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 400061)
图书行业正值转型发展的节点性时期,文化市场的开放和繁荣促进了民营出版社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图书形式,并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传统图书行业在面对强烈市场冲击的同时,还要应对逐渐多元化的图书需求以及出现的销量下滑、市场影响力下降等问题。项目管理手段的应用就是要促使图书行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特点,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扩大市场规模。
在项目管理理念之下,图书项目管理以目标为主要引导,各项管理方案、活动主题的设定均要服务于目标的有效达成。结合图书行业发展特点及面临的发展困境,将项目管理的目标设置为选题目标、质量目标、人才目标和效益目标四类。
第一,选题目标。选题是图书出版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尤其在图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选题既要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又要帮助图书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要求图书选题满足创新和开放的原则,综合考量题目的可执行程度、实施效率、预计利润率等进行选题[1]。
第二,质量目标。图书质量是图书行业发展的根基,即便营销、公关等活动已经成为出版社竞争市场份额的关键措施,依然要建立在优质图书内容的基础之上。质量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写作、装订、印刷、营销、服务等模块,实现图书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例如,在对营销质量进行管理时,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受众的图书偏好、消费心理等,评估读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第三,人才目标。作为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图书产品的生产对人才的依赖程度更高。图书项目管理的工作团队由项目经理带领,下属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编辑写手等岗位。图书企业需抓紧图书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和完善,推进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
第四,效益目标。效益目标是图书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核心目的。除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外,项目管理更重视行业社会效益的提升,通过图书出版活动,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借助图书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
图书出版业务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进度管理的作用就是对图书出版进行过程控制,协调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控制每一环节的执行效果和时间成本,进而提高图书生产效率。图书项目以选题策划和销售回款为起止,要求对图书产品生产周期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生产流程、配置出版资源、加强信息传递。在以往的工作中,图书出版是以责任编辑为核心,建立起放射状的关系网,即编辑、设计、校对等岗位之间单向沟通,虽然可有效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但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问题。责任编辑负责的沟通任务过多,面对大量出版工作时,就会出现信息传递受阻的问题,影响出版进度。同时,该种管理模式还无法充分调动起其他工作者的积极性,集体效应不强。图书项目管理中的进度管理工作,对图书出版流程进行了简化设计,以线型的方式对各个工作流程进行排列,并将内容设计与封面设计并行、排版工作与描图工作并行[2]。各部门及岗位之间实现多向信息传输,既相互合作又依照工作顺序紧密联系,显著缩短图书出版的时间。信息的传递以蛛网状开展,任何问题都可在第一时间被提出并及时协调,减少突发事件的出现概率,以免对工作进度造成影响。
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图书行业的核算体系,提升成本核算的重要程度。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以期间成本和制造成本代替了原本的完全成本。在图书企业,制造成本指的是与图书出版项目执行直接相关的支出,如设计费用、印刷成本等。期间成本即与企业主营业务无直接关联、发生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其他成本。图书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对象为制造成本,要求项目经理对制造成本的控制成效负责。改革之后,成本管理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首先,成本核算更为简便。无需将管理费用依照既定的标准分摊,避免核算过程中成本科目与费用科目重叠。其次,直观反应项目管理成果。项目成本=制造成本=图书生产的直接成本,观察具体的数据即可对图书项目成本管理进行反馈,有助于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借助奖惩措施提高项目参与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通过成本的降低提升图书项目收益率。最后,帮助进行成本预算和决策。图书制造成本将与图书产品生产无关的费用排除,其实质是区分图书生产的有用功与无用功,提高图书项目决策正确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项目管理的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依然存在研究不足、认识不深的问题。尤其对于图书行业来说,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构成,其守旧思想更为严重,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被沿用多年,对行业的影响根深蒂固。想要打破传统经营理念对图书行业发展的限制,适应时代发展给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并有能力去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理念创新是第一步。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合理参考国外优秀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认识图书行业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图书市场的变化及读者需求。将需求作为图书出版业务的核心,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作为发展目标,加快行业升级转型。
