分量不能少,如何将“理”讲得入情、入心,起到重大主题报道需要的宣传效果呢?我们的做法是融情于理,在报道中说事、谈情,让观众从传播的“事”和“情”之中,体会到“很有道理”。
承担《我的梦·在南京》系列报道的是《法治现场》栏目组,这是一个以民生新闻和法治专题为主的栏目,对重大主题报道没有太多经验,但是擅长讲故事,表达人物情感。
笔者负责样片的采制工作,在选题策划阶段认识到,梦想人人都有,在为迎接十九大的主题报道中体现的“梦想”应该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努力和奋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承载,也应折射出科技进步、产业变革等社会发展业绩,这些内容不应固化在各类总结材料上的数字和概念,而应通过人物的真实经历、酸甜苦辣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找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成为呈现好这一主题、达到报道效果的关键。
当时南京台刚刚与南京市科委联合举办了一次科技创业大赛,笔者调看了比赛素材,发现参赛选手大多充满梦想情结,而且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有创新和建树,正是《我的梦·在南京》报道寻找的人物,其中一名创业者自述的创业原因特别打动笔者:“目前我在这个国有企业里面工作,我一眼能够看到我40岁、50岁,甚至我到60岁退休的时候,我是什么样子。但是这种状态不是我想追求的,我想追求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一个状态……”这应该就是笔者要寻找的“梦想”典型,而且创业创新也是时代的主旋律,南京的城市发展主题,当即决定以此作为样片的选题,开始投入前期的采访和拍摄。
系列报道的名称被定为《我的梦·在南京》,为了体现“我的梦”这一主题词,笔者没有采用新闻报道惯用的第三人称视角,而是尝试在样片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让采访对象“我”来叙述“我”在南京实现梦想的过程。
第一人称叙事在新闻报道中很少使用,因为新闻作品注重客观、真实,记者一般不做主观判断,而是将观点隐藏在所叙述的事实中,即常说的“用事实说话”,所以通常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它的特点是冷静、客观,便于说“事”讲“理”,不利于谈“情”。比如,被采访人说到自己决心投入大型成型设备的生产,“在国外有成熟的应用,我相信我们中国人肯定能做出来,外国人能做出来的事情我们中国都能做出来。”如果改成第三人称视角,就变成一段解说,“3D自由成型智能装备系统在国外已经有成熟的应用,周曙君认为外国人能做出来的事情,中国人肯定能做出来。”显然,同样的信息量,人物自己讲述比一段客观的解说陈述更有情绪和感觉。
当然第一人称受视角的限制,不便于叙述线索繁复的事实,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不过这些在系列报道《我的梦·在南京》都不构成限制因素。系列报道《我的梦·在南京》每期节目时长不过5到7分钟,重点放在梦想上,不是典型人物报道,不需要面面俱到地铺陈人物经历,所以故事不会复杂,用第一人称完全可以表述清楚。主人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不仅亲切自然,有真实感,而且能体现报道主题——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更具说服力。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在拍摄时有意为第一人称留出空间,对主人公研发智能装备的前后过程做了详细的采访,确保在不用解说帮助的情况下,完整表述每一个故事点,最终完成了样片《做中国的“最牛弯管机”》。在审片时得到了台领导的认可,成为之后节目的样本,其中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也成为《我的梦·在南京》系列报道的叙事方式。
样片通过只是报道推出前的第一步,能不能将样片中体现的“梦想”精神在日常报道中实现,形成整体效应,需要重新认识十九大报道的核心思想。对此,频道领导一再重申,《我的梦·在南京》系列报道的目的是体现人民群众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精神和物质的获得感。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梦想应该不限于样片中创业人物的高端智慧成果,只要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愿望,都应该算作在南京实现了梦想。比如一对清洁工夫妇希望孩子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结束父辈只能凭体力生存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儿子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刻就是他们梦想实现的时刻,他们的故事成为此系列报道中的一篇《我的梦想在马路上》。热爱驾驶的公交车司机一心想着如何把车开好,让公交车成为外地人了解南京的窗口,于是他用各种办法扮靓车厢,练习车技,获得了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一等奖,这些或许在旁人眼中算不上什么,但是他觉得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幸福,很充实,完成“车轮上的精彩人生”就是他的梦想。顺着这个报道思路,我们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创业的军转干部、大学生,突破生命禁区的外科医生,技术超群的女焊工等等,既有卓越人士,也不乏为生活奋斗的普通人。
为期近两个月的《我的梦·在南京》系列报道不仅完成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任务,也以每天一个有关梦想的故事成为当天《法治现场》栏目的亮点。最终这组系列报道不仅获得了江苏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也入选了江苏新闻奖,评委认为,此系列报道题材重大,内涵厚重,视角独特,真实可感,弘扬了创业创新的主旋律,也呼应了南京的新人才政策。可见,地方电视媒体在体现地方特色上力求突破,在新闻表达上力求创新,也能产出有影响力的新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