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
——节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
历史无言,精神永恒,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人们翻开了一篇篇闪光的历史,叙述着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故事。沙家浜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顾建中回忆起建馆历史,感慨颇多。纪念馆于1988年7月建馆,初创时极为简陋,但闻讯而来的新四军老战士却有了一个追寻抗战足迹,缅怀烈士和英雄的场所。1990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年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重游战地并挥毫题词,阐述了新四军东进作战的重大意义,纪念馆才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1995年,被苏州市命名为首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此,纪念馆成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参观纪念馆的人来自四面八方,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常熟市的中小学生。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沙家浜镇政府一方面加大投资,完善教育馆的展示功能,把传统展示方式和运用声光电的新技术展示相结合,场馆内部功能建设与外部环境建设相结合。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纪念馆积极组织开展参与性强的教育活动。纪念馆还设有会议室、报告厅,可以交流学习心得或听辅导讲座。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顾永忠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不忘初心教育相继展开,来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数连年超过200 万,去年达到220 万,其中45 万是青少年。大家怀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心愿而来,带着激动、感悟和满满的正能量而回。
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沙家浜中心小学副校长、关工委委员黄宝元是常熟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数十年来,他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沙家浜的红色历史、红色传统、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红色小导游”“唱唱《沙家浜》”“做做芦苇画”“亲亲我家乡”等活动,使学生对沙家浜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沙家浜的抗战历史和烽火中结下的军民鱼水情有了深入了解。听着顾建中如数家珍的介绍,记者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务实不说教、创新不空洞的德育工作者形象。边走边说,不一会儿来到沙家浜中心小学,见到了黄宝元。
听了我们的来意,这位有着35年教龄的老园丁,略加思索,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学校建在沙家浜,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望着校园里的红色文化长廊,黄宝元接着说:“德育教育就是培根铸魂的工作。”为了丰富活动形式和内涵,学校与芦苇荡风景区签约、挂牌,同时聘请风景区领导、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等10 多位热心少儿教育,有志于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壮大了学校德育工作者队伍。
长期以来,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校内外德育教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沙家浜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听着黄宝元的介绍,我不禁肃然起敬。“职责之事,责无旁贷。我只是做了些应该做的工作而已,主要靠老师和五老的共同努力。”黄宝元满怀真情地说。紧接着,黄宝元语重心长地讲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与沙家浜风景区是一个承载着沙家浜红色历史文化、绿色生态资源的教育大平台,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又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果不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好好利用起来,那就是身在宝山不识宝。
市、镇关工委每年都要在沙家浜镇开展活动。这里的每一个景点,每一块展板,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动的故事。同学们在学校老师和五老的带领下,认真看、静静听,那种庄重的仪式感给每个人都留下深刻印象。201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时,沙家浜镇关工委依托校外教育辅导站,提出“十红”教育,即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忆红色往事、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视、比红色知识、寻红色足迹、写红色书法、画红色遗址、赛红色导游,教育引导青少年做沙家浜精神的传人。
少先队员给常熟市关工委主任俞惠良系红领巾
小小红色讲解员是沙家浜的一道亮丽风景
沙家浜镇有13 个行政村,建立了16 个校外教育辅导站,它们的现状如何呢,“十红”活动开展得如何呢?当记者向顾建中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已带着我走进红石村校外教育辅导站。红石村辅导站地处镇中心,人气特别旺,设施与队伍力量也比较好、比较强。红石村辖区有本地居民684 户,2816 人。其中,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13 人;外来人员1000 人左右,其中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30 人。村党委和村委会对办好辅导站十分重视,建立了一支由村党委书记邓永林任组长,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志明任副组长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辅导站是一座建筑面积为1000 平方米的二层建筑,有青少年图书阅览室、青少年电子阅览室。二楼有学习书法、儿童画、音乐的专用教室及舞蹈房、乒乓球室、综合教室,还专门开辟了0—3 周岁亲子活动室。至于师资力量,辅导站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许多课程都由沙家浜中心小学和沙家浜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来担任,同时,聘请了有一技之长的五老担任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员、二胡演奏老师和毛笔字书法老师。这里天天有活动,成为孩子们的幸福乐园。
