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回归本位

2019-12-15 10:54王永芳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领悟感情读书

王永芳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通过朗读激趣,要“身先示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的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二、通过朗读感知,要“量之有度”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初入教坛时,在感官上总认为,教师多讲,学生多听。至于朗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我先是介绍邓小平的生平,然后就开始让学生品词品句,谈个人感想。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就使得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整节课上下来教师口若悬河,如痴如醉。而学生一个个昏昏欲睡。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導者”,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三、通过朗读品味,要“言之有物”

通过比较,感悟思想,感情朗读。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更好地进行朗读。在指导学生阅读闻一多先生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诗中对两种不同人的嘴脸的生动刻画,体会这两种人品质上的巨大反差,弄清楚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再给学生介绍历史上这两类典型人物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对比,对诗歌主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然后补充鲁迅先生与敌人斗争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笔下鲁迅先生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化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四、通过朗读领悟,重在“巧思妙想”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对读中感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如王崧舟老师在教授《长相思》时,让学生想象:“身向榆关那畔行,”“身”还可能在何处?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身”在征途、“身”在山海关、“身”在军营……学生沉浸在想象中。这时,王崧舟老师一语点出“夜深千帐灯”,学生一读,一联系,一下子就领悟了词义,再读时,学生已经身临其中了。此时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让学生做到于有疑处取不疑。

五、通过朗读表达,在于“情由心生”

诵读即有感情朗读。叶老将有感情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因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方式不同,所感也有不同。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还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语文教学,多读美文,多培养语感,多咀嚼文字,才能胸有千言,出口成章。因而,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读中尽情享受文字的美好,在读中尽情享受语言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彻悟“读书好,好读书”的真正内涵。

猜你喜欢
领悟感情读书
最好的感情
多么痛的领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感情工作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我们一起读书吧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