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凤
(吕梁学院外语系 山西吕梁 033000)
中日两国作为邻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过较长的交往历史。唐宋时期作为我国发展较为繁荣的时代,成为众多国家学习的样本。在唐宋时期,日本就曾专门派遣使者去学习和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主要构成包括食材、烹调手法以及饮食器具等都有了相应的了解,并进一步沿用到日本饮食文化中。在历史语境下,日本通过对唐宋时期饮食文化的借鉴,形成了专业的日语词汇,因而通过对现代日语进行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唐宋饮食文化的多维度了解,有助于还原唐宋饮食文化风貌。
对日本人学习唐宋饮食文化的历史进行研究可知,从日本古天皇执政时期起,日本就开始派遣专员到中国前来了解与学习饮食文化。在607年,日本的圣德太子曾派遣专员到隋朝进行访问和学习。而到了630年,当时执政的舒明天皇则派遣专员到唐朝访问与学习方式的社会文化。而对历史记录进行深入研究可知,日本派遣专员到中国学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先后派遣16批次遣唐使,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与借鉴。遣唐使在回国后对习得的中国文化进行应用,主要将其应用到了日本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因而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现唐宋遗风,在饮食文化方面自然也会展现一二。而日本的使节在中国驻留时间较久的则为隋唐时期,这些遣唐使曾长期生活在我国长安,在生活的这段时间内,使节对中国的端午节、七夕节等习俗进行了充分掌握,并将其带到了日本,由此日本也出现了相应的节日。因而中国的节日习俗也开始在日本流传,包括吃粽子、喝菖蒲酒等,而在日本,较为著名的和中国相关的节日作为重阳节。在重阳节,当时的日本会在宫廷里饮菊花酒,并举办隆重的菊花宴,日本也是由此产生的菊文化。而对日本的七夕、重阳等节日习俗进行调查可知,其中也存在较多的唐宋饮食文化遗风。此外,日本的其他饮食文化中也可以窥见唐宋饮食文化遗风,如日本的子母饭和亲子盖浇饭等,这些饮食文化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唐中宗时期的御黄王母饭习俗中。
1、酒文化。日本较为流行清酒,清酒是一种度数较低且会在其中放置青梅的酒品。研究唐代制酒手法可知,唐代的白酒可以分为清酒和浊酒,唐朝人们在制酒时,也有在其中放置青梅等果子的习惯。由此可知,从现代日语中关于清酒文化的相关词汇中,我们可以间接了解到唐宋饮酒文化的具体表现。
2、茶文化。我国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国,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丰富的饮茶方式,古代饮茶时就会采用煮茶的方式,饮茶的器具为茶碗,人们将这种饮茶方式称之为吃茶。而在社会文化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背景下,我国的饮茶方式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并转变为热水泡茶的饮茶方式。而对现代日本的饮茶方式进行调查可知,其仍然沿用我国唐朝时期的煮茶方式。且对现代日语词汇进行深入探究可知,其中关于饮茶的词汇中常出现“喫茶”等词汇。而当发展到宋朝时,日本则专门派遣禅僧前来我国学习,形成了日本向中国学习的第二个高峰。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烹饪发展最为繁盛,并出现了专门的饮食店铺。而在派往中国学习的日本僧侣中,较为著名的为栄西,通过他而产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将宋朝的茶会礼仪传播到了日本,并专门编著了饮茶著作——《喫茶養生记》,由此催生了日本饮茶文化的发展高峰,这阶段的日本饮茶文化有明显的唐宋遗风,可以从中对唐宋“饮”茶文化进行细致了解。
1、食材命名中的唐宋遗风。中国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因而饮食文化的渊源也较深。而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对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的学习痕迹较重,在日本词汇中,就明显地出现了中日饮食文化交融的痕迹。中国有很多食材,在现代日语词汇中都做了改动,但还是会遗留唐宋时期的特征。如中国的南瓜、胡椒在日语词汇中被称之为唐茄子、唐辛子,由此可见日语部分饮食文化中有明显的唐宋饮食遗风。
日本在对中国食材进行命名时,会结合食材的制作方法,并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借用相关地名进行最终命名。如中国的菠菜、黄瓜以及芝麻在日本被称之为菠薐草、胡瓜和胡麻。而对于部分食材,日本在进行命名时会直接采用我国唐朝的叫法,如苹果、白菜和麻薯,在日本则分别被称为林檎、菘和餠。而对日本的现代菜品的命名规则进行探讨时,也能够发现唐宋饮食遗风,如贵妃鸡、口水鸡以及椒盐濑尿虾在日本则分别被称之为妃鶏醤油湯付、鳥肉唐辛子和塩唐辛子炒。
2、烹饪技法相关词汇的唐宋遗风。日本当代的烹饪技法主要包括蒸、煮、烤三种,在现代日语词汇中,关于烹饪技法的命名主要包括直焼、煮焼、油炒、炭焼等。而对我国的唐宋时期的烹饪手法进行研究可知,其也主要包括蒸、煮、烤这三种。且可以在相关的饮食文化书籍中得以考证,如王赛时先生的著作《唐朝饮食》以及《唐六典》等。此外,在日本饮食文化中,日语词汇的表述还包括日本学者北岡正三郎提出的“料理”,而“料”和“理”都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都是该时期的烹饪用语。而在使用料理这一词汇之前,日本在形容烹饪手法时,常使用“烹”“割”等词汇。
对日本的饮食文化进一步深入探讨可知,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为“食生”,会直接使用生鱼片等海鲜。对这一饮食特征的源头进行追溯,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唐朝时期,当时我国就有“鱼脍”这一菜肴,也就是日本刺身的原型。而对鱼脍这一菜品还可以在我国诗圣杜甫的一首诗中得以考证,即《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而对甜这一口感进行描述时,我国唐宋时期会使用“甘”这一词汇,而日本在使用“甘”,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日语中唐宋饮食遗风。
鉴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较其他国家之间更为频繁,也由此催生了二者文化的有机融合。在饮食文化方面,我国的唐宋饮食文化则由于日本积极派遣使节前来学习而传播到日本境内,并演化到日语词汇中。因而通过对现代日语的研究,可以发现唐宋饮食遗风,并分别表现在“饮”文化与“食”文化方面。相关学者应提高对现代日语词汇的重视,通过更加深入的解读,不仅有助于了解中日交流历史,也有利于还原和复刻我国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