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栋
解译唐传古谱时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是节拍切分。若节拍切分不明,曲谱解译中必然产生旋律怪异、起承舛忤等诸多不谐。故厘清节拍切分思路、总结节拍切分规律是解译唐谱的必要环节。关于唐传古谱的节拍切分,学界已讨论八十余年。对国内唐传古谱节拍切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敦煌琵琶谱》,对国外唐传古谱节拍切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日传唐谱《仁智要录》《三五要录》《五弦谱》《怀竹谱》等。关于唐传古谱的节拍切分,盖有“拍子说”“返拨说”“板眼说”“三点水说”“长顿、小顿说”“掣拍说”“歌词字位说”“拍顿说”“迟叠说”“句逗说”十种观点。此外,王小盾、洛地、峰雅彦等也撰文对唐传古谱的节拍切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尽管学界关于唐传古谱节拍切分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然相关研究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规律性的学理依据来统摄,不失为一大缺憾。笔者在解译唐传筝谱《仁智要录》时兼参照《类筝治要》,通过对二书中诸多曲谱节拍标定方式的梳理,并结合日本古典雅乐著作,得出了相关认知,就教于方家。
在《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节拍标定主要用两种符号,一为小圆黑点,一为“百”字。小圆黑点有标在谱字下方者(以下简称“下标点”)和右方者(以下简称“右标点”)。一般情况下,下标点体系的一个小圆黑点相当于一拍的时值,右标点体系的一个小圆黑点相当于半拍的时值。在筝谱中,我们也发现在谱字右侧有规律地出现标有“百”(亦偶有空心大圆圈“○”)的情况。那么,这“百”和小圆黑点究竟代表什么?据《体源钞》“新王安谱曰”条:“百者,拍子也,即大鼓也。又云○字边。”“小点者,入气也。即羯鼓拍子也。”①〔日〕丰原统秋撰,正宗敦夫校订《体源钞》,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昭和八年版,第602页。可知“百”即大鼓拍子的点位,小圆黑点即羯鼓拍子的点位。当然,就节拍构成而言,大鼓点位同时也是节拍点位的内在组成部分。由于节拍标定的主体为下标或右标的小圆黑点,故本文主要对此予以考察,对于大鼓拍子“百”将另文专论。
在《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与不同的下标、右标点相应,形成了不同的“操”,指与大鼓拍子及羯鼓击节之轻重、缓急相应的筝曲弹奏方法(详见后文)。据笔者统计,两书中出现以“操”命名者有大偻操、偻之操、偻操、大图操、中图操、小图操、曳累操、中弦操、中曲操、中大曲操、仲吠操、中吠操、耑吠操(《续教训抄》作“喘吠操”,以下通称作“喘吠操”)、新乐操、古乐操、㕝之操共十六种。去除非节拍标定体系者及同操异名者,实际属于节拍体系的有大图操(“大偻操”“偻之操”“偻操”当与之同)、中图操(“中曲操”当与之同)、小图操、曳累操、中弦操、中大曲操、仲吠操(“中吠操”当与之同)、喘吠操八种。
那么,这八种操各指代什么?彼此有何关联?成书于1322年的《续教训抄》对诸操作如下记载。
七体:连词操乱序、乱声。曳累操序、调子。大图操大曲拍子也,四ク大曲等是也。中图操中曲拍子,普通乐拍子也。小图操小曲拍子也,扶南等小乐也。中弦操延タル只拍子ナリ。中大曲操甘州等ノ拍子也。已上七体是也。三差:喘吠操大只拍子也,拔头体也。仲吠操中ノ只拍子也,轮鼓裈脱ノ体也。中小曲操皇麞急ノ体也,是由利吹ノ时也,普通ノ早キ拍子二、スコシノピタルナリ。已上七体三差十操是也。②〔日〕狛朝葛著,正宗敦夫校订《续教训抄》,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昭和十四年版,第480页。
