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明镜照古今

2019-12-16 05:24王善铸
云南档案 2019年4期
关键词:滇池流域规划

■ 王善铸

(一)

滇池,也称昆明湖,位于我国云南省昆明市西南,现今湖面面积为306.3 平方公里,主要入湖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等,滇池水由海口流出进入普渡河,后汇入金沙江。

数亿年前,滇池区域为浅海区域,经地壳数亿年间的反复运动,滇池区域从浅海升成陆地,陆地又在地壳运动中大断层,外加流水侵蚀……在内外因素作用下,最终于100 多万年前形成了滇池(滇者,颠倒也,滇池之出水河水如倒流,取名曰滇池)。

在寒武纪时期,约五亿年至六亿年前,滇池区域浅海广布,海内生物初度发展。中寒武纪后期,滇池区域上升为陆,海水逐渐退落,形成一个闭塞海湾。到下奥陶纪时期,先降为近海海滩之后又上升为陆。到四亿年前后,海水自南入侵,全淹滇池区域,形成海陆交替。到下泥盆纪,滇池区域又上升为陆,后又经历了三次南海入侵,一次海陆交替……直到三叠纪、侏罗纪之后,滇池区域均为陆地。

到了白垩纪,约1 亿4550 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得滇池区域地层全部断裂和褶皱,为滇池的构造奠定了基础。到了上新世后,约530 万年前至258.8 万前,地壳运动产生了西山数十公里南北走向的大断层,成为滇池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后期不断的构造运动,外加流水侵蚀,滇池就在这样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了。

古滇池曾经是一个很广很深的大湖,今天的滇池和昆明全在古滇池之底。后地壳运动使湖水大量外泄,从而导致湖面积减少。……一直以来,滇池区域春天常驻,阳光明媚,气候温润,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滇池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二)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水是生命之源,滇池之水,不仅孕育了巨量丰富质优味美的水产品,还用于灌溉、工业、水运、人工养殖等等,围绕滇池的旅游度假业已逐渐发展起来。滇池哺育了滇中人民,给滇中人民带来了福祉,满足了滇中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滇中人民在滇池区域生生不息。

早在更新世中期,滇池周围有了呈贡“龙潭山人”活动,与北京猿人属同一时期。进入石器时代后,滇池中海量的螺蛳为早期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开始利用简单工具捕鱼,滇池周围开始种植粳稻,农业、畜牧业渐渐发展起来,人类开始定居了。现代考古发现滇池周围有二十一处新时代遗址,这表明滇池区域已成为早期人类的活动中心之一。

考古发现,在春秋年代,滇池区域已出现青铜器,是云南发现青铜器的重要地区之一。到了东汉,铁器的使用和铸造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早期人民积极采用金属制造捕鱼工具,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捕鱼(当时滇池鱼种主要是鲫鱼)技术更加成熟,渔业也渐渐发展起来了。如到汉朝,滇池的鱼产之富已经远近闻名了;到唐朝,由于滇池水产丰富,这里鱼雁、水闸鸟等成群集结,生态美好;到元代,滇池出产各类鱼,应有尽有,是世界上最好的鱼类之一。更有记录:“滇池之鱼、人饫不食,取以粪田”,是说鱼太多了,吃不完,拿去做肥料。

滇池不但鱼产丰富,而且滇池水用于灌溉和工业用水。如明清时期,滇池沿岸地区已用水车、水龙等木制提水工具进行灌溉;民国时期,先后建立了数座电力抽水站进行灌溉,大约有效灌溉了1 万余亩地;1951年后至1966年初,增加了电力抽水站,滇池周边建有185 个抽水站;至1988年底,滇池沿岸有600 多台抽水机,灌溉农田面积达23.2 万亩,年提用滇池水1.13 亿立方米左右。1912年,石龙坝水电站建成,开始利用滇池水发电……。1985年,滇池流域工矿企业总用水量达2.9 亿立方米,环滇池工业直接取用滇池水每年约1.5 亿立方米。

滇池水运很早就开始了,且较为发达,如元代王升在文中写道:“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峰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至众民。”描述了当时水运之盛况;到明代,水运更为发达,如滇池沟通了翠湖、绿水河,水运范围更广了;清代的水运发展更快,如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航线、建设了篆塘码头等;民国时期,船的数量增多,修建了多处重要码头,并颁布了共31 条的《昆明市船舶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滇池航线增多,修建了许多码头,满足了人们的日常出行需要。

