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关键点及关联点
——《两汉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序

2019-12-16 01:31:13王子今
唐都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圈学术区域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

汉代的“三辅”,西汉时期作为行政中枢所在,地位十分重要。政体的全面设计、行政的高端操作、经济的顶级决策、文化的终极控制,均在这里发生。富足的孕育、教育的建设、军力的习练、人才的集结,也都在这里显示出高水准的实现。东汉政治中心向东转移,但是“三辅”依然是国家政治的重心,因而有“西都宾”与“东都主人”关于“汉京”的讨论[1]1335,后来又曾经出现董卓强迫皇室西迁的事件。其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长期与河洛地方并列,于是东汉文学名作中仍有班固《西都赋》《东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传诵。“三辅”区域名号在文献中的早期出现,正史中可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汉发三辅罪人,因巴蜀士数万人,遣两将军郭昌、卫广等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2]3171《史记》三家注引录题名“三辅”的论著,有《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三辅黄图》《三辅决录》《三辅记》等多种。可见,记述和研究以“三辅”为主题的区域历史文化,很早就受到学人的重视。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记述:“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属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铁官、厩、廱厨四长丞皆属焉。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丞。列侯更属大鸿胪。元鼎四年(119)更置三辅都尉、都尉丞各一人。”[2]736这里比较明确地介绍了“右扶风”“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的行政建制。《汉书》卷5《景帝纪》记载汉景帝中元六年五月诏曰:“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闾里,与民亡异。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车骑从者不称其官衣服,下吏出入闾巷亡吏体者,二千石上其官属,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颜师古注:“应劭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师古曰:‘时未有京兆、冯翊、扶风之名。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应说失之。’”[2]149可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之前,有“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的时期。

“三辅”见于帝纪者,有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冬十一月,发三辅骑士大搜上林,闭长安城门索,十一日乃解。巫蛊起。”[1]208汉昭帝始元四年(前83),“徙三辅富人云陵,赐钱,户十万。”五年(前82)诏曰:“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元凤元年(前80),“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大鸿胪广明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二年(前79)六月,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五年(前76),“六月,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辽东。”六年(前75)夏,诏曰:“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参见《汉书》卷7《昭帝纪》)汉宣帝刘询微时,“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本始三年(前71)夏五月,“大旱。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三辅民就贱者,且毋收事,尽四年。”四年(前70)夏四月壬寅,诏曰:“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元康三年(前63)夏六月,诏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神爵元年(前61),“西羌反,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诣金城。夏四月,遣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击西羌。”(见《汉书》卷8《宣帝纪》)可见,在武昭宣时代,“三辅”已经成为上层集团频繁使用的语汇。诏书文字多见“三辅”,也反映在正统的权威的话语体系中,“三辅”作为空间指示符号的地位。在汉代区域文化研究中,“三辅”的研究显然是有特殊意义的工作。贾俊侠教授出于高度的学术责任心,勇于承担这一任务,并比较好地完成了《汉代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这部学术专著,学术勇气和工作态度都值得钦佩。全书符合学术规范,坚持实证原则,重视文献资料与考古收获的合理结合,这些都值得称道。

我曾经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最终成果《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出版时,承史念海先生赐序。我在拙著前言中曾经提出这样的意见:“区域文化原本是传统史学相当注重的研究课题之一。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又曾经从中分化成为舆地学、方志学的重要内涵。数十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相对冷落,近年才出现重新繁荣的趋势,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较前有所突破。不过总的来说,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目前,似乎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偏向应当予以纠正:(1)没有能够避免片面地非客观地夸大本地区文化的历史作用的倾向;(2)没有能够从总体的角度把握历史上区域文化间的联系以及与统一文化之间的关系;(3)没有能够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很好地结合起来。”[3]1现在看来,近年汉代区域文化研究的繁荣,早已远远超过预期。而《汉代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是我们看到的诸多论著中比较好的一部。我们高兴地看到,拙著前言中所提到的应当纠正的“三个方面的偏向”,该书均已避免。

当然,任何学术论著都不可能终结各个不同方向不同专题的研究。该书选择“政区”“职官”“人口”作为考察对象,应当说是抓住了“三辅研究”的关键点。毫无疑问,就工作量及著作的篇幅来说,已经有相当可观的学术分量,内容也非常充实了。但是还应当指出,其他如“经济”“文化”等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思考和说明的问题。另外,这部著作上、中、下三编共九章,都是以“两汉”作为同一考察对象的。我们知道,两汉之间发生了深刻而鲜明的历史变化,如果着力分析“政区”“职官”“人口”方面“两汉”的区别及其原因,应当是必要的。在西汉和东汉之间,又有王莽新朝的短暂统治。对于新莽时期的历史文化表现,也可以予以更多的重视。出土文献资料中相关信息的理解和采用,是细致艰深的工作。特别是新的考古收获及以往发掘所得资料整理后的陆续刊布,不断给研究者提出新的任务,同时也开辟了新的学术空间。这些都成为相关研究有利同时亦不利的具体条件。

对区域史与区域文化研究的关注,是历史学长久的学术传统。自《禹贡》以来,行政史视角的区域史观察,因赋役制度的关系自然涉及经济史,出于行政管理的考虑,也与区域文化的“风”“俗”主题密切相关。因而区域史关注很早就形成了运用综合方法的全方位考察的特点。司马迁在《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的相关论述堪称典范。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有所继承。20世纪以来历史地理学的进步,促成许多精彩的论著问世。李学勤教授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将“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七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一大学术发明。李先生曾经对“秦文化圈”做了这样的简要说明:“关中的秦国雄长于广大的西北地区,称之为秦文化圈可能是适宜的。秦人在西周建都的故地兴起,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虽与中原有所交往,而本身的特点仍甚明显。”[4]10-11而“关中的秦国”正是“汉代三辅”的基址。“汉代三辅研究”,无疑不可以忽略“关中的秦国”作为发展渊源的历史作用。

总体而言,《汉代三辅研究:政区、职官与人口》是一部成功的学术专著。关心汉代历史文化的读者,应当向各位作者及主持这一工作的贾俊侠教授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文化圈学术区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圈里事儿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秦皇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圈”的路径探析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