如上,《续教训抄》之“七体三差十操”比《类筝治要》实际使用之八操多“连词操”“中小曲操”两种。“连词操”在《类筝治要》中虽未注明,然其卷11有“连词安摩”③同注②,第482页。。又其卷7【罗陵王·破】题注云“又还入时吹【安摩】吹之”④《类筝治要》,载刘崇德主编《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黄山书社2013年影印日本国会书寮藏十二卷抄本,第1876页。(按此题注引自《吏部王龙笛谱》)、“舞入时吹【安摩】”⑤同注④,第1877页。,可知连词操系乐舞开头的乱序或乱声。惜《类筝治要》中【安摩】曲谱不存,而存谱的其他乱序并未明确标为“连词操”。至于中小曲操,其虽未在《类筝治要》中明确标明,然“【皇麞】同急”题注云“早样”⑥同注④,第1940页。,再对照《续教训抄》所云中小曲之【皇麞·急】用“早キ拍子”,知此处“早样”当中小曲之谓。如此,则七体三差十操中有九操在《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已实际使用,其中八种在《类筝治要》中已明确标明。
整体而言,七体三差以七体为主,三差为辅。七体三差的分类依据是乐曲结构的生成顺序。七体之连词操多用于乐曲开篇之乱序、乱声;曳累操多用于乐曲的序、调子;大图操、中图操、小图操、中弦操、中大曲操多用于破、急。三差乃依附于七体之存在。喘吠操、仲吠操、仲小曲操与中弦操相类。《续教训抄》对十操从七体三差的角度予以二分的依据是乐曲结构,并未充分考虑乐曲演奏之轻重、缓急等风格。
我们发现在日本古典雅乐著作《续教训抄》《体源钞》《乐家录》,以及日本的唐传筝谱集《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存在这样一种事实:至迟在镰仓时代的《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已形成了基于笙、筚篥的四种吹品——由利吹、大曲吹、寄吹、于世吹⑦〔日〕安倍季尚撰,正宗敦夫校订《乐家录》,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昭和十年版,第461页。而来的两种筝曲奏法,即由利弹、大曲弹。由利弹即缓弹,大曲弹即急弹。而这两种弹奏方法,恰恰是以上十操在实际运用中不以结构为标准,而以演奏风格为分类标准的根本依据,即小拍子节拍和只拍子节拍两种节拍标定体系。
本文所及之“小拍子”概念在《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并未出现,但它恰恰又是二书在实践运用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这一概念在日本古典雅乐著作《续教训抄》《体源钞》《乐家录》《五重十操记》⑧按《五重十操记》对“七体三差”之记载与《续教训抄》《体源钞》《乐家录》相类,下文不赘。其作者不明,见载于《新校群书类丛》卷15之“管弦部一”,内外书籍株式会社昭和四年版,第308—309页。中屡有使用,其所指即右标点体系曲子之节拍。盖因右标的一个羯鼓点位占半个节拍时值,其与一个下标点占一个节拍时值相比要短得多,故有“小拍子”之谓欤?小拍子体系包括连词操、大图操、中图操、小图操、仲大曲操五种。以下对各操在《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的表现予以梳理。
连词操,属小拍子右标点节拍标定体系。据《续教训抄》,“连词者,谓是调子吹也,是连词云。人云乱声者虽似连词,是别非连词、非曳累也,是乱词云云。又安摩乱序者连词也。”⑨《续教训抄》,第484页。按,【安摩】为天竺乐曲,成书于921年的《南宫横笛谱》云此曲已失传,此曲在高野天皇时曾一度作为【陵王】之乱序演奏。⑩《仁智要录》“陵王”题注录《南宫横笛谱》云:“此无所见,但尾张滨主云高野天皇例好此曲,仍奏御前。”见〔日〕藤原师长撰《仁智要录》,载《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影印宫内庭书陵部藏十二卷抄本,第785页。又《仁智要录》【陵王】题注云:“又早吹乱序,次聊吹调子端……舞入时吹安摩。”⑪《仁智要录》,第785—786页。按,【陵王】乱序为早吹,即急吹之意,其后所吹之【安摩】或亦为急吹欤?又《乐家录》卷12“乱序之说”云:“凡乱序者,陵王舞乐之时奏之。近代笛词不尽用,至于半数反奏之。其次第先小乱声急速吹,笛一人。而乱序之大鼓击始之,舞人出于乐屋之时奏‘乱序’。笛各自初句类管退吹,但皆每句当于拍子之头奏之也。以之奏舞也。亦每舞止奏‘小乱声’。笛一人早吹之。而音取,三管共奏之。次陵王破,舞终,复舞。入合之时奏‘安摩之曲’,是古法也。”⑫《乐家录》,第442页。知中曲【陵王】吹奏程式为:先急速小乱声;次舞上,奏乱序;次舞止,再急速吹小乱声;次奏陵王破舞;次复舞,奏【安摩】。按小乱声为急吹,【陵王·入破】演奏速度亦快,则与二者相伴之【安摩】亦或快速演奏者。又以上连词操【皇麞·同急】亦作急弹,故此【安摩】亦当急弹。而在小拍子、只拍子两种体系中,作急弹、早样者,只有小拍子节拍体系乐曲有“早样”“急弹”等标注,故连词操当急弹者。