人工养殖业也渐渐发展起来,如明朝时期,云南黔宁王沐英曾经据滇池一角围造了滇池史上最大的一个人工养鱼池;…民国时期,滇池渔业为个体经营,自繁自养,现捕现售;1950年后,采取引种和人工放养、网箱捕捞等措施,提高了滇池鱼产量;1954年以后,国家相继建立了大观渔场、昆湖渔场和草海渔场;1980年滇池试验网箱养鱼获得成功,到1984年,草海已发展网箱养鱼103 亩,后网箱养鱼在滇池治理“九五”规划中取缔。

滇池风景迷人,景点众多,引人入胜,旅游度假业日渐兴盛,正方兴未艾。滇池湖水波光潋滟,湖风和煦,西边有“睡美人”西山,北岸有名闻遐迩的大观楼,南岸有晋宁郑和故里,东岸有官渡金刚塔,西南岸有白鱼口、海口等等。1950年以后,加强了景点建设,增添了旅游设施和游船,海埂区域建成了大型湖滨公园。1970年以后,国家体委在海埂建设了训练基地,基地在满足国内训练的同时,还常年接待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及训练队。在80、90年代,滇池之滨建起了10个省部级疗养院,为国家级康体休闲品牌汇聚了力量;滇池海埂建起了云南民族村,截止2016年12月,民族村接待了海内外游客3497 万人次,其中接待了包括国家元首、政府要员、国际友人在内的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1985年,云南省最大的旅游船“樱花号”在滇池首航。1992年10月,成立了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内陆城市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滇池旅游度假迈向新台阶。

从战国时期庄蹻入滇,到汉朝设置益州郡、晋朝改益州郡为晋宁郡…再到现代,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依托水产富足、水质优良、风光秀丽的滇池,滇池区域不但孕育产生了灿烂的古滇青铜文化,而且基本上都是云南高原各族人民的活动中心。

(三)

滇池在为民带来无数福祉的同时,也存在洪涝灾害,给滇中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滇中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修建了各类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在不同时期不断加以修缮、改进,使之符合水利建设要求和使用需要,做到在享受福祉时又做到防灾减灾,使滇池之水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充分地利用了滇池之水造福于民。

在大理国时期,从公元950年至公元1250年,是有历史记载的大规模新修滇池水利工程的开始,其时在盘龙江中下游开挖了金稜河和银稜河,用于分洪、引水兼航运。1040年又修筑春登、云津二堤用于灌溉。

元朝时期,云南地方行政长官赛典赤有系统地兴修滇池水利工程。一是在盘龙江上游清理水源,防止潦水,并修筑松花坝,控制盘龙江部分流量。二是在盘龙江中段开挖和疏浚了金汁河、银汁河、宝象河、海源河、盘龙江等六河,同时筑起长堤数里,防止季节涨水泛滥;并修建河坝七座,用于灌溉。三是在盘龙江下段疏浚了海口河道,并在海口修了三座宏伟的石闸,用于控制滇池的水位。工程完工之后,还制定了水利制度、建立了管理机构,形成长效机制。

明朝时期,新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疏通池口入渠,修了呈贡玉带水,置石坝十七座,分水闸一座,灌溉吴家营等田地;修南坝,改土闸为石闸,灌溉东南十万亩田;恢复岁修沟埂大坝,经常保护沟埂大坝;疏浚金稜河,并修石堤八十余里,灌田数千亩;修浚海口,修旱坝十五座,使得湖面下降数丈,尽出肥田;订立了岁修、大修制度,使水利建设长效化;修挖六何,沿滇池修筑堤数十里,以防水患;挖子河,筑坝九座,引沙泥入子河,除黄泥滩之患;凿横山水洞,筑挖引水渠道;修松花坝,改土木建筑为石砌闸坝,钤以铁、灌以铅,使坝坚固异常;等等。

清朝时期,也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如修复吴三桂统治时期破坏的六河及各闸坝;修复已损坏的松花坝;多次修治海口及六河,改土坝为石砌;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在滇池水利史上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滇池流域的水利专书,一本是《六河图说》,既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又亲身详细勘测,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方案;另一本是《晋宁水利论》,对于水的“泄”与“积”有深刻的辩证认识。

民国时期,多次疏浚海口河,挑挖正河、子河及聚沙塘。1945年,在海口建立水文站,开始了水文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海口河的治理,在疏浚的同时,修筑拦沙石坝18 道、桩坝10 道,并大量种植果树、飞松、麻栗等用于防沙固土。1956年、1964年对海口河进行了大规模疏浚,1964年时全面修整中滩闸,更换木闸枋为机械闸,增设启闭设备。1979年派工兵部队对海口河进行疏浚。1980 起,对海口河进行建桥疏河。另外,1949年后,党和政府继续修筑防浪堤和“围塘造田”的堤堰工程。在70年代初期,在滇池部分湖区内筑堤排水,“围湖造田”,以扩大耕地面积,“向滇池要粮”,发展农业生产。

