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娟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然会对其学习与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高校要做好心理排查工作,基于学生实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为心理异常学生提供单独辅导。
第一,秉承层次分明原则。高校在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时,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对档案层次进行划分,这是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序性。第二,强调持续发展原则。由于心理健康情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后续人生发展,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背景提出的针对性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改革,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革新与完善,从而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第三,坚持适应性原则。由于资源条件、社会环境、内部发展等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故而高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时,应增强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确保其可以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调整管理方法,以便及时且准确地为其他工作开展提供信息支持[1]。
1.强调数字化与科学性
建设心理档案对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对该工作提高重视,通过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构建系统性与科学性较强的心理测评量表、心理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确保收集的心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将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能够全面且准确地揭示大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质量与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融合智能化与共享性
为了促使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心理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类聚”,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先对单一小群体数据进行整合,再将其转化成一种集合全过程全时段心理状态描述的数据资源,最后利用先进检索手段快速获得准确性与高效性较强的数据。此外,高校在建设学生心理档案时,应明确信息服务平台的共享性,若是能够基于先进技术增设有用功能,该平台便可有效解决心理档案资源分布分散、关联性较差等问题,为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奠定基础。
1.构建方向。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高校可以利用该技术构建高速且便捷的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作用,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且不愿意面对其他人时,可以利用系统所具有的线上交流功能向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咨询,同时教师也能利用跟踪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如此既可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能提高心理引导教育质量。对此,高校若想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构建系统时必须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加强系统与网络安全建设,采取身份认证等保密技术对数据资源库进行防护,避免出现数据信息丢失、窃取、泄露等问题;第二,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更新,这是保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前制定解决措施的关键,有利于将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
2.系统功能。若想真正发挥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高校应科学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第一,心理测评,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利用专业心理测评软件为学生提供便利,具体包括选择测试问题、分析数据、回访反馈、撰写心理普查报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五个阶段;第二,网络咨询,该功能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交流沟通,在交流最开始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留存纸质版,以便为后期探讨提供资料支持;第三,在线留言,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在线留言功能成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关键,大学生可以利用心理测评系统留言平台、高校心理网站留言平台、私人邮件、系统关联交流软件(QQ、微信)与辅导教师、同样拥有心理压力的同学交流[2]。
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是高校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如果想切实改善当前档案管理现状,必须确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基于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完善,重点应放在心理普查制、跟踪调查制、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上,前两者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后者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保证制度体系的完善性,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第二,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革新,同时出于信息安全角度考虑,高校应构建完善的保密制度,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树立保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反馈查阅制度,在确保学生知情权的同时,将档案用于心理健康指导、心理问题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此外,高校还应完善数据采集与处理规范,健全电子数据保管机制、备份与安全制度等规章制度,以此保证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管理人员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目前因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有限,所以档案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对此,高校应开展心理专业知识教育,增强教师构建与管理心理档案的能力,邀请专业心理健康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大力鼓励心理咨询教师参与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为提高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水平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高校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时,需要遵循层次分明原则、持续发展原则、适应性原则,以此增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主动性与有效性;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可以基于互联网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