大图操,属小拍子右标点节拍标定体系,又名大曲操。据《续教训抄》,“大曲者,每言强押。安言当小拍子,无小息。所谓四ケ大曲,タ不可吹只拍子,但于苏合,鞨鼓有八声,大曲乐破知之。”⑬《续教训抄》,第482—483页。知大图操弹奏中不作停息,四大曲【苏合香】【春莺啭】【皇帝破阵乐】【团乱旋】皆有大图操弹奏者。大图操亦名大偻操、大偻曲、偻之操、偻操、大图曲。按《类筝治要》【皇帝破阵乐·破一帖同曲】拍子十七处注云“已上大偻、大图曲,已下曳累操”⑭《仁智要录》,第1791页。,知【大偻曲”即“大图曲”。又《类筝治要》“柳花园】题注云此曲有“偻之操、大图操”⑮《类筝治要》,第2096页。,又【柳花园同曲】题注云“偻之操”⑯《类筝治要》,第2099页。。又《类筝治要》“【仙歌万秋乐·破】二帖”拍子十二处注云“已下七大鼓,偻之操也、大图操也”⑰《类筝治要》,第2437页。,皆可证“偻之操”即“大图操”。大图操有用乐拍子者。如《类筝治要》【五常乐】条注云“次弹破二拍子,乐拍子,大曲”,曲头眉注云“大图操”⑱以上皆见《类筝治要》,第1915页。,此处所弹为两拍子长度的破曲,曲子系乐拍子。此处“大曲”即大曲弹,即急弹之意。又该曲节拍标点为右标,属大图操。如上,因大偻操(即大图操。此处遵从原文记载,以下同,不赘)弹奏速度较快,故又名大曲弹、急弹。由《仁智要录》【万秋乐】题注可知:“破乐拍子,从第五帖半帖急弹,是谓大曲弹。”⑲《仁智要录》,第1236页。由于大偻操弹奏速度较快,故此操曲在曲破衔接处不作停顿。也有部分大偻操弹得很轻细。如《类筝治要》“【皇帝破阵乐·破】六帖”为大偻操,题注云“拍子各二十,一、二、三、四帖等切切弹之”⑳《类筝治要》,第1746页。,“切切”即轻细之意。大偻操一般用于大曲的曲破,尤以四大曲运用最为普遍,但也有用于大曲的序、飒踏、急的情况。如《类筝治要》【团乱旋·序】二帖”前十一拍子皆大偻操㉑《类筝治要》,第1801页。;同曲“【序】三帖”前十一拍子亦大偻操㉒《类筝治要》,第1802页。;同曲【飒踏】题注“始终大偻操”㉓《类筝治要》,第1810页。;同曲【急声】题注“大偻操”㉔《类筝治要》,第1811页。。也有用于中曲者。如《类筝治要》之【罗陵王·入破】“【春杨柳】同曲”“【柳花园】同曲”【万秋乐】诸破曲等。大图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三十二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中图操,属小拍子右标点节拍标定体系。又名仲图操、中曲操、仲曲操。据《续教训抄》,“中曲者,言未当小拍子、言未当小息,以言小拍子,可当三,或小息三,未置拍子,以勿不当三。大曲乐二帖知之。”㉕《续教训抄》,第483页。又《类筝治要》【皇麞·破】题注云:“中图,其操同前”。全曲皆右标点,属小拍子体系。又其第四拍子处亦注云:“已上中曲操,已下偻之操”㉖以上皆见《类筝治要》,第1936页。。依《类筝治要》之通例,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的节拍标定方式即视为全曲的节拍标定性质。故此处之“中曲操”即题注“中图”之谓。又《类筝治要》“【和凤乐】同曲”题注明确标明为“中曲操”㉗《类筝治要》,第2108页。,右标点,曲子中谱字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时值为主,与“中图操”特征无异。又《类筝治要》“【神仙万秋乐·破】五帖、六帖”题注皆云“中曲弹”㉘《类筝治要》,第2451页、2453页。,曲子右标点,曲子中谱字亦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时值为主,显为中图操。另《体源钞》“音乐七体并三差彼此合谓十操”条云“仲曲操”即“仲图操”㉙《体源钞》,第591页。,亦可辅证之。日本古典雅乐著作一般将中图操约定俗成为“乐拍子”。如《类筝治要》“【三台盐·破】同曲”题注云:“乐拍子,中图操”㉚《类筝治要》,第1926页。。事实上,《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之大图操、小图操亦有标明为乐拍子者。如《仁智要录》“【安乐盐】同曲”【庶人三台】皆中图操,题注皆标明为“乐拍子”。