(四)

在上世纪50、60年代,有一首歌《滇池圆舞曲》传唱昆明,其歌词:“.......金色的阳光闪耀在滇池上,碧波上面白鸽飞翔,渔船儿轻轻地随风飘荡,渔家姑娘歌声悠扬,啊.....”,歌曲热情赞美了那些年代湖水水清、生态功能良好的滇池,人们在那里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留下了满是幸福温馨的回忆。

70年代后期,滇池水质下降速度加快。80年代以来,受滇池流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域土地开发过度、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等等因素影响,导致了滇池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体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许多滇池本生土种鱼类濒临灭绝,人民群众反响强烈。面对日趋严重的滇池生态恶化的不利形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开始有规划的治理滇池,从“七五”规划末期开始治理,到“十三五”规划,共进行近7 个规划治理。

……

在滇池治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滇池水污染防治与富营养化控制规划的总体思路,这个思路以实现滇池水质持续性改善和滇池生态系统草型清水稳态为中长期的总体目标,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容量总量控制为约束,通过构建3个尺度、8 个分区及4 个规划重点的流域污染减排与湖体生态修复集成方案体系及情景方案,为滇池水质恢复及分布、分区生态修复提供流域控源、湖滨生境及外部条件。

本次规划提出了两个中长期治理创新理念,一是滇池富营养化控制目标坚持水质和生态目标并重,生态系统健康是滇池中长期恢复的根本目标;二是滇池治理思路从主要靠流域污染负荷消减转向以污染治理与有条件的湖泊生态修复并重。

在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些治水新举措,一是滇池治理依托牛栏江跨流域调水,保证清海水入滇池,置换水源,加快滇池水置换速度;同时,建造再生输送通道,昆明市主城区大部分点源经深度处理后作为流域下游城市(安宁市)的工业、农业用水及环境用水,实现“清污分流”及“分质供水”;二是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和污水资源化为抓手,化废为宝,大幅度提高新鲜水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三是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湖外截污、湖内清淤、流域调水、生态修复、水源保护、强化监管、创新体制”等,对水污染进行治理,逐步实现“优化调控水资源、有效改善水环境、全面修复水生态”的目标。

本次规划的重点任务是:一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让滇池休养;二为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三为加强雨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四为保障滇池生态用水,积极开展节水和中水回用;五为开展流域生态修复,加强非点源污染控制;六为加强湖体内污染综合防治;七为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

值得一提是,2011年滇池治理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滇池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使治理思路在全国视野上考虑滇池治理。

在滇池治理“十三五”规划中,客观地分析总结了滇池治理现状和进一步明确了治理方向。规划指出目前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已超环境容量,需从产业结构与布局、人口分布与规模、城市发展空间与布局等方面优化调整,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滇池保护治理间的关系。

本次规划确定了七个主要任务:一为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二为完善污染物控制体系,消减污染负荷存量与增量;三为理顺健康水循环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为开展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恢复流域生态功能;五为完善制度,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监管能力;六为加强科技攻关与成果应用,为滇池保护治理提供科技支撑;七为广泛动员全面参与、营造滇池保护治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资金投入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九五”期间完成投资25.3 亿元;“十五”期间投入31.7 亿元(含完成“九五”期间续建项目投资9.38 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183.3 亿元,到2009年底,已完成投资123.8 亿元;“十二五”规划总投资420.14 亿,至2015年底,完成投资289.79 亿元;“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100 个,总投资192.68 亿元。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滇池治理思路得到不断深化,治理手段更加科学,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全民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水污染防治成效逐步显现,营养状态已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水质转好,蓝藻水化发生规模和频次不断下降,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现在滇池富营养化仍然存在,水生态系统仍然脆弱。

(五)

100 多万年来,滇池从产生到现在,给滇中人民带来了无边幸福,养育了千千万万滇中人民,然而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老年型”湖泊,水体生态功能严重削弱,严重影响了滇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成效显著。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滇池治理已经进入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相信有国家支持,聚全省之力,对症下药,走科学治理之路,滇池将会重新清如明镜,青春常驻,重新焕发出高原明珠昔日的迷人光彩。最后,填一首词《蝶恋花·滇池》作为本文结尾:

百万年来泊渺渺,

浩浩汤汤,

佳色人间少。

海量鱼虾清水绕,

岸边四处皆粳稻。

水利工程合水道,

福造于民,

百姓欢声笑。

湖水治清昆更好,

仍须举保湖旗号。

猜你喜欢
滇池流域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滇池白鲢》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