图书项目管理需要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项目管理团队,但从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人才市场来看,高端图书项目管理人才相对缺乏。行业在打造项目管理团队的同时,也要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优化项目管理组织模式,首先构建人力资源基本框架,挑选掌握图书出版专业知识、拥有较高项目管理能力的人员纳入到组织当中。图书项目管理综合效益的达成离不开科学的营销推广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营销推广对图书产品销量的提升和出版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影响更加明显。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利用各种渠道,对新的图书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才能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产品,进而利用优质的图书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发购买欲望,提高销售额[3]。
总结来说,图书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主要有独立模式、下属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
1.独立模式。独立模式的管理组织单独存在,适用于以国家重要领域学术研究、国家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图书出版业务。这些业务一般由政府出资或社会集资,执行投入高、周期长,在项目申报、组织、总结等方面均与其他图书产品的生产向区别,因此适合采用独立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与出版业务相关的单位、部门或个人整合到一起,进行集中规划和设计,统一协调图书出版的成本、进度、流程等。
2.下属模式。下属组织模式指的是在事业部的规划和指导下,进行重点图书项目的执行。当事业部主任作为项目经理时,可充分调动起事业部的各项资源,通力配合完成图书出版业务。若选择外聘项目经理的方式,也要给予其足够的决策权和管理范围,并根据需要提供资源协调帮助。对于商业性图书来说,营销推广活动更为重要,因此要求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小组,负责各项推广活动的设计和执行。合理分配项目组的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度,确保图书项目后期进展顺利。
3.混合模式。混合模式指的是多个事业部相配合的图书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在一些大型市场类图书出版活动中,常涉及到跨事业部生产的情况。市场类图书产品的生产周期较短,采用混合组织管理模式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图书出版业务,并确保图书质量。例如,某出版社在承接国内大型企业的教育图书出版项目时,采用混合组织管理模式。集中选派一名管理人员作为项目经理,负责全部对外沟通、协商工作,并对图书出版各项活动进行干预和组织[4]。产品线的规划由出版社的基础教育事业部和学科事业部共同论证完成,联合营销部门、印刷部门,对图书的营销方案、印刷工艺、出版成本等进行反复商定。事业部间相互合作,可从不同角度对图书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项目执行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完善。该图书项目定位清晰、内容优质、营销到位,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项目管理理念要与对应的管理机制相配合,才能发挥出实际作用。例如选题论证制度、三审三校制度等,这些概念在图书出版工作中被当做主要原则。但如今制度与行业实际发展需求之间表现出的矛盾逐渐增大,若不对其进行调整,势必对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管理机制的调整可依照以下方案实施:(1)岗位分工责任机制。依据图书出版活动需求,进行具体岗位的设置,岗位与个人能力、责任义务相对应,依照责任履行情况及工作成效开展员工绩效考核。完善岗位保障制度及人员管理方案,对图书企业人力资源团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人力资源的持续性转化。(2)无障碍沟通机制。图书出版工作环节复杂、体系庞大,部门、岗位之前的有机配合和协调统一是提升图书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例如,作者、编辑、市场部门相互合作,共同进行优化选题,努力迎合图书市场需求。(3)过程性绩效考核机制。岗位分工完成后,设置对应的工作目标,科学设计各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评分权重。在发挥监督、激励作用的同时,保证各岗位员工都可获得与自身能力、贡献和工作成果相匹配的利益回报。构建员工利益与图书企业利益之间的关联关系,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获利。
项目管理的概念来自于国外,在引入国外优秀图书行业管理理念、借鉴国外成熟的图书行业发展模式之后,图书项目管理的发展仍然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文化特点,将项目管理理念本土化,寻求适应我国图书市场的项目管理方案。
总的来说,项目管理在图书行业的运用途径包括目标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通过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组织模式和调整管理机制等策略,可推动图书项目管理的更有力执行。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标准,以市场经济之手推进传统图书行业的改革和创新。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极大发挥图书行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