中图操可作由利弹。如《类筝治要》“【皇麞·破】同曲”题注云“乐拍子,由利弹”,曲头眉注云“中图操”㉛《类筝治要》,第1933页。。由利弹即缓弹之谓,其于笙、筚篥谓“由利吹”,于筝则谓“由利弹”。关于“由利吹”的特点,《乐家录》卷13“三管总论”之“由利吹”条云:“由利吹……习法曰:至于每句切,少宛吹延也。是不乐进之为也。名之曰‘由利吹’为习,谓‘由利’者假名书也。本缓吹也。以其缓舒吹之也。”㉜《乐家录》,第462页。则由利弹盖亦轻而缓的弹奏方式。中图操曲子以用于中曲者为主,如《类筝治要》【玉树后庭华】。也有用于小曲者,如《类筝治要》“【泔洲】同曲”。中图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三十二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小图操,属小拍子右标点节拍标定体系。亦名小曲操。《续教训抄》云:“少(当“小”字之笔误)曲者,言缓闲安言,当小拍子未(末)息少延也,是不可吹只拍子,大曲乐急知之。”㉝《续教训抄》,第483页。小图操亦称作“早样”。如《类筝治要》“【倍胪】同曲”“【皇麞】同急”题注皆称作“早样”㉞《类筝治要》,第1940页。。小图操曲子中每一个谱字皆为八分音符时值长度,每个谱字右侧都标有一羯鼓点。小图操多用于急曲。如《类筝治要》【五常乐·急】【勇胜·急】等。亦有用于中曲者。如《类筝治要》“【春杨柳】同曲”“【倍胪】同曲”“【柳花园】同曲”等。亦有用于小曲者。如《类筝治要》【郎君子】【扶南】等。小图操弹奏速度亦较快,尽管小图操多用于急曲,但其允许延留音的存在。
仲大曲操,属小拍子右标点节拍标定体系。亦名中大曲操。《续教训抄》云:“名仲大曲,是谓之仲大曲无指用者。如普通而者,大曲叓也。不可吹只拍子云云。颇于四ケ大曲只拍子努タ,不可吹也,大曲乐破知之。”㉟《续教训抄》,第484页。又《续教训抄》云:“中大曲者,五常乐破、夜半乐等也。”㊱《续教训抄》,第479页。盖“仲大曲操”之名源出于曲子之体量,其当仅次于大曲,故名“仲大曲”。《类筝治要》“平调曲”目录云【泔洲】有“中大曲”㊲《类筝治要》,第1910页。,又【泔洲】曲头眉注云“中弦或中大曲”㊳《类筝治要》,第1960页。,该曲谱字之小圆黑点右标,显为中大曲操而非中弦操。又【武昌太平乐·急】题注云“合欢盐,拍子三十六,中大曲操”㊴《类筝治要》,第2033页。,曲子属右标点体系。仲大曲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
本文所及之“只拍子”节拍标定体系,指小圆黑点标于谱字之下的下标点体系。据《乐家录》“三管总论”:“只拍子,八拍子、四拍子共有此名。乐位吹出拍子文,可当于脉数五乎?但拍子文,其前后之间可隔三也。第二文后,吹延之间可于当脉数八乎?但终一者可当于句切也。欲移于次句间,亦可隔一乎?已上脉数九乎?”㊵《乐家录》,第463页。意即只拍子有八拍子、四拍子两种模式。八拍子者,起始拍子为拍子文起,一、三、三、四为拍子文(即大鼓之间之小节),第五节为大鼓拍子。八拍子前后两个大鼓拍子间有拍子文七;四拍子者,前后两个大鼓拍子之间有拍子文三。在《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运用最多的是只拍子体系中的四拍子者。由于四拍子者又以中弦操最为典型,故日本古典雅乐著作往往将“只拍子”约定俗成为“中弦操”。“只拍子”节拍标定体系包括曳累操、中弦操、喘吠操、仲吠操、仲小曲操五种。以下对各操在《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中的表现予以梳理。
曳累操,属只拍子下标点体系。《续教训抄》云:“曳累者,谓是序吹者也,是曳累云云。大曲乐序知之。”㊶《续教训抄》,第483页。曳累操多用于序。如《类筝治要》【团乱旋·序】【五常乐·序】【散手破阵乐·序】。也有用于曲破者。如《类筝治要》壹越调之“【皇帝破阵乐】五帖、六帖”。其用于破曲时,多与大图操在同曲中交替使用(详下)。也有用于游声者,如《类筝治要》【皇帝破阵乐·游声】。由于曳累操多用于游声、序引,弹奏速度较为缓慢,故有“序引”“缓弹”“序弹”作“曳累操”之代称者。“序引”之谓者,如《仁智要录》大食调【秦王破阵乐】曲头注云:“初三拍子,序引也。”㊷《仁智要录》,第995页。此即初三拍子为曳累操之谓。又《仁智要录》“【皇帝破阵乐·破】一、二、三、四帖”曲末皆注云“此九弦以下序引”㊸《仁智要录》,第682—687页。,意即从第九弦音开始,作曳累操之缓弹奏法。