五老是关工委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五老作用,才能有效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发展。沙家浜镇关工委主任由镇党委组织委员田菊芳兼任,镇人武部原部长顾建中担任常务副主任。谈及沙家浜镇的基本概况,田主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全镇面积80.4 平方公里,总人口8 万人,有18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4150 人;五老259 人。田主任告诉我,其中的4150 人是未成年人,是关工委的服务对象,他们将成为建设沙家浜的中坚力量;259 人是关工委必须紧紧依靠的五老志愿者,因为他们对党、对未成年人怀有深厚感情。
顾建中补充说道,这些五老都是土生土长的沙家浜人,在老百姓中很有威信,他们有的当过镇、村领导,有的是复退军人,有的是能工巧匠,还有的是当年军烈属的后代,他们各有优势,对基层情况熟悉、工作经验丰富。他们以自己的成长经历、老一辈沙家浜人的革命斗争故事,家乡的沧桑巨变等为素材,在给中小学生上课时循循善诱,把大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其中,当过文化站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的徐耀良,今年75 岁。几十年来,他对发生在沙家浜这块土地上的革命斗争史作了全面梳理和研究,一部部文学作品从他不知疲倦的笔下流出,如《沙家浜昨夜风云》《阿庆嫂的故乡》《沙家浜演义》。他还参与了《沙家浜镇志》《沙家浜景区志》的编纂工作。徐老被王淦昌中学、颜港小学、唐市中学、沙家浜中学等中小学校聘为校外教育辅导员,每年都会被邀请去给同学们宣讲沙家浜的故事。说着说着,顾建中笑着,自问自答起来,你可晓得老徐啥时候最高兴?是给同学们讲革命斗争故事的时候。如雪的白发,说明他已年逾古稀;鲜艳的红领巾,说明他有着不变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红色故事讲下去,把红色基因传下去。
沙家浜中心小学开展红色传人、快乐成长活动
“红领巾”听五老宣讲革命故事
就着话题,田菊芳接过话茬,若有所思地说:“镇党委注意到五老队伍也要输入新鲜血液。”比如唐市中心小学有个非常热心的语文教师黄国庆,今年就要退休了。许多年来,他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民间征集当年发生在横泾、唐市一带的革命斗争历史资料,整理成文。有的编入“乡土教育”校本教材;有的配上照片制作成展板,在故事发生地展出。他还带领学校小记者团去实地采访,让同学们有感性认识,培育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再如成人教育中心校副校级调研员陈金兴,十几年来为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基因,总结实践经验做了许多工作,对关心下一代成长成才充满了责任感,相信他退休后还会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类似这样的五老还有不少,每年干部退居二线或退休时,党委、政府都会考虑将工作认真踏实、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充实到关心下一代的队伍中去。
许多年来,常熟人民对沙家浜的认识已不再是地域概念,而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平台。历届市关工委领导十分重视对这块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任市关工委主任俞惠良对此更是情有独钟,年轻时,他担任共青团常熟县委书记,下乡工作的第一站就是任横泾乡(后改名沙家浜镇)党委书记。在任期间,结束了沙家浜镇只有水路、没有公路的历史,将北草荡的60 亩芦苇荡开辟成红色教育的参观点。沙家浜镇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雏形就此诞生。2012年7月,他从市领导岗位上退休后担任市关工委主任,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沙家浜镇。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大力推广沙家浜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成功做法。常熟市委也十分重视红色教育微基地建设,在城区建立了“中共常熟党史馆”和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强事迹的“李强革命历程展示馆”,在虞山北麓建起了“联珠洞中共常熟历史陈列室”,在尚湖镇建立了“黄草荡革命纪念馆”,在梅李镇建立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纪念馆”,在董浜镇建立了“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纪念馆”,在辛庄镇建立了“抗日碉堡群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支塘镇修复了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王淦昌的故居并建立纪念馆,在碧溪新区建起了“碧溪革命传统教育馆”和反映中国农村改革开放40年成功典范的“‘碧溪之路’展览馆”。此外,在全国文明村蒋巷村建起了“江南农家民俗馆”“常熟市青少年科普馆”,使常熟的红色教育基地又添新彩。
俞惠良认为,抓好未成年人的校外德育教育是关工委工作的重点,今天的中小学生,明天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将沙家浜镇关工委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由点到面,全面开花。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常熟市关工委于2015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俞惠良本人也先后被评为“苏州好人”“苏州最美老干部”。当人们向他表示祝贺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作了些发展与创新。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只要想起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就是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就是为了党的事业更好发展,心中就充满激情、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