又《仁智要录》“【万秋乐】同破六帖”倒数第二拍子注云“序引”㊹《仁智要录》,第1282页。,亦同理也。“缓弹”之谓者,如《类筝治要》器食调之【秦王破阵乐】曲中第二拍子处注云“曳累操”、第三拍子结束处注云“已上缓弹。”㊺以上皆见《类筝治要》,第2068页。又《仁智要录》“【秦王破阵乐】同曲”曲头注云:“初三拍子,缓弹。”㊻《仁智要录》,第998页。又《仁智要录》“【万秋乐·破】六帖”末一拍子注云:“从此后可缓弹。”㊼《仁智要录》,第1273页。以上“缓弹”即“曳累操”也。“序弹”之谓者,如《类筝治要》“【苏合香·序】一帖”题注云:“最初二拍子序弹,终一拍子又序,其间九拍子大偻操。”㊽《类筝治要》,第2474页。曲中二拍子末亦注云:“已上曳累操,是序弹也。”㊾《类筝治要》,第2475页。不过,曳累操亦偶有速弹的情况。如《类筝治要》“【皇帝破阵乐·破】五帖”题注云:“始终曳累操,但连弹之”㊿《类筝治要》,第1787页。“【破】六帖”题注云:“五六帖不置,速弹之。始终曳累操,早弹”[51]《类筝治要》,第1789页。。曳累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中弦操,又名仲弦操,属只拍子下标点节拍标定体系。《续教训抄》云:“仲弦者,只拍子异名也。付仲字事,随时可为只拍子乐等也。打重,二拍子间可吹闲延,末不可延强,永以(似)喘吠操。大曲乐一帖知之。”[52]《续教训抄》,第483页。日本雅乐类典籍约定俗成其为“只拍子”。如《仁智要录》“【五常乐·破】同曲”题注云:“其操中弦,所谓中曲只拍子也。”[53]《类筝治要》,第1920页。又《类筝治要》【万秋乐】目录注云:“但初各只拍子,中弦是也。”[54]《类筝治要》,第2414—2415页。亦可证之。中弦操多用于曲破,亦有用于序者。如《类筝治要》“【苏合香·序】四帖同曲”。亦有用于杂曲者。如《类筝治要》【想夫恋】【永隆乐】。中弦操有作轻弹者。如《类筝治要》【仙歌万秋乐·破】题注云:“只拍子,每帖切切弹之,是师说。”[55]《类筝治要》,第2434页。又此曲二、三、四、五、六帖题注皆云:“帖别切切,可吹之。”[56]《类筝治要》,第2436—3445页。以上材料皆可证部分中弦操用轻而缓的方法弹奏。中弦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喘吠操,属只拍子下标点节拍标定体系。又名大只拍子。《续教训抄》云,“喘吠者,虽似拍子、二拍子打重延末息,但喘吠操金(全)不可吹少(‘少’当‘小’之笔误)曲者也。倍胪、轮鼓裈脱大曲乐三帖知之。”[57]《续教训抄》,第483页。知喘吠操用只拍子,但不用于小曲,多用于大曲,盖“大只拍子”即用于大曲的只拍子曲之谓。《类筝治要》【还城乐】题注云:“中曲……《明暹》说云非古新等之曲,是耑吠之类也云云。”[58]《类筝治要》,第2074页。该曲属下标点节拍标定体系。又《类筝治要》【拔头】题注云:“拍子十五,度数随舞弹,古乐,小曲。《明暹》曰非小曲,耑吠操也云云。”[59]《类筝治要》,第2077页。该曲亦属下标点只拍子体系。喘吠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仲吠操,属只拍子下标点节拍标定体系。又名中只拍子。《续教训抄》云:“仲吠者,谓喘吠乐或时有用只拍子事,虽普通不可吹只拍子,喘吠三乐中有用只拍子乐也。口传云云拔头、还城乐。”[60]《续教训抄》,第484页。又《类筝治要》“平调曲”目录注云:“陪庐,中吠操,亦有小曲。秘。”[61]《类筝治要》,第1910页。同卷【倍胪】有三曲,第一曲为只拍子下标点者,题注云“拍子十二,一说六”[62]《类筝治要》,第1955页。,此曲实际有拍子十二;第二曲为小拍子右标点者,曲中谱字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第三曲为小拍子右标点者,所有谱字皆八分音符,系小图操。且其题注云“早样,秘说”[63]《类筝治要》,第1958页。,早样,即小图操也。则第一曲只拍子者可能就是目录所言之中吠操。又《类筝治要》有“【柳花园】同曲”两首,其一题注云:“四十五拍子说。《明暹笛曲》,拍子中吠操”[64]《类筝治要》,第2101页。。其二题注云:“拍子二十四,拍子仲吠操。”[65]《类筝治要》,第2104页。此二曲皆属下标点体系,曲中谱字皆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又《类筝治要》【海青乐】题注云:“拍子十……又斯曲仲吠操,有半拍子秘藏事也,无他流。”[66]《类筝治要》,第2284页。又《类筝治要》【苏合香】同急”题注云:“中吠操,是只拍子也。”[67]《类筝治要》,第2488页。全曲下标,属只拍子体系。仲吠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仲小曲操,属只拍子下标点节拍标定体系。《续教训抄》云:“仲小曲者,乍小(少)曲可吹用无末押息,临时可用只拍子也。”[68]《续教训抄》,第484页。又据《乐家录》,“中小曲操,‘皇麞·急’之体,是缓吹之时也。寻常早拍子少延吹者也。”[69]《乐家录》,第451页。盖仲小曲操演奏时速度较缓。《续教训抄》云【苏合破】属中小曲[70]《乐家录》,第479页。,又《类筝治要》有下标点的只拍子【苏合香·破】,但其题注明确说明为“中弦操”[71]《类筝治要》,第2485页。,并无只拍子【皇麞·急】者。而《仁智要录》有属只拍子下标点的【皇麞·急】[72]《仁智要录》,第840页。,其或即以上所谓仲小曲者?若然,则仲小曲操曲当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
综上,小拍子体系有连词操、大图操、中图操、小图操、仲大曲操五种,只拍子体系有曳累操、中弦操、喘吠操、仲吠操、仲小曲操五种;小拍子体系多用于破、急,用于序者较少,只拍子体系多用于游声、序,以及部分曲破,用于急者较少;小拍子体系的曲子多快板,中板较少,慢板无,只拍子体系多慢板或中板,快板无;小拍子体系的曲子急管繁弦,宜于表达状物、言志的主题,只拍子节拍体系的曲子轻拢慢捻,宜于表达叙事、抒情的主题。两种节拍标定体系的差异,本质上反映筝曲出于演奏实际需要而产生的音乐风格之分野。
以上两体十操在《类筝治要》(由于《仁智要录》中同曲内诸操混用者少有明确标示,故本节举例唯取《类筝治要》)中往往并非单独用于某曲,存在一曲中两三种操混用的现象。其表现如何?目的何在?我们认为,不同节拍标定方式的“操”在同曲内的混用,并非仅仅出于节拍标定方式的差异,当出于对乐曲开头、结尾、中间部分起承转合之技术处理,以及对乐曲整体叙事、抒情、言志等风格变化之考量。就表现方式而言,同曲内诸操混用情况如下:
其一,“曳累操+中图操”方式。如【玉树后庭花】,前两拍子为曳累操,后十二拍子为中图操。这样的安排当出于曲子开头慢起,尔后从第三拍子处渐至中速弹奏之考量。
其二,“曳累操+大偻操+曳累操”方式。如“【苏合香·序】一帖”题注云:“拍子十二,最初二拍子序弹,终一拍子又序(按,此“序”当“序弹”之意,盖传抄中漏“弹”字),其间九拍子大偻操。”[73]《类筝治要》,第2474页。又该曲二拍子末注云:“已上曳累操,是序弹也。”[74]《类筝治要》,第2475页。该曲中间九拍子确系右标点体系的大偻操,末一拍子又作曳累操。亦即该曲首尾皆曳累操,缓弹;中间为大偻操,快弹。由于【苏合香】为典型的龟兹大曲,故其序亦急管繁弦,速度较快。至于其首尾作曳累操,当出于曲子承启之考量。
其三,“大偻操+曳累操”方式。如“【秦王破阵乐·破】一、二、三、四帖”“【秦王破阵乐·破】同曲一、二、三、四帖”“【苏合香·序】三帖、五帖”。这些曲子中曳累操都用于曲末,用于速度自然减缓后收束。再如“【团乱旋·序】二帖”“【团乱旋·入破】、入破同曲”“【贺唱万秋乐】六帖”,这些曲子中曳累操的使用为一半或几近一半的体量。这些曲子前半部分用大偻操,系快板式推进,欲营造活泼明快的乐曲氛围,重在摹状;后半部分用曳累操,系慢板延伸,曲子风格转至叙事、抒情。故这些曲子当视为破曲中“快板+慢板”的特定变奏效果之营构。
其四,“中弦操+曳累操”方式。如“【金商万秋乐】四帖”,此曲前半帖为中弦操,后半帖为曳累操。亦即前半曲中速弹奏,后半曲为慢板。其出发点盖与“大偻操+曳累操”方式相类,目的亦在营造变化奏法,使曲破能演绎出风格多样的效果。再联系此曲破之五、六帖,我们发现它们都用曳累操弹奏,不难想象四帖下半帖用曳累操亦有衔接五、六帖曲子弹奏速度、曲风变化之双重考量。
其五,“中图操+大偻操”及“中图操+大偻操+曳累操”方式。前者如“【皇麞·破】八帖”“【慈尊成道乐·破】四帖”,后者如“【神仙万秋乐】四、五、六帖”。如上,中图操演奏速度多为中速偏快,演奏中可有小息,故以上诸曲破以“中图操+大偻操”的方式编排,当出于曲子由中速演进为快板弹奏之考量。这种安排也符合曲破演奏中速度渐快的需求。至于“【神仙万秋乐】四、五、六帖”在曲末一拍子用曳累操,当基于乐曲收束时速度自然下降之需求,与乐曲风格并无必然关联。
其六,“中弦操+大偻操”及“中弦操+大偻操+曳累操”方式。前者如“【五常乐·破】同曲”,后者如“【贺唱万秋乐】五帖”“【仙歌万秋乐·破】一、二、三、四、五、六帖”。由于中弦操有“切切弹之”者,其速度亦中速,故“中弦操+大偻操”这一模式的弹奏速度变化盖与以上“中图操+大偻操”相类。至于“中弦操+大偻操+曳累操”方式,其中“曳累操”亦用于速度减缓、收束全曲之考量,不赘。
如上,诸操在同曲中的混用,除少部分用于序外,多数用于曲破。在“曳累操+中图操”“曳累操+大偻操+曳累操”等混用方式中,置于曲破首、尾的曳累操,主要用作曲子承启之考量;在“中图操+大偻操”“中弦操+大偻操”“大偻操+曳累操”“中弦操+曳累操”四种混用方式中,同曲中两种不同操在体量上基本相当,其目的在于以快、中、慢板的变化奏法营造出多样的乐曲风格。
以上对“两体十操”节拍标定体系的考察,对解译唐谱意义重大。
1.对小拍子节拍标定体系下诸操的判断。首要标准是看曲中小圆黑点的标定位置,若小圆黑点置于谱字右侧,则其属小拍子节拍标定体系。在此基础上,解译者可结合小拍子诸操的特点来判断曲子具体属于五操中的哪一种。具体判断方式详下:
其一,连词操,即调子吹也,其曲以小圆黑点右标,多用于乱序、乱声,弹奏速度相对较快,【安摩】是也。惜《仁智要录》《类筝治要》无任何连词操曲留存,此不赘述。
其二,大图操,其曲以小圆黑点右标。凡题注或曲中注云“大偻操”“大偻曲”“偻之操”“偻操”“大图曲”“大曲弹”者亦大图操之谓。大图操多用于大曲曲破,四大曲【苏合香】【春莺啭】【皇帝破阵乐】【团乱旋】之曲破皆用大图操。其也有用于大曲序、飒踏、急以及中曲者。大图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三十二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其三,中图操,其曲以小圆黑点右标。凡题注或曲中注云“中图”“中曲操”“中曲弹”者亦中图操之谓。日本古典雅乐著作一般将中图操约定俗成为“乐拍子”。中图操多用于曲破,亦有用于小曲者。中图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三十二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其四,小图操,其曲以小圆黑点右标。凡急曲题注云“小曲操”“早样”者亦小图操之谓。小图操多用于急曲,亦有用于中曲、小曲者。小图操曲中谱字的时值皆八分音符者。
其五,仲大曲操,其曲以小圆黑点右标。凡曲中注云“中大曲”者亦仲大曲之谓。仲大曲操多用于大曲之曲破,也有用于大曲急、小曲者。仲大曲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
2.对只拍子节拍标定体系下诸操的判断。对只拍子体系判断的首要标准是看曲中小圆黑点的标定位置,若小圆黑点置于谱字正下方,则其属只拍子节拍标定体系。在此基础上,解译者可结合只拍子诸操的特点来判断曲子具体属于五操中的哪一种。具体判断方式详下:
其一,曳累操,其曲以小圆黑点下标。凡题注或曲中注云“曳累”“序弹”“序引”者亦曳累操之谓。曳累操多用于大曲序,亦有用于游声、大曲破者。曳累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时值谱字者。
其二,中弦操,其曲以小圆黑点下标。凡题注或曲中注云“中弦”者亦中弦操之谓。日本古典雅乐著作将其约定俗成为“只拍子”。中弦操多用于大曲破,亦有用于大曲序、中曲破者。中弦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其三,喘吠操,其曲以小圆黑点下标。凡题注云“耑吠”者亦喘吠操之谓。喘吠操多用于大曲,亦有用于中曲者,不用于小曲。喘吠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其四,仲吠操,其曲以小圆黑点下标。凡题注云“中吠”者亦仲吠操之谓。仲吠操多用于大曲,亦有用于中曲、小曲者。仲吠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谱字者。
其五,仲小曲操,其曲以小圆黑点下标。凡题注云“中小曲操”者亦仲小曲操之谓。仲小曲操曲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
1.两种节拍标定体系的曲子演奏风格迥然有别。整体而言,小拍子诸操演奏速度较快,属急管繁弦型风格;只拍子诸操演奏速度较慢,属轻拢慢捻型风格。
关于十操的具体演奏风格,除《续教训抄》记载外(见上),《体源钞》(五)亦有说:
七体分
大曲,殊息强吹也。有本末。者本息头当拍子也,末者小息也。本▽末本▽末。
中曲,始和,终强息吹也。譬如松风掠强也。末本△末本△譬大曲,逆息也。
小曲,言和。每言当小拍子,无小息。譬○·○。
中弦拍子,二重打也。其息差小,曲少强延吹。末息重打拍子,间许延也。又无声间如此也。譬▽·▽·▽·▽。
喘吠拍子,陪胪、轮鼓、裈脱、苏莫者等也。二重打间从仲吠早也。末息重打拍子间二许也。譬五拍子者也。是八多乐云也。然者八多良拍子之乐ト云也。▽·▽·——▽·▽·——。
曳累,引重ㄆㄆ吹也。但息差引所和。重所强也。如只山川。
连词,委细各别也。委细各可见注也。
三差分
中大曲,拍子程间息差如大曲。但少可和吹也。
中小曲,不可欲中大曲似。何况不可大曲似欲。是和吹故也。只中曲逆体也。
中吠,拍子二重打间,从中弦早,从喘吠延。又末,息差从中弦长,从喘吠短也。只重打拍子,间一半也。譬四半拍子,譬(一二三 一半也)▽▽—— ▽▽—(四半也)如此也。[75]以上皆见《体源钞》(五),第576—577页。
综合《续教训抄》《体源钞》二说,十操演奏风格分别如下:
连词操,多作急弹,用于乱序之调子,以唤起音乐情绪。
大图操,多作急弹、重弹,多用于曲破之摹状、言志;大图操多作连续弹奏,拍与拍之间无小息;部分大图操可轻弹;每小节内节拍强弱变化表现为:强弱强弱。
中图操,弹奏速度中速偏快,多用于曲破之摹状、言志;部分中图操作缓弹;节拍间可有小息;每小节内节拍强弱变化表现为:弱强弱强。
小图操,多作急弹、轻弹,多用于急曲之摹状、言志;小图操多作连续弹奏,拍与拍之间无小息。
仲大曲操,多作急弹,弹奏力度较大图操柔和;多用于曲破之描摹状、言志;仲大曲操多作连续弹奏,拍与拍之间无小息;每小节内节拍强弱变化表现为:强弱强弱。
曳累操,多作缓弹、重弹,多用于序曲之叙事、抒情;拍与拍之间可有小息;部分曳累操作急弹。
中弦操,多作缓弹,多用于曲破之叙事、抒情;拍与拍之间可有小息,但时值颇短;每小节内节拍强弱变化表现为:弱强弱强。
喘吠操,多作缓弹,多用于曲破之叙事、抒情;节拍推进速度比仲吠操快一些;此类曲子将一个小节规定为六拍时值长度,前后各两拍,每两拍后接一空拍;每小节内节拍强弱变化表现为:弱强空弱强空。
仲吠操,多作缓弹,多用于曲破之叙事、抒情;节拍推进速度比中弦操快一些,比喘吠操慢一些,节拍间停顿时值比中弦操长一些,比喘吠操短一些;此类曲子将一个小节规定为五拍时值长度,前后各两拍,每两拍后接半拍时值长度的空拍;每小节内节拍强弱变化表现为:弱强空(半拍)弱强空(半拍)。
中小曲操,多作缓弹,用于叙事、抒情;拍与拍之间可有小息;每小节内节拍强弱变化表现为:强弱强弱。
2.同曲内诸操混用的本质
如上,同曲内诸操混用反映了两种编曲思路:置于曲破首、尾的曳累操,主要用作曲子承启之考量;而“中图操+大偻操”“中弦操+大偻操”“大偻操+曳累操”“中弦操+曳累操”四种混用方式的编排,目的在于以快、中、慢板的变化奏法营造出多样的乐曲风格。
基于以上对两体十操的认识,即便《仁智要录》或《类筝治要》中无下标点、右标点,甚至于无大鼓拍子“百”标示的曲子,解译者也可以通过努力得以解译。
首先,将《仁智要录》与《类筝治要》对校。一般情况下《类筝治要》中无下标点、右标点,甚或无大鼓拍子点位“百”的曲子,往往在《仁智要录》中可找到旋律相同、点位全部标出的同曲。同曲找到以后,即可根据曲子所属的调,进而确定弦法并进行解译。
其次,如果通过以上方法未找到同曲,解译者当扩大查阅范围找出曲子的类型或结构属性。如在唐传曲谱《三五要录》《怀中谱》《凤笙谱》,唐传舞谱《掌中要录》,以及日本古典乐书《教训抄》等中查得曲子类型如大曲、中曲、小曲,或者查得结构属性如游声、序、飒踏、破、急,从而判断该曲可能属于何操。
再次,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该曲单个谱字所用演奏时长,进一步判断该曲可能属于何操。一般情况下,小拍子体系曲子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三十二分音符时值谱字者;小拍子体系中的小图操是特例,其谱字均为八分音符时值者;只拍子体系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两种时值的谱字组成,偶有四分音符时值者。
复次,在判断好曲子所属何操之后,标出谱字对应的下标点或右标点,以及大鼓拍子“百”,然后对曲子进行解译。
当然,以上办法并不能解决所有无下标点、无右标点曲子的解译问题。对于不上大鼓的游声,以及尽管有大鼓点位,但是大鼓间节拍呈无规律自由分布的序而言,其解译难度依然颇大。解译者尚需查阅更多材料、利用多种办法黾勉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